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星”都敢玩,还有什么干不了

作者:风清
巾帼风采 2019-04-22 11:20:51

1

彭媛媛说,卫星并不高冷,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瓢虫”把通讯基站搬到天上

记者出身的彭媛媛有着职业女性特有的干练。她三言两语便敲定了采访时间,她说职场上的她很“man”,同事们可以直呼她“老彭”。

就在不久前的2月26日,她和九天微星创始人兼CEO谢涛一起在深圳与中集集团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一个是国内领先的专注于“卫星+物联网”创新应用的卫星创业公司,一个是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强强联手,拉开了“中国卫星+物联网”的大幕。

能够圈定中集集团这样的大客户,要得益于公司自主研发的“瓢虫系列”小卫星。从决定做商业卫星开始,公司便紧锣密鼓地打造“天基”——把通讯基站“搬到天上”。但天基能否承受太空严苛的温度变化?能否持续供电?能否贯通天地间的信息链路?这一切全要看“瓢虫”的表现。

2018年12月7日,“瓢虫系列”搭载长二丁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茫茫戈壁一飞冲天。戈壁风大,飞沙走石。但发射当天却碧空如洗,一派清明。

虽然天公作美,“长征”又是金牌火箭,但不到最后一刻,她的心总还是悬着。她在基地运控中心楼顶观看卫星发射。随着倒计时令响,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伴随着巨大烟柱,火箭腾空而起,直入太空。彭媛媛顾不上感叹这震撼的一幕,一眼不眨地盯着运控中心的监测屏幕,直到卫星一颗颗成功分离,心才放了下来。

“瓢虫”们飞得很快,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数小时后,“瓢虫”成功接收遥测数据。连续48小时30余次的遥测数据分析显示:“瓢虫系列”卫星能源系统、姿态控制系统、星务系统等均稳定工作。接着“瓢虫”进入平台测试及载荷测试,并陆续开展路桥状态监测、野外生存救援及油气管线等领域的系统级验证。

“瓢虫”探路成功,公司将于年底正式发射四颗商业卫星,“接下来要考虑的是‘路’够不够宽、‘路’上能跑多少车……”彭媛媛这样描述卫星的应用场景:开启“智慧车轮”,通过物联网终端监测车船动态;利用“一键呼救”,在沙漠或戈壁实施野外救援;借助大熊猫项圈,采集野外大熊猫的位置信息,未来再拓展至东北虎、金丝猴、藏羚羊等珍稀动物的研究保护……

为了唤起大众参与卫星应用的热情,“瓢虫一号”还搭载了太空自拍、星光闪烁、太空VR三天娱乐功能,这在全球也是首例。人们通过手机连接,即可与卫星实现互动:和地球来张自拍;让卫星因你闪烁;在太空自由遨游……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上,歌手张靓颖和天眼团队便完成了首张与地球的自拍合影;2019年元宵节,“瓢虫”还通过摩斯密码向地面打出灯谜……活动吸引了无数人,“我们就是想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告诉大家:卫星并不高冷,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记者跨界“天空”创业

聊起卫星彭媛媛深入浅出,头头是道,完全看不出是跨界创业。10年前她还是电视台一名出镜记者,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光环。但她并不满足待在“舒适区”,总想找机会“变一变”。在北京电视台,她曾采访过一组航天人物,包括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一下就被吸引了,也渐渐明白了‘航天’是怎么回事。”采访时她认识了现在的搭档、同为九天创始人的谢涛。都是“不安分”的人,都想“自己做点事”,当谢涛邀她一起创业时,双方不谋而合。

2015年,九天微星成立。“最初是想建一个太空研学基地,把航天员在空中的情境搬到地面,让人们体验‘失重’或‘ 飞翔’的感觉。”场地都找好了,但没人肯投资,觉得这事太冒险。

当时马航370失联事件仍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给了彭媛媛很大触动:无法搜寻马航信息,是因为现有的高轨卫星与地球同步飞行,只能锁定地球上某个区域。如果想让卫星绕地球无死角飞行,只有低轨卫星可以做到。

从此,九天微星锁定创业目标为“卫星+物联网”创新应用。创业需要钱,尤其是做卫星。最初筹得的500万启动资金来自身边朋友的众筹,“但人家并没看懂我们的项目,只是觉得我们人还比较靠谱。”

500万显然不够,公司只好四处“找钱”。头疼的是每次都要向投资人先做科普,“那时才知道做卫星这件事有多难。”有时去路演,说得口干舌燥,却被听众认为是异想天开,“太疯狂”。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懂卫星的,免去了科普环节,但同样也招来质疑:航天、火箭、卫星的事情都是国家搞的,凭什么让你们来搞?最后彭媛媛也郁闷了:这件事是不是真的不能做?

公司计划在2017年发射一颗验证卫星进行在轨试验,彭媛媛就想:如何让这颗卫星有更多的创新应用场景,增加公众对公司的认知呢?2016年4月,公司和中国科协、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教育学会等机构共同启动了“中国少年微星计划”。为了增加卫星的教育属性,公司还多次在学校开展航天STEAM教育讲座,了解学生和老师的需求。

“少年星”大获成功,吸引了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公司意外地获得了新的营收项目。“2018年我们的教育板块合同营收就做了1个亿,今年一季度预计可达7000万。”2017年,九天微星参加科技部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在两万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互联网成长组冠军,大受资本关注。担任大赛评委的君紫资本董事长秦君对卫星项目很感兴趣,大赛一结束便决定投资。

彭媛媛发现,投资人不再问“你有没有资格做或能不能做得成”,而是开始关心“你的经营模式、如何赚钱,赚钱的速度等”。2018年2月“少年星一号”成功发射,公司已顺利完成了过亿元的A轮融资。尽管资本市场去年遭遇寒冬,公司依然按计划完成了A+轮融资,并获得了两个多亿的国家开发银行的融资租赁贷款。

2

彭媛媛   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OO,曾任央视和北京电视台记者,跨界创业者。

把“做卫星”变成“玩卫星”

不到四年时间,公司便度过了初创期,快速步入成长阶段。彭媛媛也华丽转身,由记者成为企业家,关注的是市场、成本、效益、产出比……

做卫星需要大量的资金,但如果要做商业卫星,就必须降低成本,因为你要面对市场。降本则需创新,但创业又容不得你有太高的试错成本。如何把握这个度?

最终彭媛媛做出的决断是:“用万无一失的宇航级设备固然保险,但成本肯定高。而有些设备虽没上过天,却在地面做过各种包括恶劣条件下的模拟试验,那就可以作为工业级设备用于卫星制造,这就是民用卫星最大的突破。另外还要缩短研发周期,否则你耗不起。”

“瓢虫系列”卫星从研发到上天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成本控制在千万级。较之国家卫星动辄上亿的投入,实在是“瘦身”不少。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经营模式,在卫星上天之前就确定客户,“以市场定产品,有人买我们才做。”

面对卫星这种高尖领域,她固然是外行。但也恰恰因为是“外行”,反倒少了约束。做卫星别人不敢想,她敢;别人即使做,也不敢做“便宜”的,她敢。在她看来,做卫星创业,不能只有技术思维,还要有创业思维和管理思维,毕竟投资是需要回报的。

彭媛媛把自己比作“带队打仗的将军”,“当你想拿下一块阵地时,别说‘给我上’,要说‘跟我上’,你要让自己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团队里有工程师、企业家,也有教育家、艺术家,且大都是年轻人,喜欢创新,不甘寂寞,“所以要让公司形成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环境,让大家觉得这家公司很有趣,很nice,把‘做卫星’变成‘玩卫星’。既然卫星都能玩得转,还有什么你干不了呢?”

中国是航天大国,让成熟的航天技术,开发出更多的商业价值惠及于民,是彭媛媛的创业初心。未来三年,九天微星将分步部署72颗物联网卫星,开启天地间的万物互联时代,她和她的团队愿以不断奋斗、奔跑的姿态,做中国民营商用航天的领跑者。

卫星 彭媛媛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