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嫁娘词的持家智慧
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
《诗经》的开篇《关雎》,讲一个君子,一位淑女,经过“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的思慕,再经过“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婚礼,终于走到了一起,成为一对人人羡慕的佳偶。那么,他们的故事是不是就像童话里“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就结束了呢?当然不是。在中国传统中,更重视的是细水长流、琴瑟和鸣的婚姻。这样一来,婚礼就是一个新故事的开端,这个故事有一个名字,叫做茶米油盐交响曲。它看起来平淡琐碎,但也可以充满智慧和温情,如同我们这一期要跟大家分享的唐代诗人王建的《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中国古代婚姻的目的是“合两姓之好”。这意味着,不是新娘嫁给了新郎,而是新娘嫁进了新郎的家庭,和新郎的父母弟妹生活在一起。这个家庭对新郎来说是“旧”的,周围都是他熟悉的人和事。但对新娘来说却是进入了全新的家庭,她同时具有三重身份,既是丈夫的妻子,又是公婆的儿媳,还是小叔小姑的嫂子。这可真是一个考验。怎样才能尽快融入这个新家庭,在这一大家子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也收获自己的幸福呢?
如同今天的职场新鲜人一样,她首先要展现的是自己的工作能力。古人对媳妇的基本要求是“主中馈”,也就是做饭,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这样一来,做饭也就成了新娘子要面对的第一个考试。新娘子的勤与懒、巧与拙都蕴含在一餐餐饭食之中。按照唐朝的规矩,结婚第三天早晨,新娘子正式下厨。这就是诗中所说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句诗的精髓在“洗手”二字。做饭考验的不是技术吗,为何洗手如此重要?因为技术是能力问题,而洗手是心意问题。中国古代祭祀讲究“必洁、必丰、必诚、必敬”,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必洁为什么会排在第一位?因为诚和敬的心情必须通过洁和丰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饮食的丰富与否还取决于家境,只有洁净不需要依托任何外在条件,它体现着做饭人干净利落的生活习惯,也表达着做饭人诚恳恭敬的心意。这位新嫁娘在做羹汤之前,她认认真真地洗了手。这不仅说明她有着良好的家教,还意味着她看重自己主中馈的身份,诚心诚意地愿意把工作做好,是个贤惠的好媳妇。
不过,诗中新娘令人称道之处还不仅在于“贤”,更在于“慧”:“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新娘子诚心要做好第一顿饭,可是她知道,饭是否好吃可没什么固定的标准,有人喜甜,有人喜咸,正所谓彼之蜜糖,我之砒霜。一味按照自己的口味去做,很可能费力不讨好。
谁的口味才作数呢?当然是婆婆。要知道,在新娘子嫁进来之前,这个家里主中馈的就是婆婆,她早已按照自己的口味塑造了全家人的饮食习惯。只要按照婆婆的老规矩去调理盐梅,基本上也就契合了一家人的味觉标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新家里,谁是新娘子的顶头上司?是既有长辈的权威,又掌管家庭内政的婆婆。无论出于了解一家人饮食习惯的需求,还是出于尊重“顶头上司”的考虑,她都必须了解清楚婆婆的口味。
问题是,怎么了解呢?直接去问未免太冒失,退而求其次,第一选择应当是问自己的丈夫吧?毕竟,丈夫是这个新家里唯一的“熟人”呀。诗人朱庆馀笔下那个新娘子,在拜见公婆之前,不就“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吗?可是,我们这首诗中的新嫁娘并没有问丈夫,而是选择了一条更别致的道路,“先遣小姑尝”。
为什么不问丈夫呢?要知道,古人结婚年龄早,唐朝男十五、女十三就已经达到了法定婚龄,这新嫁娘的丈夫很可能还是个青少年。小伙子总是粗心的,他哪里说得清楚妈妈的口味!但小姑就不同了。虽然她年纪还小,但女儿总要细致些,了解妈妈的脾气秉性。而且,小姑日后也要主中馈,所以一直见习家务劳动,对茶米油盐方面的事情,不问她问谁呢!
另外,请小姑尝羹,也是对小姑的尊重吧?民间俗语讲:“小姑多,舌头多”。小姑整天在婆婆跟前,她对嫂子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婆婆对儿媳的看法。她的话谈不上一言九鼎,但却也能够滴水穿石。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和小姑亲厚一点儿呢?做嫂子的主动征求一下小姑的意见,小姑也自然会对嫂子产生好感,言谈笑语中逐渐培养出闺密的情谊,“统一战线”也随之扩大,新娘子在家里不就更游刃有余了吗!
一句“先遣小姑尝”,新嫁娘的聪慧跃然纸上。曾几何时,她还只是一个娇嗔的少女,一当嫁为人妇,她就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生活,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诗中的新嫁娘,凭借贤能与聪慧,巧妙地化解着自己的紧张,结交着新的朋友,积极地融入了新生活,真是令人赞叹。
这样的她,是否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离我们远去了呢?才没有。只要热爱生活,勇于面对挑战的心还在,只要细致周到的思维方式,温婉敏捷的沟通方式还在,她就永远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她生活在一个个和谐的家庭里,也生活在一个个奋斗的职场上,她属于古代,更属于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