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应桂:水墨洇晕乡女情
单应桂 山东高密人,1933年生于济南,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理事,山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女书画家协会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品多被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十余次,出版有《单应桂画集》等。
看单应桂的画,你仿佛回到了北方农村那位最亲切的大婶家。空气中弥漫着柴草堆的清香,衣袖中夹杂着锅灶上的菜味,田间地头荡漾着小媳妇们的欢声……水墨流转之间,村姑乡情已然和你撞了个满怀。
《山茶花》
若不经意,年画写入水墨
生于大明湖畔,落地一身书香,“七七”事变后不久,5岁的单应桂便随家人一起辗转逃难到鲁西南乡村。抱着母亲不知从何处淘换来的《芥子园画谱》爱不释手,她在石板上画出一个个好友小像。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时,单应桂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这段最幸福也最辛苦的求学时期,叶浅予充满生命力的线条,蒋兆和的写实笔墨,让她饱吮国画大师的精华。
其中李可染的“经意至极,若不经意”,更让她悟得:“只有在经意至极的修炼磨砺中,才能发挥出若不经意的一瞥云淡风轻。”也因此,在单应桂的作品中,你总能从人物灵动的眉眼中看出画家的经意至极,也总能从衣袂一角的裙带飘飘感到那份超脱的若不经意。
儿时落难乡间,高密剪纸、潍坊风筝、杨家埠的木版年画曾陪伴了单应桂的童年。在深得水墨写实真传后,她又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写实笔墨与民间年画相融合的路。母子题材的年画《和平幸福》,1958年入选“世界联欢节美展”,并让她在画坛崭露头角。而那幅被淮海战役纪念馆收藏的《做军鞋》中,她又将学院派写生人物的生动性与年画的朴拙鲜丽的草根性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清新淳厚的雅俗共赏。在“民间年画是封建迷信的糟粕”的责难声中,她以自己的方式抢救着这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消夏图》(对弈)2007 68_68
乡女写真,道尽质朴深情
单应桂的重要作品,几乎全是山东农村题材,其中女性主题更是重中之重。“文革”后,她曾四进沂蒙山区写生,以自然为师,以农民为师,师法造化,师法本心。
在《山村妇女》组画中,一幅是骑着自行车着急赴约的女子,饱胀的头巾带着强烈的动感,而回眸一瞥中又含有些许迷茫期待;另一幅是嗷嗷待哺的婴孩斜躺在妈妈腿上,头枕在妈妈手拿信纸的胳膊弯中,年轻的妈妈凝视着远方,露出淡淡的忧愁抑或思念;还有一幅是拉着小女孩在墙根买苹果的老大娘,小女孩的一脸不情愿,老大娘的一身风尘……加之沂蒙特有的红头巾、碎花袄、长板凳、竹背篓,寥寥几笔勾勒的幼鸡,山东老少三代女性一一囊括,奶香味、泥土味、阳光味扑面而来。
如果说《山村妇女》有粗放朴拙之美,那么《沂水欢歌》则是种清透灵秀之美。其实这幅画,早在创作《做军鞋》时就孕育于胸了,一搁十九年,好比“姐妹篇”。一样是支前的题材,一样是五位山东妇女,只是这幅的中国水墨,严谨刚韧,工笔铁线描的勾画,写意花青淡墨渲染,稍有烟红点缀。虽近于白描,但她们泼水嬉闹的欢快情绪简直要溢出画面。在画面布局上,背景中的树木与晾晒衣被的线条与溪水中的倒影相呼应,似背景音乐衬托着蹬在水中圆石上洗衣的女人们,那四比一人物排列的失重感,恰恰形成了强弱起伏的节奏感。
单应桂在创作中,寄情于景,情景交融,但她的农村情结不仅仅局限于山东,也随着她写生的脚步延伸到了青海,如《高原的诗》、《捻羊毛》、《藏女》等。
《寻梅》
画人画心,大美中有大气
在水墨人物画的艺术探索中,单应桂不断尝试开拓新的“有意味的形式”。以白居易的诗为素材所创作的《琵琶行》,画中有戏:琵琶女手抱琵琶坐于芦苇间,眉梢横蹙,樱唇紧抿,眼神迷离,含怨带痴。画中线条流畅简练,淡色空明轻盈,以墨色皴擦渲染,塑造了一个独立江岸的苦命女。类似的还有人物画李清照系列。同样在济南生活过,同样面临国难家难,同样追求精神世界,李清照对单应桂的启发,让她的画更深邃幽远。
1995年的《逃亡——童年的回忆》落笔之时,她记忆的匣子就像一下子被锯开,惊恐、慌张、大呼小叫,扶老携幼匆忙逃难的人流一股脑涌入了她的笔下。宽银幕似的长构图,前拥后挤的人群,那步履匆匆,仿佛撕开了历史的一角,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而在《羲之爱鹅图》、《李太白踏月寻句》这些作品中,单应桂回归文人画的传统似更明显,笔情墨趣中自由抒写,也是她步入老年后从容淡定的沉淀。如今,八十多岁高龄的单应桂,“就算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我还是要画画。”
《沂水欢歌》
不久前,她整理了自己的几十幅画作无偿捐赠给了山东美术馆、山东艺术学院等。看着房间被渐渐搬空了,单应桂的心中一时百般感慨,就仿佛看着自己的女儿出嫁,既伤感于孩子们的离开,又为她们找到幸福的归宿而安然欣慰。
从艺近六十年,单应桂质朴淳厚、独具特色的画风,不仅浓缩着一位山东女性的人生经历,也镌刻着历史的年轮、时代的风云、岁月的洗礼,然而,不变的是艺术中的大美,精神中的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