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关怀,法官打开学子心结
从考入重点高校的高考状元,到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再到游荡于高校的窃贼,优秀的学子为何走上人生歧路?来自法官的温暖关怀,终于让他打开心扉……
本刊记者/白俊霞
对很多刚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经年满18岁,却依然叛逆、容易冲动。于是,北京海淀区法院把大学生犯罪的案件交给未成年人审判庭审理,用独特的机制帮助他们重归正路。
家庭阴影,伴随孩子成长
张裕华原是北京一所重点高校的学生。他的父亲是生意人,走南闯北在家的时间不多,他眼中的父亲总是很严肃。母亲用大量时间照顾家庭,忙碌和唠叨是母亲留给他的印象。
小时候的张裕华非常聪明,没上学就能读书看报,熟背唐诗三百首,上学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父母的骄傲。到了高中后,张裕华的成绩开始退步。因为那段时间父亲的生意不好,母亲常常发牢骚,渐渐变成争吵。有次争吵后,父亲摔门而去,此后就很少回家。
那段时间,张裕华的成绩退步得厉害。母亲不断地指责他,有时还会夹杂着抱怨:“你爸不管我了,你也这么不争气。”他不敢说是受父母影响,还试图开导母亲,却引来母亲似乎无穷无尽的牢骚……让他觉得无法和母亲交流。
难以面对,唯有一走了之
张裕华渐渐走进了一个封闭的世界。2010年,他以当地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的重点高校,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却很快就遇到了难题。买了些必须的生活用品,母亲给他的第一个月的生活费就所剩无几,没有多余的钱买参考书
张裕华几次和母亲打电话,母亲一张口就诉说自己多么辛苦,让他好好读书别辜负家人的期盼。他体谅到母亲的不易,要钱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一个学期过去了,他常常买不齐参考书,有些课就干脆不去上了,结果考试时只有两门课合格。
这所重点高校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如果有三门以上课程不及格,就会联系家长劝退。张裕华的母亲接到学校的劝退通知,急忙来到北京。张裕华一见到母亲就愣住了,他突然转身便跑,一直跑出校园不见了踪影再也没回来。
母子连心,从排斥到思念
张裕华去了哪里?为什么不回来找母亲呢?他突然离开什么都没带,就找了个立交桥的下面过夜,一天又一天越发难以回头。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在学校周边流浪,时不时进入高校图书馆、自习室、食堂等场所,趁学生不注意偷走他们放在桌上的手机、书包。
2012年,他盗窃时被学校保安发现,警方确认他是张裕华,就通知了他的母亲。得知儿子因为盗窃被捕,母亲舒了一口气:“我儿子还活着啊!”
几个月后,检察院以盗窃罪起诉张裕华,案子分到了海淀区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曹晓颖法官手里。她隐约觉得,张裕华和母亲之间有心结,只有解开心结,这个案子才算真正结案。
在法官的安排下,张裕华和母亲在法院见面,心理咨询师对他们进行家庭亲情辅导。见到母亲,张裕华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母子二人渐渐敞开心扉,曾经的不愉快慢慢消散。
鸵鸟人生,总要直面问题
2015年3月,曹法官从轻判处他有期徒刑1年。在心理咨询师看来,家庭对张裕华的影响很大。周而复始的争吵、父亲离家而去、母亲不断抱怨,让他变得不愿意交流内心想法。
张裕华本性是善良的,他能体谅母亲的辛苦,从心底里渴望母爱,也想呵护母亲。因此,他对母亲的情感非常复杂,既有深沉的爱,又有积累的怨。这两种感情混在一起,他难以找到平衡,选择了逃避问题,拒绝面对母亲。逃避问题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在心理学上把这种人形象地称为“鸵鸟人”。逃避会让小问题像滚雪球一样,慢慢变成大问题甚至失控,结果只会让个人更加失望,更容易自暴自弃。
阅读更多“法律帮助”文章,欢迎关注“中国妇女”微信公众号(zgfn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