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巴子则:让彝绣之美绽放大舞台
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凭借精湛的彝绣技艺,贾巴子则走出大山,不仅自己闯出了一片天地,还带领当地妇女实现了居家就业。
彝绣于贾巴子则是生活、是快乐,更是梦想。
得知自己获评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贾巴子则激动得彻夜难眠,她暗下决心:要继续带着姐妹们好好干,让更多人喜欢我们的彝绣!
彝绣开启逆袭之光
贾巴子则来自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母亲是当地的彝绣高手,她5岁就跟着母亲学“绣花花”,13岁就手绣了一套衣服,15岁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巧手手”。
结婚生娃后不久,丈夫因病撒手人寰,当时大儿子2岁,小儿子才3个月。以后的日子可咋过?为了生计,贾巴子则带着孩子投奔在县城工作的弟弟,租了间房,开了个杂货铺,一边带娃卖货,一边帮人缝缝补补。喜欢绣花的她经常在领口、袖口、裤脚处免费为客人绣上一些漂亮的图案,一件旧衣服经她一摆弄,比新衣服还好看。
1997年,凉山州火把节举办“五彩凉山”大型歌舞晚会,需要一批彝族传统服饰,但这活儿服装厂干不了。舞团就到处寻访民间技艺高超的绣娘,贾巴子则被选中了。
彝绣通常自做自用,没有买卖之说,因此贾巴子则从没想过“绣花还可以挣钱”。她特别珍惜这次机会,活儿干得精细认真,别的绣娘干完活儿就走了,她却主动留下来——她发现导演和演员都不太会正确穿戴彝族服饰,比如帽子多高,帽檐朝哪,配饰怎么挂,等等,演出时她就一直在后台帮忙,义务当起了“服装指导”。
歌舞团欣赏贾巴子则的为人和手艺,想让她留下来,却被她婉拒了。“我还有两个娃儿要养,我想多挣点钱!”但此番经历让贾巴子则打开了眼界,看到了彝绣的市场商机。她想,西昌是个大城市,各种文艺团体多,演出多,机会肯定也多。有在西昌工作生活的一些彝族同胞也来找她,问:“我们也想穿彝族服装,你能做吗?”原来普通人也有彝族服饰需求。
贾巴子则决定留在西昌,靠手艺创业。她带着两个儿子从金阳搬到西昌,开起了裁缝铺,并将“彝族传统服饰制作”作为主打招牌。
但彝绣是手工活儿,来钱慢。刚到西昌时,贾巴子则和儿子过了很长时间的清苦生活,“下面条都舍不得放盐巴”。也没钱雇人,活儿多了就自己熬夜干,好在两个儿子很懂事,会帮妈妈打下手,日子终于一天天好起来。
“要来的”非遗头衔
在一般人眼里,彝族服饰花花绿绿,大同小异,其实不然,正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彝族服饰区域不同,差别很大,即使相邻县市风格也迥然不同。凉山州昭觉县是“彝族服饰之乡”,汇聚了各种彝族服饰。2005年,昭觉县举办“彝族服饰设计大赛”,贾巴子则同时拿下大赛传统服饰金奖、现代服饰银奖以及最佳创意奖。一时间,她设计的彝族服饰风靡了整个凉山州,当地人的穿衣风格也因此改变。
贾巴子则声名鹊起,生意越做越好,原来的裁缝铺变成了“贾佳服装厂”。“贾佳”是客户对她的昵称,大家觉得她的名字很拗口,但活儿做得好,干脆就称她“贾佳”。
一位彝族漆器传承人要到外地办展览,专程找到贾巴子则,希望她能为自己做一套彝族传统礼服。攀谈时对方问:“彝族漆器成了非遗,彝族服饰也是非遗吧?”那是贾巴子则第一次听说“非遗”这个词,听说国家支持非遗发展,她便四处打听,带着自己的作品找到了凉山州文化局。就这样,贾巴子则成了彝绣非遗传承人。后来她调侃,说自己的非遗“头衔”是“要来的”。
2015年,凉山州建起“大凉山民族文化产业园”,那一年,“贾佳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成为第一批入园企业。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彝族服饰,贾巴子则在产业园建了一座 “彝族服饰博物馆”,不仅展示各种彝族服饰,还让到此研学的孩子们沉浸式体验彝族传统文化。
此时的贾巴子则已不再是一名单纯的创业者或手艺人。2018年,凉山州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贾巴子则负责提供服装和道具,她有了新身份:凉山州形象大使——她要在央视向全国人民推广凉山彝族文化。那是她第一次去北京,也是第一次坐飞机,想起姐妹们聊天时曾开玩笑说“这辈子如果能在北京天安门前照个相,就算死也值了”。她不仅到了北京,还上了电视,“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贾巴子则不会说普通话,录节目时很紧张,可当她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台下观众的眼睛都亮了,她的心一下就定了。看到姑娘们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彝族服饰登台亮相,个个美得像花儿一样,心里更是自豪。节目最后,她被大家簇拥着上台,拍下了一张“全家福”,从此这张照片就成了她的微信头像。
创新成就新时尚
如果说贾巴子则创业是单枪匹马,发展则是靠政府托举。她尤其感谢州妇联干部:“她们经常帮我解决困难,还帮我推广产品,带我到外面参观,让我见世面,第一次去成都就是妇联干部带我去的。”创业之初,她只想靠手艺赚点钱,把儿子养大成人,当地妇联干部劝她:莫只盯着眼前看,要把目光放长远。妇联还组织技能培训,让她带着姐妹们一起干。
从苦日子里爬出来的贾巴子则知道那些在家带娃的姐妹需要这份工作,她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因为“世上没有独赚的钱”。她免费教大家学手艺,有了订单就分给姐妹们做,有些姐妹一直跟着贾巴子则干,还在西昌买了房。
贾巴子则的彝绣越做越精,吸引了云贵两地的经销商前来探店。凉山彝族原是从云贵迁徙而来,而云贵多民族文化融合较深,凉山彝族因地处大山深处,相对封闭,彝族文化反而原汁原味。“现在我们公司在云贵已经有了十几家销售代理商。”
非遗虽然讲究原汁原味,但也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贾巴子则的小儿子大学毕业后,专门到北京服装学院进修,贾巴子则终于可以把创新的接力棒交到年轻人手里了。
如今大儿子成了公务员,小儿子则是妈妈的“左右手”。小儿子马泽菠负责公司新产品研发设计,将彝族服饰进行数字化处理,做3D建模。也就是说,以前彝绣是“怎么想怎么干”,现在是“想好了再干”。 他们在T恤、卫衣及风衣上配上彝族元素,成功打造了一种新时尚。
时代在变,审美也在变。彝族人热情好客,性格直接热烈,因此彝族服饰以红、黑、黄配色为主,非常吸睛。但马泽菠发现,近几年明度低、灰度高的传统色彩成了时尚主流,所以,“我们的彝族服饰也会重新搭配色调”。
儿子的理论贾巴子则不懂,但她有30多年的从业经验,跟许多导演打过交道,对色彩搭配有独到见解。前几天儿子设计了一款产品,她凭经验提出了改进意见,儿子发现,修改后的色调确实漂亮多了。
在儿子眼里,妈妈贾巴子则坚强能干,遇事不屈不挠,刀子嘴豆腐心。“有时员工产品出错,她会生气,也会骂人,但从不扣钱,哪怕自己熬夜返工。”事后贾巴子则总是说:“哪个挣钱容易呢?骂都骂过了,以后不犯就是了。”
贾巴子则很朴实,她说自己以前不懂梦想,后来知道了,梦想就是愿望。因此她的梦想是:带着彝绣闯世界,让彝绣走出大山,世世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