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用爱的眼睛看世界
姚晨在《离婚律师》里时而优雅时而乖张,既有大女人的果敢,也有小女人的“萝莉”。作为离婚律师,自信却不浮夸,细腻但不脆弱,很好地诠释了现代女性的独立与个性。
曾经,那个看似没心没肺、爱笑的大嘴姑娘姚晨,不知不觉间跃然成为一线明星,她时而以女神的姿态往返于秀场和聚光灯前,时而又一脸素颜像个邻家女孩般穿行于难民之间。今年4月,她入选了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的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被国外媒体称做“一朵崭新的东方玫瑰”。
随着电视剧《离婚律师》的热播,姚晨以一种睿智、独立的形象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这一次她不是“女侠”亦非“特工”,她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离婚律师罗鹂。谈起这个角色,姚晨认为现在自己丰富的经历和积淀,能够把角色诠释得更生动、更深厚。
有影评人曾这样评价姚晨:“她将自己隐藏在角色里,成为角色却保留特色。”这也许就是一个让人记得住的演员,带给观众的感观和回忆。
《离婚律师》剧照
有时欢笑,有时悲伤
最初拿到《离婚律师》的剧本,姚晨刚刚做母亲四个月。虽然她总是开玩笑说,是为了给孩子赚奶粉钱,但其实是剧本里的社会热点题材和巧妙的人物关系吸引了她。对姚晨来说,好剧本可遇不可求,在演员塑造角色的同时,角色也在成就演员。
在剧中,由姚晨扮演的律师罗鹂,刚刚经历一段情伤,阴差阳错下,与吴秀波扮演的律师池海东对簿公堂。经验丰富的池海东,本来就没有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律师罗鹂放在眼里,可由于自己急于摆脱这段妻子出轨的婚姻,不得不“帮助”罗鹂制造很多证据。于是,池海东顺利离婚,将所有财产交给前妻,用“净身出户”换取了自由。
以为从此再无交集的两人,都没想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渐渐地,罗鹂和池海东之间的关系,也从单纯的竞争对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朝夕相处让两人逐渐被对方的才华和品格所吸引,从对爱情畏缩小心、止步不前,到勇敢相爱,两人见证了别人的欢笑与悲伤,也慢慢敞开了心扉。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姚晨去请教法官和律师,也去律师事务所实习,去法庭看庭审。姚晨发现,真正的法官律师在表达时都非常口语化,没有说教,也不会长篇大论。不过在剧中,为了表现戏剧效果,姚晨还是得“卖弄”一下对法律条文的精通。
姚晨坦言,接这部电视剧时还是有些顾虑的,毕竟专业性太强的角色不好掌控,但看完整个剧本,她发现虽然这部剧叫《离婚律师》,可剧中主线始终离不开一个“情”字,剧情与法律有关,但“爱”才是主题。
作为离婚律师,戏里她帮助离婚双方心平气和地分手,也鼓励他们开始新的生活,甚至有时不赚钱也要劝和想离婚的夫妻,还帮助身边的家人和朋友解决各种危机。戏外她对自己的婚姻、情感有了新的思考,因此也更懂得了珍惜。
除了剧中嬉笑怒骂的情节,让观众时而欢笑,时而悲伤,姚晨还频出金句,她说的“嫁个有钱人,不如自己成为有钱人,女人只有在人格和经济都独立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让许多女性观众拍手称快。
而“相信爱情也相信爱情会死,不是什么都能通过婚姻得到,但是真爱又要用婚姻来证明。”这句话表达的“相信爱情,经营婚姻”的理念,也像是她个人经历和感悟的凝结。
戏中罗鹂独立、自信的形象,让姚晨非常喜欢:“这是一个很有质感的角色”。罗鹂虽然做事果敢、干练,但她并不是女强人,她身上不失妩媚,又散发着丰富的韵味,很好地表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生活态度和智慧。
一半坚韧,一半柔软
演戏多年,对于如何塑造角色,姚晨不再陌生,但是现在,她还需要同时扮演好母亲这个角色。毕竟做妈妈,她是第一次,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姚晨承认,孩子改变了她看世界的角度,也改变了她对很多事情的理解。
去年7月,儿子“小土豆”的降生,让姚晨的身份清晰起来,从此之后,她首先的身份是一位母亲。她在微博中娓娓道来:“亲爱的小土豆,妈妈不敢太爱你,生怕将来宠坏你;妈妈不敢太爱你,生怕你媳妇责怪你;妈妈不敢太爱你,生怕妈妈离不开你……”她用这样的方式,记录“小土豆”的成长瞬间,也分享做母亲的喜悦。
为了陪伴儿子,姚晨只接受在北京拍摄的剧本,无论白天多辛苦,她都能在晚上看见儿子。可是,因为小孩早晚睡觉时间长,姚晨回来时小土豆都在睡觉,有一段时间儿子对她十分陌生,让姚晨既焦虑又失落。
而且,第一次做妈妈的姚晨,也高估了自己的体力。在拍摄《离婚律师》期间,她本以为产后四个月可以应付高强度的拍摄,可由于体力支持不住,只好利用拍戏间隙休息。
姚晨说拍摄时压力很大,一方面制片方对收视率有一定期待,另一方面,之前塑造的角色,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太深刻,如何展现一个全新的自己和不一样的角色,还是要多思考、细琢磨。
剧中大段的对白,需要姚晨记忆,这对刚刚生完孩子的她来说,是另一种挑战。“记台词是演员起码要做到的,只是要用一种律师干练的口吻和语速来表述,加之剧本中一些专业的法律术语,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差事。”
可无论多挣扎,那个始终嘴角上扬着微笑的姚晨,还是坚持了下来。她说自己不是参天大树,所以不会被雷电击倒,自己只是一棵小草,即使风雨飘摇,雨过天晴时依然可以昂起头。
“做母亲让我的生活更圆满了,辛苦是必然的,但那种不一样的幸福,如果不做母亲是无法体会到的。”姚晨没有做母亲之前,她看到别的妈妈总是给大家分享孩子的照片,还认为她们太大惊小怪,怎么会夸张到眼里、心里都是孩子。可如今她很自然地加入其中,空闲时看手机里儿子的照片和视频,会莫名地傻笑。此时她才理解了这些是做妈妈必经的阶段。只要看到儿子,便满眼都是爱。做母亲让她坚强,也让她更柔软。
去年7月,儿子“小土豆”的降生,让姚晨的身份清晰起来,从此之后,她首先的身份是一位母亲。她在微博中娓娓道来,记录“小土豆”的成长瞬间,也分享做母亲的喜悦。
左眼荒凉,右眼芬芳
2009年的一个普通日子,姚晨接到了联合国难民署的电话,从此开启了她的另一种生活。最初探访难民,她问工作人员,除了聊天,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工作人员说难民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探访,因为探访会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了解这个群体,再由姚晨作为一个载体把它传播出去。
四年多的时间,作为亲善大使的姚晨,代表联合国难民署去过菲律宾、泰国、香港、埃塞俄比亚和黎巴嫩,在前往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时,一个女孩对姚晨说,世界在她眼里,一天是快乐,一天是悲伤。这句话似乎也成了姚晨日后心绪的写照。
往返于难民和舞台之间,姚晨总是很自责,尽管她知道他们的遭遇不是自己造成的,可是每次结束探访回到酒店,想到可以洗澡、吃想吃的东西,可以与朋友聊天、回家与亲人团聚,对比难民们无望的生活,她会抑制不住难过。
今年5月,姚晨前往黎巴嫩贝鲁特,探访因战火流落在那里的叙利亚难民。在许多外国人中间,披着头巾,笑容温暖的姚晨,带给人们另外一种形象,这是她第一次以母亲的身份探访难民。
在为这次出行制作的短片《枪炮与玫瑰》里,姚晨通过真实又朴素的画面讲述了叙利亚难民的现状,她在短片中说到:被战争摧毁的家庭,一个也太多……
在贝鲁特时,姚晨遇见了一位名叫蕾拉的女孩。蕾拉特别沉默、害羞,她总是低着头不说话,她曾近距离遭遇炸弹袭击,看着家园被侵袭。之后,她便常常在梦中被枪炮声惊醒,捂着耳朵哭泣。
接触中,蕾拉在姚晨手上画了一片西瓜和一条小鱼,而姚晨则在她手上画了一只猫,并告诉她,这只猫叫巴顿,以后就是蕾拉的守护神,有了它,蕾拉不会再做噩梦、不会再害怕。
尽管姚晨十分心痛,但她却不能表现出来。她说作为一个探访者,不断展现个人的悲伤情绪,那才是对难民的二次伤害。他们需要更坚强的人来倾听他们的故事,给予他们力量,而不是需要一个看上去跟他们一样柔弱的人,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悲伤和同情。
姚晨希望在那个时刻,哪怕只有一个小时,能给他们带去某种希望和力量。比如微笑、倾听等温暖的东西。
奥黛丽·赫本曾说:“我前往索马里,并非因为我能做很多,而是因为人们并不了解那里发生了什么。如果我能让更多人关心,能为哪怕仅仅一名儿童大声疾呼,那么就已经足够了。”这句话也是对姚晨心态的一种表述。
姚晨去过这个世界上最苦难的地方,也见过最浮华的场景,在她看来这才是完整的世界。姚晨想等小土豆长大后,带他一起探访难民。姚晨觉得,幸福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会特别扁平,她想带孩子出去看看,哪怕满目疮痍,也要让“小土豆”用爱的眼睛看世界,因为有爱的世界里总能发现一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