黄薇:当事业遇上孩子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苏容
巾帼风采
2013-11-12 09:39:00

黄 薇,第十一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转化应用中心负责人。
孩子爱上了妈妈的实验室
很多职业女性因为工作忙,没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多年后内疚不已,成为一辈子的遗憾。我的经验是,如果处理得当,烦恼能变成快乐,包袱能变成动力。
1995年3月,我从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回来,新学习的许多技术需要在上海新建的实验室开展,我一心想放开手脚大干一番。这时候,孩子来了。
那是1995年圣诞节前,初为人母的我既兴奋又紧张,要适应生活的变化,学着做妈妈,还要继续搞科研。休完三个月产假我就回到了实验室,孩子也只好入托医院托儿所,成了托儿所里最小的孩子。那时,我天天抱着她坐医院的班车上下班,一边忙工作,一边要给她母乳喂养。晚上加班来不及接她,就让同事或学生帮我接出来放在实验室,所以,大家常说她是在医院班车和实验室长大的孩子。
我从不跟她讲妈妈有多辛苦,也从不强调自己没有带她出去玩是多么内疚,我跟她说的是,实验室很好玩啊。她也觉得妈妈的工作一定非常有意思,要不怎么会用这么多时间做这件事呢?没有一个大人围着她转,她也从不要求妈妈陪她,她充满兴趣地看我们在实验台边忙碌,看我们摆弄着各种仪器设备,看我眉飞色舞地跟学生们开课题讨论会,看我拿到实验结果后是多么兴高采烈……
有时去外地做学术交流我也不得不带着她。那些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在大多数成年人听来都是枯燥的,但这个学龄前孩子静静地听着,好像听懂的样子,让我从不担心她是否会在会场吵闹。会议休息间隔,她甚至会评说谁的图做得好特别,她喜欢;谁讲的通俗易懂,她认为很有意思。以至于许多同行专家至今念念不忘这个小听众。
我希望我的女儿看到一个爱学习、有理想、有追求的妈妈,在我进行博士论文撰写的最紧张阶段也带着她,当我看到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她手捧我的论文似懂非懂地欣赏着的时候,我想这应该是一位母亲给女儿最好的礼物了。
孩子的理想是超越妈妈
也许因为接触过太多我做科研的有趣场面,女儿还在小学阶段就自己动脑筋做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小学四年级时,她设计了一个多功能简易晾衣架,被老师选中参加“明日科技之星”活动。之前只是提交了设计效果图和设计理念说明,要参赛必须把实物做出来,需要锯木条,还要摆弄螺丝和扳手等,老师就希望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我们工作太忙,根本无暇管她。这时,她同桌男生主动表示愿意帮忙。两个孩子放学回家就一起动手做起来,这个作品最后获得了三等奖。报奖时,她对老师说,尽管这个发明是她提的,但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同桌的帮助,所以,作品署名要加上那个男生的名字,属于“共同完成”。看到女儿善于和同学合作并懂得分享,让我感到惊喜。
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因为我们在实验室经常讲到团队合作要承认合作人的贡献,要尊重他人的劳动,小小年纪的她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这些道理。
上中学后,她开始学习生物学,在课本上读到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2000年6月26日由六国科学家共同合作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工作草图胜利完成。中国是这一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中国完成了人类全部基因组序列的1%任务。她觉得很亲切,她知道这是妈妈参与的工作。她告诉我,学习这门课程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将来她要超越我,要做得比我更好!
我想,职业女性兼顾事业和孩子,既是我们要面对和克服的困难,也让我们获得来自事业和孩子双倍的喜悦和成就感。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