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职业女性设计时尚战袍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文/本刊记者 张姿
巾帼风采 2014-10-27 18:58:00

从小不穿裙子,冻死也不穿羽绒服,而妈妈结婚时穿的大衣,她现在依旧还在穿。她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在别人的衣柜里停留十年以上。在她看来,一件事情坚持久了,就是风格。

王在实

独立服装设计师,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女装设计系。

2008年创立成衣品牌 VEGA ZAISHI WANG,2009年在北京建立个人工作室。

作品进驻国内知名时尚买手店,并在老佛爷百货北京旗舰店“亚洲力量”区设有专柜。

 

灰墙窄门,黑色简约的品牌LOGO,一不留神就会走过,王在实的个人工作室在北京演乐胡同的一处静谧小院,文艺而复古。

炎炎夏日,坐在天井式的院子里采访。两三个小时里,你能听到各种虫鸣鸟叫,偶尔有沿街叫卖的长腔,井盖被自行车轧过的低音,大妈们渐行渐远的明朗歌声……

她说,这里是她的“乌托邦”,在老北京城中心,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几个有共同梦想的小伙伴。

一句话,拿什么来证明我活过

很多人记住王在实,是因为一段佳话:她出道后第一个系列,就被范冰冰全部买下了。虽然第一个客户就大名鼎鼎,王在实却只希望记者一笔带过,她淡淡然——“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我喜欢艺术,但我不会乖乖地坐在那里画素描,因为太没创意了。但老师说,你如果想上美院,就必须打好基础。可我太有想法了,于是妈妈把我送出国,打另一种基础。”王在实真正的幸运在于,很小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1985年生于小城丹东,8岁随父母迁居深圳,16岁孤身远赴英国,在盛产大师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女装设计系,王在实不爱打扮不赶时髦,也并不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她一直在想,“我拿什么来证明我活过。” 

2007年,大三时的一天,由于会讲粤语,她被老师指定为几名到校参观的中国客人当导游。这是常有的事,但这一次,来自深圳的服装企业家问她在做什么。“我在做毕业设计。”“那我能看看吗?”客人看完后问:“我能帮你点什么吗?我们都是中国人。”那时的她很年轻,张口就说:“我需要钱。” 因为设计所需的会发光的材质很贵,王在实的父母曾提出要赞助她的毕业设计,可她拒绝了,她说,让我先试一个月。没想到两周后,她便遇见了这位深圳客人。

当天,客人让她把银行卡号写给他秘书后就回国了,仅隔一个工作日,王在实立即收到了这笔钱。带着惊讶,她马上打电话以示感谢,还说:“我们没有签任何合同,你也没说我毕业后一定要去你的公司工作,那你有什么要求吗?”客人说:“希望你将来回国工作。”

一年后,王在实凭借“Into the Deep”一系列模拟深海动物发着幽蓝光芒的魔幻裙子,成功入选学院毕业大秀媒体发布会,引发了业界的关注。

毕业后,王在实立即回国,第二天,她便去了“客人”的公司拜访。对方希望和她签十年的合同,但她说:“我没给国内公司工作过,不如我们先来个试用期。”一个月后,王在实请辞——熟龄女装非己所长,且传统企业与我的设计很难相容……

对方说,“其实你第一天来,我就料到会有这天,你的年轻和才华不会让你乖乖待在这里。但我要告诉你,做一个品牌并不容易。今天之后的两年内,如果你在外面遇到挫折,你回来我不会要你,因为你还不稳定;但两年后如果你还想回来,大门随时为你敞开。”

心怀感激,王在实觉得自己欠了对方很大人情。父母建议说,不然我们把这笔钱还给人家,可她说,这绝不是一个数字问题。

一间工作室,可以时时发酵梦想

辞职后,王在实买了去北京的机票,她想看看自己离开的这些年中国都在发生什么。打包好行李,她在网上搜“中国本土独立设计师”,结果第一个跳出来的是上官喆。

王在实马上发了邮件给他,希望看看他的工作室,对方欣允,于是妈妈开了九个小时的车送她到了厦门。“在厦门我们迷路了,环岛路那么美,我又喜欢海边,便对妈妈说,我想留在这。妈妈说,那我看看上官喆是什么样的人。”

厦门大学门口,个子不算高,白T恤,小短裤,剪板寸,背布包,妈妈觉得这个大男孩很靠谱,像踏实做事情的人。王在实当天就住在了青旅,妈妈回深圳后才把行李寄过来。

在厦门的十个月,她认定也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像上官喆一样,有一个默契的团队,大家每天三句话不离本行,工作室里处处发酵着梦想。在那里,王在实设计出自己的第一个成衣系列,也找到了自己的版师和样衣师傅。

“我想,不管我在哪里,未来会怎样,我都不能停止做系列,只有一年两季不停地设计才能积累。同时,我也不停地做我的个人网站,不管东西有没有人买,只要你把网址丢给别人,别人就会知道你在做什么。”

有个摄影师好朋友在北京,王在实便带着新作来北京拍片。没想到当时范冰冰也在隔壁影棚拍片,中间休息时,范冰冰来看了一眼王在实的作品。“她问:你卖吗?我说:卖啊。她说:那我都要了。我说:那我要给你量体。”新作的宣传片还没拍完,就已经被大明星订购了,那一刻,王在实心里真的紧张了,她开始想,原来在大城市,明星、媒体、商业气氛都很浓厚…… 

当她纠结到底在厦门还是北京发展时,妈妈说:“如果你想享清福,厦门是个很惬意的地方,妈妈不需要你做什么品牌;但如果你不想放弃你这么多年的努力,你想有自己的东西,妈妈觉得你应该去北京。”妈妈的一番话触动了王在实的心,王在实的梦也触动了在厦门待了几十年的版师和样衣师傅随她北上创业。

一条路,看你能有多坚持

第一个难题就是面料,供应商不愿做没有“量”的生意。“人家经销商问你,你要一千米吗?但事实上,可能我连一百米都要不了,那人家直接就把电话挂了。”王在实只好亲自去背去扛,她只有90斤体重,在初创期却经常扛上百斤的布。她只有自己鼓励自己——“没有任何时候会比现在更糟糕了!”

后来,王在实找到一位可靠的意大利面料商,对方看过她的作品后说,“以后不管你要多少米,我都给你做!”王在实当场就哭了,她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这样?没有量,能赚钱吗?”对方说:“我们重视年轻的设计师,现在是你伸手问我要,但十年后我会伸手向你要,我们有长期合作的概念,愿意投资你这样的潜力股。”

生产方面也有实践上的困难。有一次,工厂不愿接一个单,因为太难做,王在实要求布料上的每朵小花都要“对”上,而这布料十分精细,根本经不起拆了缝缝了拆,对方拒绝了。于是,王在实亲自飞到深圳,直奔车间,跟工人们一起,手把手地裁和缝,连0.5毫米差错都不能有,结果工人们最后也按质按量完成了。在她看来,一个品牌,最重要的是对于优质面料和独到细节的坚持。

王在实后来在微博上调侃自己:“我既挑剔又事儿多,很霸道还一根筋,好奇心强却又健忘,每次反省到这儿就觉得,我不停地做衣服苦哈哈的,是活该!”

一种精神,塑造中国独立女性气质

王在实的每一个系列都是她的成长日记,她把自己每一季的情绪、记忆,甚至是朋友给她的一句话,都表达在了服装设计中。比如做2012秋冬系列时,北漂一族王在实正在搬家,搬工作室。那段日子让她觉得自己特像游牧民族,于是,她用羊毛呢子面料演绎了“游牧民族”系列。

而2014年春夏系列叫“重坠爱河”,因为她恋爱了。衣服的颜色也都变成清新明艳的粉、黄、蓝,但不变的是风格,始终的独立、自我。

“我的系列中,每一季都有套装、制服、衬衣,因为我喜欢并欣赏工作中的女人。工作中的女人比任何时候都美,制服又让女人穿起来很精神,很有气质。”于是,她的作品也总以挺括的面料、犀利的剪裁、简洁的线条和硬朗的气质见长,仿佛一件件为中国职业新女性打造的时尚战袍。

“我希望通过我的品牌宣扬一种女性的独立精神,也希望穿我品牌的女性拥有独立的价值观,拥有自己的事业、个性,兴趣爱好。”一路走来,没有标签化的“中国元素”,王在实的东方性在骨子里,她的设计从来没有袒胸露乳,总是强调内在婉约。她坚信:“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做的东西就一定有中国味道。同样,我也不会否认我的英式痕迹,就像我不可能回避自己的成长经历。”

时尚 王在实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