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红:“最美医生”的担当
詹红:家人是永远的后盾
她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荣获全国十大“最美医生”。急诊科的伙伴们称她为“大红花”,红和花都昭示着生命的绚烂。她却为此很惶恐,觉得自己只是在平凡的岗位做了平凡的事……
2015年3月,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揭晓,詹红榜上有名,媒体蜂拥而至,她有些害怕。总有记者问,在急诊科28年里经历过的最大伤痛是什么?她不知如何回答。她把自己定义为“急诊科一线医生”,既是“一线”,自然应对更多危机,要随时赶赴抢救现场、要直面医患矛盾。但她觉得所经历的,是急诊科每位同事都会经历的,没有什么值得书写。
就在她这番“轻描淡写”后不久,2015年5月1日,有一位醉汉大闹急诊科,他拽开伤口洒得满地是血,还打砸急救设备。詹红像又打了一场战役:联系医院保卫科,与病患沟通,确认出诊医生有没有受伤害,清理现场恢复就诊秩序……哪怕她视这些事件如“平常”,还是让人不禁肃然起敬:“平凡”的事做一两年也许不算什么,可詹红在急诊科一做就是28年!“平凡”背后其实是一种不平凡的精神力量!
选择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一份担当
长年值夜班、随时紧急应对危机,以及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和有限的职业上升空间,急诊科的医生走马灯似的,换了一茬又一茬。当年跟詹红一起分到急诊科的三位同学都相继走了,詹红为什么没有选择离开?
詹红的回答很实在:不是没想过离开,心里也曾有过波动。孩子很小的时候,丈夫在无锡上班,自己长年累月地值夜班,经常不得不把儿子锁在家里。有一次,3岁的儿子饿了,电话打到湛江外婆那里去了,说,外婆,我饿。把外婆心疼得不得了。事后,詹红挨了妈妈好一顿训。怎么办?离开!可当她第二天看到前一晚经过自己抢救从死亡线上挣扎着回来了的病人,立马就忘了“伤疤”。
2011年,詹红参加“国家医疗队”,前往贵州毕节、威宁工作。去了十天,只有两天有自来水,而一些十分落后的医疗方法让她目瞪口呆。有个青年喝假酒中了毒,当地村民竟拿来大便给他洗胃。她被震惊了,马上抓紧时间给当地医生进行密集的急救培训。“当地的所谓卫生所往往是一间小房子,里面两张床,医生穿着黑乎乎的白大褂……我当时就感慨那么差的条件,他们都能够坚守,我们在大医院那么好的环境,为什么不能够坚持?”
有一次詹红带队赴贵州偏远的石门镇巡诊,中途救护车刹车失灵。一边是深渊,一边是绝壁,她心想这下完了,遗书还没写呢。好在最后一刻,司机凭着经验把车停稳,虚惊了一场。这样的事,对于常常出现场的急诊医生来说,不足为奇。每次重大疫情来临,非典、禽流感……詹红都像上战场,因为疫情威胁面前,急诊科首当其冲。詹红既要在临床一线诊疗患者,又要统筹预防疫情扩散,还要尽量避免医务人员受到感染,常常几天几夜甭想休息。
然而,说起自己所经历的这些事,詹红都云淡风轻,在她看来,选择了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份担当。
在“最美医生”颁奖现场,有一位获奖医生说,我想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台下有人就笑了。詹红说,笑的人不懂,但她懂。她的外号是“大红花”,“红”就像她的一种“胎记”,“原来我叫詹小燕,后来改名叫詹红,因为要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那时学张思德,学雷锋,做任何事情都为别人着想。这是那个年代给我留下的符号,我很庆幸我有这样一个时代的印记。”跟着药剂师妈妈在医院里长大的詹红,考大学时只有一个志愿,就是当救死扶伤的医生。
记者终于“逮住”了她
建设幸福急诊科
5月1日当晚,醉汉大闹急诊科后,詹红在微信朋友圈里呼吁大家了解急诊的工作流程,遵守诊疗秩序。来急诊看病的病人,总想立刻看上病,可再急也有轻重缓急,有时病人不了解,一不如意就骂医生和护士。中央电视台跟拍詹红那天,因为有重病人抢救,有个病情不太急的病人没有很快就上诊,大发脾气,詹红上前劝说,竟被他喷了一脸唾沫星子。“尤其带孩子来看病的,往往会跟来四五个家长,孩子有点风吹草动,家长瞬间有脾气就会朝着医生撒气。”
每一次冲突都那么惊心动魄,詹红却说这不算什么。“大部分的病人都很体谅我们。老百姓总会说你们不容易,你们是在积德,你们是我们的恩人。”
詹红说自己有点儿“二”,心比较大。爸爸曾是军人,一家人跟着父亲走南闯北。从小在军营里长大,走的地方多了,看得多了,人可能变得非常包容,不管经历过什么,痛苦忽略不计,快乐留下怡人。没有这样的心态,怎么在急诊科混呢。一起进院的同学都升到了副主任医师,她却当了13年的主治医生。但她一点儿都不放在心上,她关心的是自己今天救治的病人有没有好转。
心善必遇天使,做了好事,天一定在看,这是妈妈传递给她的信念。在她记忆里,妈妈总是为别人着想。不舍得让儿女们吃剩饭,妈妈总把剩饭放到自己的碗下面,然后把白米饭盖到上面。煮了一只鸡,妈妈总吃鸡头鸡爪。詹红说妈妈的品格传承给她,就像血液里流淌的一种基因,她遇事最先想到的也是别人。同事们对她的评价是,她活在别人的优点里,活在病人的期许中,活在爱岗敬业的工作中。28年急诊生涯中,医院里,她总笑脸示人,回到家,有时却会不自觉地找茬跟最亲近的妈妈和老公吵架。
她设身处地一想,不能让大家像她一样,把“垃圾”带回家。于是,每天交班的时候,就让大家倒“垃圾”,她说,你们受到的误解委屈,现在就说出来,不要把情绪带回家去。詹红强调,建设幸福的急诊科,就是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来担当。
詹红说不管病人如何闹,还是病人。医生还得为他们清理伤口、问诊治病,医者必须有仁心!“医病医身医心”是医院的院训,也是詹红的座右铭。在急诊科,经常会有“三无人员”前来求诊,不管病人有没有钱,绿色通道都得开通,先救人再说。有位老人就诊时没有钱吃午饭,詹红就掏钱给他买。她说给予也是一种幸福。人心都是肉长的,真诚一定能换回来真诚。
经常有病人为了表示对詹红的感谢,要塞红包给她,她就请护士长作证坚决退还。但是,有一次例外,一
个肝囊肿病人的红包,她收下了,因为那个病人长跪不起,觉得詹红不收他的红包,就没诚意给他治病。詹红只好收下再买了相同价值的营养品送他。在詹红看来,退还红包是有学问的,有时候,红包寄托着一个病人对生命的渴望,毫不留情地退还,等于扼杀了病人的希望。她觉得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让病人看到自己的真心,医患才能互相尊重。
每天在跟时间赛跑
在急诊科工作,詹红觉得最不够用的就是时间。干任何事,都必须争分夺秒,每一分钟都像在打仗,时间就是生命。接到求诊通知,4分钟内必须启动急救车。
有一天晚上,下着大雨,有人触电了。急诊科的一名医生前往急救,完全不顾个人安危,攀上雨棚就救人。“事后我批评这位医生,救人也要讲安危。但我其实明白,危急关头,换哪个急救医生,都想不了那么多。想的都是尽快把人救下来,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有时候面对时间也会有深深的无奈感。一名18岁少年打球猝死,詹红带领急诊科医护人员抢救时,他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一家人哭喊着要救孩子,齐刷刷给医生跪下。本来正常抢救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放弃,但詹红说一定要“延时”抢救,为的是留给家人一个情绪过渡时期,让他们能够慢慢接受孩子死亡的事实。
在急诊科工作了28年,“快”已经成为了詹红的一种生存标志,你总能体会到她身上的那种紧迫感,语速快,步伐快……传说中的慢生活与她绝缘。
大年三十,詹红只要有时间就得到医院来看看,从没有完整休过长假期,越是节假日越忙。一家三口甜甜蜜蜜出游,对詹红一家来说太奢侈。对此她自然是愧疚在心。不过就像努力工作一样,詹红做妻子和母亲也是蛮拼的。老公生病住院,她白天上班,晚上再累也去陪老公,只得中午抽空在办公室补补觉。
儿子小时候爱吃皮蛋瘦肉粥,詹红值夜班,医院夜宵发了皮蛋瘦肉粥,就赶快抽空给孩子送过去,再赶回来稍事休息后接班。她跟老公长期两地分居,家事里里外外是她,靠的就是挤时间。儿子十岁前,她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因为孩子身体不太好,经常上医院打吊针,那时,詹红就像超人一样。
儿子小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迟来的聘书》,写的是妈妈原本早就可以应聘主任,但因为自己太小了,需要照顾,妈妈一直在等着自己长大才再应聘。詹红说教育不是唠叨,不是严管,而是父母做给孩子看。急诊科在很多时候只是一个过渡。比如有病人心跳停了,詹红紧急进行了心脏按压,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病人意识恢复后就转到相关专科去了,赞美和感谢跟急诊医生无关。詹红觉得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病人活过来了。
儿子也学会了这样的品格,中考失利,被派位到一个很差的学校,他坦然接受。在美国读大学期间,获得了校长的嘉奖,跟父母提都不提。他跟妈妈一样,觉得人生的得失不值得一提,只要努力往前走。而詹红身上的时间紧迫感也延续到了儿子身上,他学习很拼,有时坐着学习都能睡着。靠着这股劲,本科加硕士仅仅读了四年半。
跟时间赛跑,他们母子都没有输过。说起儿子的时候,谦虚的詹红才会变得不“谦虚”,“其实,尽管我工作这么忙,家里该做的我还是做了,我应该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妈妈。”这时候,风急火燎的“急先锋”语速放缓了,幸福的笑容像朵花儿一样绽放在脸上,像“重回人间”,她是那么的真实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