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丽娟:点石成金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王晓艳
巾帼风采 2013-01-10 16:01:00

黄丽娟感恩她在福建工艺美术学校学习雕塑时与这样一句话相遇: “最美的题材在你们面前,那就是你们最熟悉的人物。”罗丹的话自那时起就深入到她的艺术灵魂里。
黄丽娟,中国唯一的女性寿山石工艺美术大师
 
“灵性”出自“母性”
“黄大师的作品很灵。”寿山石爱好者有这样的共识。兰姑妈,嘎妞妞,妯娌,这些女子凝脂般肌肤,花朵样衣裳,坚硬的顽石被黄丽娟化为指尖、心上的柔情,总让人忍不住伸手触摸,觉得一定是温润酥软的。
寿山石雕刻行业,女人极少,成为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黄丽娟更是首屈第一人。她的题材主要是女性和孩童,因为她始终抱持着“最美的题材就在你们面前”的信念。
黄丽娟的家乡福建省罗源县,是远近闻名的畲族聚居地,全县有十余个畲族之乡。每年都有许多画家、学者来这里采风、调研,畲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畲女华丽的民族服装是闽东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  
但生长于此的黄丽娟从小耳闻目睹畲女光鲜背后的艰辛命运,她们大都居住在边远的深山老林里,那里残留着包办婚姻、童婚等陋习,男尊女卑,生产生活中的脏重活都是靠畲女来打理。她一直有雕刻畲女题材的想法,以此表达对这些女性的钦佩和敬重。
终于,一块石料出现在她的面前,这是一块寿山月尾紫石,石材色泽不暗也不亮,总体偏灰,其中夹杂着紫红色,这颜色让她马上浮现出从事繁重劳动的畲女的肤色,更为奇妙的是石材不仅有一定的高度和厚度,而且最高处有一小块紫红色,她利用这一巧色雕刻畲女头上用红头绳扎盘成的主体为椭圆形的发型和与头发相连接的畲族已婚妇女头饰。这个作品形象是她孩童时期所接触的畲族妇女的凝练,而兰氏是畲族大姓,所以她把这个石雕取名为《兰姑妈》。
罗源沿海背山,黄丽娟印象中的兰姑妈总是随身带着装有海鲜的竹篓。在最初的构图中,兰姑妈的肩上扛着一个竹篓,可后来她在制作过程中发现作品已有一定高度了,如果只靠双脚立着重心不稳,这时她的脑海中浮现出兰姑妈背着螃蟹笼到海边抓大红脚螃蟹的情景,于是兰姑妈扛在肩上的竹篓就改为跨在肩上的蟹笼。
设计、构图、雕工,这些都是工艺大师的基本功,但如果没有女性所特有的爱与共情,对所目睹的生活感受到生命的尊重,就不会有如此鲜活的作品。
《兰姑妈》
《嘎妞妞》
 
“精到”超越“精细”
在外行乃至收藏界甚至一些雕刻师眼里,“精细”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如古兽须毛、人物头发等细部应当越细越好,越繁越美,而对创作构思、整体构图却不太重视,以至于出现“千人一像”的现象,比如说仕女和惠安女都被刻成统一的“瓜子脸”和“观音手”。
而黄丽娟刀笔下的“惠安女”,形体健壮,肌肉健美,局部细节上,眼小但有神,嘴唇宽且厚,给人以健康、朴实、憨厚的感觉;而城市少女,她们形体苗条,脸部线条流畅,面容清秀,金鱼嘴,眼睛视线向下,上眼帘饱满,显得高雅含情。
黄丽娟说:“过分雕琢是没有情感的‘精细’,这会使作品仅存匠气而失匠心。” 因为“精细”是指技术上的、纯视觉的美,如常说的“毫发毕现”;“精到”则是比“精细”更高的要求,不单指技术层面上的美,更侧重于事物的神韵与精髓,讲究形与神的匹配。
她的作品《T台秀》,选用的石材是带有雨点式结晶体的花坑石。石材形状瘦长,色彩淡雅,是刻模特题材的好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她因石施艺,紧紧把握住模特走到台前一瞬间的造型和神态特征,注意头、颈、胸的变化关系及脸部的神态刻划,展现模特优雅大方、仪态万千的气质。作品线条流畅,轮廓鲜明,在细部处理上也很用心,连发际线的区分,头发的走向、蓬松度都精心设计,才让作品堪称“精到”。
《自由之花》
 
“次石”巧成“佳石”
寿山石作为“国石”不是浪得虚名,田黄、荔枝萃、旗降,善伯冻、杜陵石,这些美妙绝伦的佳品都是天生丽质,但黄丽娟最初的创作和这些佳石无缘。1993年她35岁才辞去电影公司美工的工作,专职进行寿山石雕刻。没有老一辈雕刻大师拥有玩石“大客户”提供高档石料来雕刻作品,她只好跑到福州市区的一些低档寿山石地摊,细心地寻觅可用的原石。
在石头交易市场上,其貌不扬的“次石”杂乱摆着。同样一块石头,别人看到的可能是杂质较多,不成规矩,难以为料,但黄丽娟看到的却是颜色泾渭分明,相互渗透,是用画笔难以勾画的天然图案。她就这样捧着一块块别人称之的“次石”,随形就势,寓情于石。
一块高山石,石头不大,灰、白、黑、红四色,色块既小又乱,相互掺杂,也不通透油润,红筋、格裂都有。黄丽娟却被吸引住了,感到这色彩的清纯、可爱,是雕少女题材的好材料。她捧着石头,反复琢磨、寻找有没有能刻脸部的地方。石上正好有一小块白色,为了与脸部面积比例相适应,她在雕刻时大胆去掉了整块石头的三分之一,取之所有,成我佳作。
说到这里,她露出笑容:“如果这不是一块次石,我就舍不得去掉这么多石料,也许它就成不了器了。”她巧妙将有花纹的位置刻划成美丽的花裙子,白色部分刻划成首饰,加上人物纯真可爱的表情,一个活灵活现的“嘎妞妞”呈现眼前,观者都爱不释手。
巧用“次石”不仅让黄丽娟获得了艺术成就,也为寿山石雕的发展和作品的大众化收藏开拓了一条新路。因为寿山石的佳料很难寻觅,如果拘泥于苦等佳石,寿山石雕刻就会随着原料的稀缺而萎缩,但如果把更多的巧思巧工用于“次石”上,就会成就更多的寿山石佳作。
 

黄丽娟 点石成金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