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育人,守护花开
文/ 本刊记者 杨华
11月中旬,本刊记者从北京一路南下,来到河南省最南边的新县采访,由于地处“红色气息”浓厚的大别山腹地,这里又被称作“山水红城”。前一天刚下过雨,山区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湿气,朦朦胧胧的薄雾将远山衬得格外神秘,恰如这个2018年才脱贫的小县城,竟推及一个前沿的教育理念——“食育”,一样让人始料未及。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食育”,简言之就是饮食教育,通过饮食相关过程进行的各方面教育,正如最早提出“食育”的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所说:“体育、智育、德育即食育”。目的是从食育入手,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孩子拥有健康的能力、感恩的能力、爱的能力......
食育,如此健康又快乐
记者在新县妇联主席兰凤枝陪同下,来到新县最先推行食育的两所试点校之一——新县光彩实验学校。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依山顺势而建,朗朗读书声从教室传来。副校长陈兵告诉记者,食育刚进校园时,老师和学生都是满脸问号,食育是什么?它究竟能为孩子们带来什么?在推行食育两年后,他们得到了答案——食育,能让孩子们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食物的根源是生命,然而今天的孩子们对于自然、对于食物生命的缺失感日趋严重,因此,启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食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补上教育中缺失的这重要一环。2016年4月,该校开始开展食育教育,师生们逐渐尝到了甜头,原来食育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健康,而且也是可以融合各学科的教育。孩子们从种植与帮厨中获得劳育和体育,从对食物的敬畏和尊重中获得德育,从用餐礼仪、食物搭配和摆盘中获得美育……
新县光彩实验学校的食育课程分为理论与实操两部分。理论课包括《小宝塔大健康》《食品标签的秘密》《蔬菜水果天天见》《五谷杂粮》等,通过课程为学生讲解营养知识,树立良好饮食习惯,让他们爱上蔬菜、水果,改善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认识食品添加剂,了解人工色素和天然色素;学会看食品包装的配料表,健康地选择和购买包装食品等。
在食育教室,记者看到架子上摆放着各类包装食品和饮料,陈副校长随便拿起一颗糖果介绍说,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看到糖果中的色素,老师会在盘子里放几块彩色糖果,然后在盘子中倒上水,让孩子们去观察糖果颜色的变化,不一会儿,糖果就变成了原本的白色,水则变成了彩色糖果的颜色。
有时老师也会在一个装水的瓶子中放进一根辣条,让学生们使劲晃动瓶子,最后会看到辣条脱下面具,变成了一根白面筋,瓶中的水上则漂着一层厚厚的红油……除了理论实验课,还有生动有趣的实操课,比如制作月饼、创意水果拼盘、创意彩色馒头等。通过亲手操作,让学生了解制作这些美食所用的食材,以及它们的营养价值。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创意造型设计,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团队协作能力,还收获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学校后面的操场边有一个“食育苑”,整齐排列着一至六年级每班的菜地。有的班种萝卜,有的班种青菜,且每个班的学生都分工明确。记录组负责观察记录菜的成长变化,浇水组负责菜园每周浇水,还有捉虫组和锄地组,每个学生都各司其职,在劳动中成长,懂得珍惜、分享和感恩。
这或许正是食育的价值,不仅让孩子们从小爱上天然食物,远离垃圾食品,做自己健康的小主人,也在寓教于乐中养成一种生活态度:知敬重、懂珍惜、善感恩,无论对食物、事物还是人和生活。
为了娃娃,从大人抓起
2017年,新县开展“全县食育教育培训班”,新县教育局计划从食育课程到食育师资全面推进。5天的食育师资培训班共培养了27所中心学校五十余名食育教师,助推食育工作在新县全面开花,实现可持续。
“最初接触食育是在去年秋天,那时候是抱着好奇的态度加入食育教师培训队伍的,并没有想到这门新知识能对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说这番话的是新县光彩实验学校的食育老师耿荣荣。在接触食育之前,她总以为想要保持好身材,就得少吃饭,甚至不吃饭。接触食育后,她了解到只要合理搭配饮食,不仅可以吃,还可以吃的很好,照样能保持好身材。培训让耿荣荣对食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解读,为了给学生上课,她身先士卒。“惊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的甚至比学生更多。”有一次上零食课,为了更好地把握上课效果,她提前把“薯片燃烧”的实验做了好几次,看着那薄薄的薯片一滴滴往下滴油,还伴随着刺鼻的气味,让她觉得反胃。自那之后,她毅然决然地和之前最喜欢的香酥膨化食品“告别”了。
“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拥有和保持健康的能力,对成长也必不可少。”耿荣荣说,老师和家长就是孩子的“活教材”,作为一名食育老师,希望能和家长们一起,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树立起健康的饮食观念,体验食物带来的无穷乐趣,也从日常生活做起,倡导家庭绿色的生活方式。
新星小学六年级的音乐兼食育老师扶金玉评价新县的饮食特色,就是重口味儿,多油多盐。自从她接触到食育之后,她自己以及家庭的饮食习惯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前有一种说法是喝骨头汤可以补钙,自从接触食育之后,我认识到骨头汤里含的是脂肪,钙含量微乎其微,而补钙的最佳食物就是牛奶。”选牛奶的时候一定要看配方,生牛乳或者发酵乳比较好。扶老师不仅从自身做起,更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学生,还和家人、亲友一起分享。因为家庭饮食健康,不仅关乎孩子成长,也关乎家庭成员的健康、家庭的和谐美好。
感恩盘中餐,以敬为怀以爱拥抱
新县光彩实验学校三年级有一个学生叫李新城,以前是一个非常瘦弱的孩子,体型体重和年龄很不匹配。调查发现,他特别挑食,且饮食单一,只喜欢吃土豆炒火腿肠,不吃青菜,个头一直比同龄人小,为此他的父母十分头疼。突然有一天学校老师接到李新城妈妈的电话说,孩子最近胃口突然变得很好,开始喜欢吃鸡蛋,还告诉妈妈说鸡蛋可以让他变得更强壮更聪明;喜欢吃很多绿颜色的蔬菜,说蔬菜可以让他变得很健康;喜欢吃豆腐、喝豆浆,说这些食物里含了很多优质蛋白……家长对孩子的改变特别意外和惊喜。李新城妈妈如今也加入到食育家长培训课堂当中。
食育不仅教会孩子懂得如何辨别营养、健康食品和垃圾食品,养成健康饮食行为习惯,还培养了孩子懂得感恩大自然的赐予,感恩劳动者的付出。
一名四年级的孩子在培养蒜苗的过程中,在日记本里这样写到:“今天我发现我的小蒜苗长出了长长的嫩叶子,我本来很高兴很高兴,但是因为我把小蒜苗放在太阳底下晒的太厉害了,把它的叶子晒的软软的,好像没有精神一样。我感到非常抱歉,我特别想对小蒜苗说声对不起,真希望小蒜苗能原谅我。”
孩子在日记里表达了对小蒜苗的感情,感受到小生命成长的过程和培育一个小生命的不易,也更加懂得珍惜食物,尊重劳动者。
新县的食育教育,是“食育”推动计划公益项目的一部分。田园食育联合创始人、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食育”推动计划公益项目负责人刘璐告诉记者,她们会在给学生设计的食育课中,重点培养学生感恩和爱的能力。比如有一次上实操课制作彩色馒头,学生们自己动手择菜、洗菜,做成蔬菜汁揉面,满头是汗,然后问学生是否觉得辛苦,如果觉得辛苦,就把自己做的馒头送给平时在家揉面的家人。一个小女孩做了彩色馒头准备送给她妈妈,可妈妈长期在外地工作,一个月只回家一次。等妈妈回来后,看到已经存放到不能吃的彩色馒头,心里很是触动,潸然泪下。
在新县,记者还体验了一次郑重又温馨的就餐仪式,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排队进入餐厅,再以8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个组有一个领饭的组长和分配饭的副组长,学生按固定位置在餐桌旁站立,等待学生志愿者主持每月更新一次的就餐诵词:“同学们,秋季是短暂的,晚秋还来不及回味,就已经扬起了北风,冬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学生们一起背诵了朱熹的《偶成》,然后轻放椅子开始就餐。让孩子从中领会食物是有生命的,对自然对食物要有敬重之心。
中国人喜欢包饺子,当手接触面皮,放进馅,用力一捏,所有的爱和美味都装了进去,所以孩子们最爱的都是这一类食物。长大之后,成人之间见面会通过握手来打招呼,大概也是因为手掌与手掌的接触能感受到对方的温度,建立彼此链接吧。这样的仪式值得传承,当孩子怀着感恩的心,才能感受他人的艰辛,才能感受到动植物转化成食物给他们带来的力量,才能更好地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这其实就是传递爱的过程。推己及人,孩子们对食物、对大自然,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都会以敬为怀以爱拥抱。立德树人,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往往都是从细微小事入手。
食育的路,越走越宽广
国家早在1990年《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提出: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并在1990~2014年多次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提出将健康课纳入中小学课程。《2014年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中提出:边缘化的健康教育课、缺失的食育课、薄弱的营养意识和营养师队伍、缺少的食育教材、无法体验的劳动乐趣,导致学校食育严重缺位。
如今,食育项目的各项内容都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规范的食育教材尚未出炉。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刘璐带领的公益团队进行的食育推动计划公益项目包括,在全国开展健康科普宣讲、美食制作沙龙以及培养师资队伍,同时,他们还招募营养师志愿者编写食育教材。好玩、有趣,在快乐体验中学习食育,是这套一至六年级食育教材设计编写的原则。
刘璐
从2014年开始,刘璐就动员了很多营养师志愿者参与到食育教材的编写中来。由于编写老师都是志愿者,每周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向食育项目组提交一个课题的学生和教师用书,每周都是例会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的“轮回”节奏。“无数个日夜都是耗着脑细胞敲打键盘度过。”有编写老师开玩笑说:“有时候想不出来好的点子,痛苦得真想打自己一拳。但是想想将来自己的孩子、孙子以及所有孩子都会受益,立刻觉得一切都值得。”
经过四年的打磨,这套包含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的小学生食育教材终见雏形,本刊记者在北京顺义的分享收获·梨园公社刘璐的办公室里,见到了这套食育教材一年级上下两本样书。刘璐介绍,食育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食物认知、膳食平衡、习惯与健康、饮食礼仪、饮食文化五大版块,预计在今年底或明年初由北京出版集团逐步出版完成,期待与大家相见。
“从2014年涉足食育工作,我一直在路上。”刘璐说,2018是收获的一年,也是重新播种的一年。看到食育已逐渐覆盖全国19个省、3个直辖市、2个自治区,她深感欣慰。今年,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完成了一份报告,从食物浪费的角度谈现在的饮食状况,落脚点在食育,加强学生的食育教育工作,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也与刘璐达成了合作意向,共同推动食育的道路走得更宽、更长。
陪同采访的新县妇联主席兰凤枝说,家庭工作一直是妇联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食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配合,大人也需要补上食育这一课,可以“家长学校”为载体。要让食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在探寻食物背后意义的同时,养成健康饮食习惯,进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生活态度,树立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食育,是百年大计,愿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推动食育普及。
从娃娃抓起,让年轻一代学会健康、科学地生活。让一代代中国人更健康、生活更美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