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红色基因 彰显法治建设“她”力量

来源:中国妇女作者: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聚焦 2021-07-22 14:49:03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作出深刻阐释。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一片片充满红色记忆的沃土孕育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本刊专访了这些红色沃土上的女性法律工作者,红船旁南湖畔女子巡逻队、延安宝塔山下红色法庭、红岩故里巧姐无声警务室……她们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彰显新时代新作为。


image.png


红船旁南湖畔,女子巡逻队守初心

文/本刊记者 闫实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image.png

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七一派出所女子巡逻队在景区开展日常巡逻


100年前一个盛夏的午后,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画舫上,一名女子倚靠着船舷,双眼警觉地观察着四周。她就是王会悟,被称为“一大卫士”。


一代代“红船卫士”为党的事业“站岗放哨”,保驾护航。


如今,在距离红船最近的派出所——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七一派出所,有一支英姿飒爽的女子巡逻队,她们传承“红船精神”,践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使命。


守护红色景区,讲好红色故事


七点三十分,七一派出所女子巡逻队队员们准时登上警务平衡车,开始一天的治安维稳、日常巡逻、人员核录、志愿服务等工作。


“这是一项光荣的使命,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守护红船的巾帼卫士,七一派出所副教导员兼女子巡逻队长周慧和队友们每天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曾经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坐着轮椅,在儿孙的陪同下来瞻仰红船。老人吃力地站起来,仔细整理好服装,庄严地向红船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正在红船边巡逻的队员们被深深地触动了。


为了守护好这片土地,女子巡逻队走遍了南湖景区的每一处角落。从南湖湖心岛的一草一木到革命纪念馆的一砖一瓦,队员们都如数家珍。建党百年之际,前往南湖景区瞻仰红船、参观革命纪念馆的游客越来越多,队员们围绕“红色”、“维稳”、“服务”三个重点,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为了更好地传播党史知识,女子巡逻队的每个人都变成了红色宣讲员。队员们向专业的讲解员学习,湖心岛、纪念馆的讲解词有几十页,队员们最初都是背下来的。有时遇到参观者问党史问题,大家还会向前辈请教或是翻阅相关的党史书籍寻找答案。讲解次数越多,感触也越大。“一个大党和一条小船”的故事,更加入脑入心 。


在红船停泊之处进行红色宣讲,周慧和队员们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红色”是七一派出所的底色,弘扬红船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文化,是女子巡逻队建设的核心所在。


赓续红船精神,涵养为民情怀


担当红色宣讲员之外,女子巡逻队在“维稳”和“服务”方面同样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依托后方研判分析和前方各执勤点形成的“人机互动”模式,女子巡逻队能够快速为游客寻找走丢的人和遗失的物品。


不久前,女子巡逻队接到一名游客报警,说在南湖景区捡到一个手机。通过大数据研判,女子巡逻队得知,手机属于绍兴枫桥镇的一名老党员。因为担心对方着急,队员们不顾疲劳,下班后第一时间找到那名老党员所住的宾馆。当她们敲开房门时,对方竟还没有发现手机丢了。看到警务工作如此高效,这名老党员不停地给队员们点赞。


丢失证件、丢失钱包……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女子巡逻队总能以小小的举动,温暖大家。


红船精神中的“首创”、“奋斗”、“奉献”,从女子巡逻队成立的第一天起便深深印在了队员们的心中。女子巡逻队是南湖区公安分局第一支由女队员组成的巡逻队,虽然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但她们的干劲、拼劲完全不输男队员。在一个个善于“奋斗”、乐于“奉献”的警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七一派出所以最高标准打造了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四位一体的红盾工程, 做到人过留影、车过留痕、全时记录,以及分秒级的迅速响应,全时空守护南湖核心区域平安。


夜幕降临,人们已经回家休息,可女子巡逻队却要24小时随时待命;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女子巡逻队会更加忙碌。她们时时处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星火井冈山,温情司法为人民

文/本刊记者 王艺潼


井冈山精神:


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


image.png

井冈山市法院旅游巡回法庭让游客获得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今天,井冈山已经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黄洋界、茨坪革命旧址群、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100多处革命旧址遗迹,成为红色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革命老区,生态法庭不打烊


作为革命老区的法院,井冈山市法院结合实际,成立了江西省首个生态旅游法庭,着力搭建生态旅游个性化司法服务平台,快速化解生态旅游纠纷,维护井冈山旅游市场秩序。


从今年4月开始,法庭实行“5+2”工作模式,“24小时不打烊”,有纠纷第一时间赶往发生地,稳妥调解处理,让游客能够以最短的时间、零成本的诉讼、最快捷的方式获得最好的司法服务。


“我们是外地游客,在逛根雕店时,小孩不小心碰坏了店家的展品,店家要我们赔好几万,怎么办?”在茨坪景区,带着孩子的小李焦急求助。法官立即介入调解。两个小时后,店家同意让小李赔偿维修费用,矛盾得以化解。


为有效化解旅游纠纷,旅游巡回法庭内聚外联,构建多元调判办案模式,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动起来,实现全覆盖、全天候、多元化调处旅游矛盾纠纷机制,快速稳妥地化解纠纷,让游客切实感受到司法温度。


每年4月至11月是井冈山旅游高峰期,为强化司法服务保障,井冈山法院派驻干警,在节假日期间轮流值班,在各个景点进行巡回执勤,就地调解处理案件,接受群众咨询。不仅全天候化解纠纷,也能适时进行普法宣传。


在黄洋界、八角楼等五个景区有巡回审判点,还设置了醒目标示牌,为群众提供贴身司法服务。很多游客驻足在旅游巡回法庭车前翻看普法资料、咨询法律问题。法官向游客发放法律宣传资料,就地普法答疑,将游客来访、咨询、投诉的详情记录在册,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对排查出来的标的小、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旅游纠纷案件,简化诉讼程序,现场进行协调解决。


讲法说理,践行司法为民


彭丽是立案庭庭长,为人热情、心思细腻。不久前,一位农村妇女在法律援助律师的陪同下来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要求立案,143万元的赔偿请求引起了彭丽的注意。经过与当事人交流,她了解到,原、被告是同村人,原告在为被告盖房的过程中,不慎从高处摔下致残,双方为赔偿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因此到法院打官司。


考虑到双方是同村人,调解更有利于矛盾解决,彭丽便通过讲法说理,结合双方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同在一村居住等进行分析,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意向,但她没有立刻让他们签订协议,而是让他们先回去考虑一下,如果确认接受调解意见,7天后再来法院。


书记员小鄢产生疑问,为什么不就此签订协议了结呢?彭丽告诉她:“虽然今天她们有了一致意见,但原告当初是带着100多万元赔偿的预期来的,与我们调解的金额有差距,如果这么草率就签了协议,原告有一天想不通怎么办。给双方时间考虑清楚,如果都从心里接受了,矛盾才能真正解决。”


7天后,原、被告相约来到诉讼服务中心,在彭丽的主持下签了协议。一场纠纷就这样化解了。


传承井冈山精神,在审判、普法宣传、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女法官们就像井冈山上的杜鹃花一样,成为一道别样“红”的风景。


“新长征路”上,红色法庭显担当

  文/本刊记者 郭一卓


长征精神:


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image.png

石棉县法院安顺法庭的女干警传承长征精神,勇于司法探索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大渡河南岸石棉县境内的安顺场镇,由于是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战役获胜地而广为人知。此外,这里除了汉族,还聚居着彝族、藏族少数民族,所以素有“藏彝走廊”之称。


穿梭在安顺场镇独具民族特色的地方建筑之中,随处可见当年红军奋战的足迹。


因此,安顺场镇也是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全国“初心”体验教育基地,伟大的长征精神感染着来到这里感怀历史的人们。


结合红色文化,打造特色法庭


石棉县法院安顺法庭就在安顺场镇。法庭门口“法佑安顺”四个大字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庄重。法庭内,天花板上党徽状的顶灯、马锡五审判的浮雕让整个法庭显得与众不同。调解室和会议室里摆放着斗笠、马灯、土碗等凸显年代感的特色用品。荣誉室里,整齐摆放的30多个奖牌及证书,印证着这些年定纷止争的成绩。而错落的照片墙更是诉说着安顺法庭传承长征精神,勇于司法探索的动人故事……


“在长征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将红色文化与法治元素相结合,打造红色法庭文化,守护公平、奉献基层、服务群众。”安顺法庭庭长刘晓晶介绍说。


安顺法庭辖区内有5个民族乡,98%为山区,地广人稀且道路崎岖。法庭常年在72个自然村巡回办案,居民小区、藏家堡子、彝家山寨都是法官的审理现场。


利民调解服务,巧解彝家纠纷


安顺法庭自2001年成立以来,便以“亲民、为民、便民、利民”为切入点,出台《安顺法庭三十条便民利民措施》,并推出“彝家巡回法庭”、“藏寨巡回法庭”、“假日法庭”和“车载法庭”等特色法庭。


不久前,法官就在小水村的一棵百年古树下,化解了一起离婚纠纷。这是一对彝族夫妻,妻子蒙兰要求与分居多年的丈夫杨坤离婚,但杨坤认为,按照彝族的习惯,谁先提出离婚谁就要支付赔偿。因此,杨坤要求蒙兰赔偿25万元才同意离婚,可蒙兰坚决不同意。


法官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联想到当年红军“彝海结盟”的故事,灵机一动决定引入“德古”调解,也就是邀请彝族中睿智、公正、有威望的人参与其中。


经法官两个多月的调解及协商,最终在一棵百年古树下,蒙兰与杨坤达成了离婚协议。


“处理有关少数民族的纠纷,关键要在依法办案的前提下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刘晓晶庭长说。


其实,法庭内设置的马锡五审判浮雕,就是时刻提醒法官们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为此,安顺法庭不断创新,为少数民族量身定制调解方式,在通晓藏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和习惯的“专家”中聘请调解员参与调解,设立彝族“德古调解室”和藏族“路吉达刻调解室”,将具有民族特色的家族式调解与司法调解相结合,让调解活动延伸到诉讼前和庭审外。


在红色文化熏陶下的安顺法庭,将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的基层司法实践中, 在新长征路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


宝塔山下,延安精神代代传

  文/本刊记者 陈晨


延安精神: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image.png

“苹果法庭”来到田间地头为果农普法并解决纠纷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位于宝塔山南麓的龙湾山,51孔旧窑洞依山而建,整齐庄严,与著名的延安大礼堂、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等隔河相望,这便是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边区高等法院成立于1937年7月,直至1950年1月,一直有序运转。在党中央重视下,一整套全新的人民司法制度从这里诞生,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奠定了基石。


苹果法庭,促发展硕果累累


延安市中级法院与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遥遥相望。从旧址来到延安市中级法院现代化的诉讼服务中心,有一种穿越历史的震撼感。


宽敞明亮的诉讼服务大厅里,各种现代化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手机扫码即可办理业务。在诉讼引导区,智能机器人与当事人互动、提供法律咨询;在诉讼风险评估设备前,输入案件信息,就能获取诉讼风险提示,合理确定诉讼预期;在智能法官留言设备区,当事人随时可以录制语音或视频发送给法官,预约会见时间;在智能材料交换区,扫描身份证,就能和法官之间实现诉讼材料高效、准确、安全地流转……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有十个县和一市两区。山峁沟岔间,延安人艰苦奋斗,脱贫攻坚,创出致富奇迹,让这里成为享誉全国的苹果之乡。


为了把司法服务送到百姓身边,各县法院每年在苹果销售时节,都会派出“果业纠纷巡回法庭”,化解苹果购销合同纠纷。这些法庭有个可爱的名字——“苹果法庭”。


每到收获季节,宜川县法院副院长孟晓宜就会带领团队组成“苹果法庭”来到田间地头,宣传购销法律知识,及时化解因苹果销售引起的矛盾纠纷。2019年以来,法庭现场调解矛盾纠纷160起,指导群众签订苹果销售合同2856份。


为了让果农卖果“无障碍”,洛川县法院制作了《苹果购销合同》等样本向果农分发,在苹果成熟、销售期,法官们24小时值班,没有休息日。志丹县法院苹果法庭对案件开通绿色通道,免交诉讼费。“这是咱苹果法庭的电话,有事随时打电话!”志丹县法院苹果法庭负责人张丽梅经常站在田间地头,用陕西话讲法律、答问题。


“苹果法庭”之外,还有甘泉县法院的“大峡谷景区巡回旅游法庭”等。开在景区、果园、家门口的巡回法庭,不仅便利群众诉讼,还能就地解决纠纷。千沟万壑,山路崎岖,有些地方需要步行数十里才能走到村里。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法官们不竭的精神动力。


群众说事,便民联动新机制


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指引着司法为民的探索实践。为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富县法院结合实际,摸索出一套“群众说事、法官说法”的便民联动机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群众说事”,即遇到矛盾纠纷让群众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公开评议,促进纠纷解决。法院以“群众说事”为基础,开展“法官说法”,由包村法官 采取“法治宣讲会上说,法律咨询当面说,行动不便上门说,见面不便电话说,调处纠纷现场说”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参与调处纠纷。目前,延安市已有2600多个“群众说事室”,为多元解纷、基层社会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延安中院不仅是红色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更是红色资源的守护者。“红色资源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延安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王巧芳介绍说,今年3月30日,延安中院同浙江嘉兴、江西吉安、贵州遵义、河北石家庄等五大革命圣地中级法院举行了“云签约”,联合创建“革命圣地法院党建联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红岩故里,“巧姐”警务室美名扬

  文/本刊记者 白俊霞


红岩精神:


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


image.png

何巧通过“巧姐微课堂”向听障群众宣讲《民法典》


渣滓洞、白公馆、中共中央南方局……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先烈们以感天动地的英雄气概,谱写了彪炳史册的红岩精神。


2021年6月30日,在中国警察网“庆祝建党百年,人民公安永远跟党走”直播活动中,第一站便走进红岩精神的发源地——重庆。


无声警务室,倾听百姓心声


直播从烈士墓红岩魂广场开始,随后转向不远处的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磁器口派出所辖区,聚焦服务特殊人群的“巧姐无声警务室”。最美基层民警、全国巾帼建功标兵、无声警务室负责人何巧出现在镜头中,与网友互动交流,讲述巾帼民警用热情和耐心服务人民、警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何巧个头不高,笑起来眼睛弯弯,警服衬托下既让人信赖又亲切和蔼。七年来,她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自学手语,实现和社区听障群众的零障碍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办实事。在她看来,这一切都是履行入警时的誓言:“在‘红岩精神’指引下,为百姓平安忠诚奉献,竭尽全力!”


2014年,何巧被调入磁器口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曾到辖区内的磁建村社区进行入户登记工作。磁建村社区有161名听障群众居住,他们无法准确表达,常常只能着急地比划着手势。何巧当时还不懂手语,也忍不住跟着着急。


于是,何巧找来手语教材和视频每天自学,从日常问候到话家常、聊心事、调查情况,通过数月的努力,终于掌握了手语,听障群众有什么想法和需求都愿意找何巧“诉说”。2020年初,她创建了无声警务室,不仅服务辖区内的听障群众,还帮残疾人找工作、解难题。


警务室专门为听障群众设置了调解室、谈心角、学习室等功能区域。便民台上,听障群众专用的助听器、手写板、急救药品等一应俱全。何巧像对待亲人一样,想方设法为听障群众排忧解难,受到一致好评。


社区79岁的听障老人患有老年痴呆,傍晚外出时走失,正在发烧输液的何巧知道后,拔下针头连夜赶回寻找,终于在凌晨3点把老人从冰冷的街头带回家中;一对听障夫妇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她多方奔走找到合适的福利院,让老两口得到妥善照顾……这些年来,何巧为辖区听障群众排忧解难280余件,参与调解涉及听障群众矛盾纠纷160余起,成功率达100%。


巧姐微课堂,双手“唱”国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何巧通过“巧姐微课堂”与听障群众学习党史。听障群众很喜欢听她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提起江姐、小萝卜头等先烈,他们便会用手语表达“致敬”、“了不起”、“点赞”。


有一次,何巧还举办了一堂特殊的音乐课,逐字逐句地教大家用手语“唱”国歌。对于很多听障群众来说,这是第一次学习“唱”歌,难度不小,但大家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不懈努力,他们能用整齐划一的手语动作,深情“歌唱”。


“巧姐”的故事被报道后,也带动、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爱聋哑群众的队伍里。


今年3月,有1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巧姐微课堂,用手语向听障群众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防范网络诈骗知识等。无声警务室还与院校合作,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未来的法律工作者在这里接触、学习手语,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听障群众这一特殊群体。


何巧表示,要传承红色基因,以忠诚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把红岩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