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助力三孩政策实施,法律保护她权益

来源:中国妇女作者: 文/本刊记者 闫实 陈晨
聚焦 2021-09-06 14:40:39

为改善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人力资源禀赋优势,我国出台了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是否会对女性就业有一定的影响?保障女性平等就业以及生育期间的职场权益,法律和配套支持又该如何优化呢?


image.png

热剧热议,引发女性生育权益思考


2021年7月底,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播出。该剧第一集折射出女性因生育带来的职场困境。由演员龚蓓苾饰演的市场部总监卢以宁,怀孕已近临产期却还在召集部门人员开会,商量公司818促销日的商品销售方案。就在她想跟下属再次强调此次促销活动的相关事宜时,羊水却破了。下属们见状,立即将她扶到椅子上坐下。


旁边的人都焦急万分,而卢以宁却还能冷静地让同事们把手机递给她,她打电话给老公,让老公拿上收拾好的东西,到医院等她。她躺在担架上,被推上救护车的最后一刻,还在向下属喊着:“818促销日的商品今天要定下来,发给我。”


卢以宁可谓是女性敬业的典范,即便怀孕了仍一心扑在事业上,认为只要努力工作,产后还会回到岗位上。不幸的是,市场部很快就来了一个新总监……


剧中卢以宁的职场遭遇引发了网友讨论,卢以宁真会因生育丢掉总监职位? 卢以宁的工作能力与拼命程度不可能接受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人夺走职位。她是否也有可能妥协,选择回归家庭,这要看后续剧情的发展。


产假是女性生育时的合法权益,如果因为生育就不再让卢以宁担任总监,是不公平甚至违法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生活中类似情况并不少见。


作为广州市总工会法律服务律师团副团长、女职工权益维护专业组组长,广东启源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满玉,就接触过不少与卢以宁有相同遭遇的女性。她表示,《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等,都明确了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同工同酬权、生育保障权等,但另一方面,目前在职场上,仍存在着女性由于生育原因受到用人单位歧视的现象。女性由于在生育养育过程中承担了较多的责任、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导致用人单位更偏好招聘男性,从而使女性在招聘、收入、晋升等方面受到影响。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有段台词说出了职场招聘鄙视链:链条最低端的是30岁左右、已婚未育的女性,随时有可能怀孕生子。已经生育了一个孩子的好一些,但二孩政策后也是风险骤增。最好是二孩在手,但工作年限也已经不多,40岁再没有突破的,基本等于自动下岗。


北京蘑菇智行智道网联人力资源经理马霖对这段台词深有感触。最近两年,每次招聘筛选简历的时候,她都会看到有女性求职者重点标注出“已婚,已生完二孩”,以此显示出自己比同龄已婚未育或只生了一孩的职场女性有优势。可如今三孩政策来了,二孩在手的职场女性同样被质疑会再次生育。在马霖看来,有些企业将女职工生育列为用工风险,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企业不好,毕竟企业不是慈善机构。


从事了十几年人力资源工作,谈到对女性的职场保护,马霖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法律对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的保护越来越清晰和明确了。比如,依照《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而女职工怀孕后可以享受产前检查假、产假、哺乳假;生育期间还可以享受生育津贴。如今,很多企业除了专门设立母婴室、哺乳小屋外,还会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将女职工孕产期的规定及相关待遇列出来,让女职工知道自己在生育期间能享受的福利,鼓励女职工做一个健康快乐的职场妈妈。


image.png

杨满玉 广州市总工会法律服务律师团副团长、女职工权益维护专业组组长、广东启源律师事务所律师


配套措施,打造生育友好环境


三孩政策出台后,如何更好地保障女性平等就业以及生育时的职场权益呢?在杨满玉律师看来,法律和配套政策的公布,将成为女性突破职场生育困境最有力的支撑。


其实,自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就保障女性就业权利,出台、修订了一系列法律、政策,包括《就业促进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妇联组织促进女性公平就业约谈暂行办法》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9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以下称《通知》),要求各单位在招聘环节中,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等。


杨满玉表示,《通知》对消除女性职场歧视起到积极作用。一些存在性别歧视和侵害“三期”权益的用人单位,将面临行政处罚。而女性求职时遇到歧视问题,可以通过12333、12338、12351热线等渠道举报投诉。相关部门会对涉嫌就业性别歧视的用人单位开展联合约谈和调解,督促限期纠正就业性别歧视行为。被约谈单位如果拒不接受或约谈后拒不改正的,劳动监察部门可对其进行查处,并通过媒体向社会曝光。


今年7月19日,科技部、全国妇联、教育部、全国总工会等13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称《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在考核评价、岗位聘用等环节,要对孕哺期女性科技人才适当放宽期限要求、延长评聘考核期限。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在孕哺期保留研究生招生资格。《若干措施》与《通知》遥相呼应,说明各行各业在政策上对女性权益保障体系在逐步完善。


尤其是《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称《决定》)要求,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规范机关、企事业等用人单位招录、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平等就业。落实好《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定期开展女职工生育权益保障专项督查。对于因生育中断就业的女性,提供再就业培训公共服务。将生育友好作为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依法协商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


《决定》还提到继续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严格落实产假、哺乳假等。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父母育儿假试点,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继续做好生育保险对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等的保障,做好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生育医疗费用保障,减轻生育医疗费用负担等。


共担责任,缓解育儿压力


勾一是天津市津南区法院特邀家事调解员,同时也是津南区“基层妇联领头雁培训”项目特邀讲师、和平区妇产科医院特邀家庭教育指导师。她认为,不应由女性独自承担育儿压力、职场压力。如果男性能更多地分担育儿责任,有助于直接降低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进一步纠正职场性别不平等现象,改善家庭教育效果,也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决定》中指出要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勾一认为这非常必要。


很多女性在生育二孩或三孩之后,为照顾家庭成为全职家庭主妇,失去了原本的社会角色,没有收入来源,放弃了追求职业理想的权利。一些女性即使未完全回归家庭,其承担的家庭责任也造成对职业发展的影响。这本身就给母亲带来很大的压力和焦虑。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不是告诉妈妈怎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而是给妈妈们足够的社会支持、家庭支撑。


夫妻共同育儿假的做法值得提倡。6月8日,国务院印发《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在“强化家庭监护责任”方面指出,完善家庭监护支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育儿假试点”。育儿假适用于父母双方,它并不是单纯为母亲设置的假期,体现了父母共同的育儿责任。


“育儿假”早已在部分地区入法。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地方政府探索试行与婴幼儿照护服务配套衔接的育儿假、产休假。


在此之前,江苏于2018年6月施行《江苏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首次由省级立法确认了夫妻双方“共同育儿假”,规定在女方产假期间,鼓励单位安排男方享受不少于5天的共同育儿假。此后的2019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女权益保障条例》规定,鼓励用人单位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在子女0至3周岁期间,每年给予夫妻双方各10天共同育儿假。2020年福建也作了相应规定。


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三次递交《关于夫妻合休产假的建议》,建议出台强制男性分担育儿任务的政策。让爸爸们分担育儿责任,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呼吁。


“大量研究表明,男性早期参与育儿对分担缓解女性生育压力很有帮助。”勾一认为,女性生产前后非常需要伴侣支持,丈夫的理解和陪伴会直接减轻其焦虑、抑郁情绪,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如果爸爸一开始就参与到育儿当中,保持一定频率互动,那么在后续的养育过程中,对于孩子规则感的建立,抗挫力的提升,以及对权威的认同等方面,爸爸也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鼓励共担育儿责任,也能让爸爸直观感受养育生命的艰辛不易,认识妻子对家庭的牺牲,尊重家务劳动的价值。“丈夫的尊重、理解对妻子尤为重要。男性育儿假能让越来越多的丈夫意识到生儿育女不是女性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庭乃至社会的事。”


“我也十分赞同妈妈们鼓励丈夫去分担家务,勇敢说出心中的想法。”勾一认为,家务能力不分男女,妈妈能做的,爸爸一样能做,需要给他提供更多机会并给予积极肯定。比如在半夜孩子哭闹时把孩子抱到隔壁哄睡,让严重缺觉的妈妈睡一会儿好觉,这对男性没那么难,对妈妈却是极大的帮助。


勾一说,工作中她也很高兴地看到,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媒体的广泛呼吁,越来越多男性意识到自己不能在家庭中做‘甩手掌柜’,而是要分担家务、共担育儿责任。如今家政服务业也日趋规范完善,可助力多子女家庭进一步缓解育儿压力。


经常看到网友讨论:“我养一个孩子都‘压力山大’,生三个岂不是要承担三倍压力和焦虑?”勾一觉得,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多个孩子确实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但从长远看,如果教育得当,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之间会形成稳定的伙伴关系,他们相互陪伴、彼此照顾、一起玩耍,反而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父母的精力投入,同胞之间的相互支持理解,还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孩子情绪问题。多子女家庭的孩子为得到父母关爱,往往更积极地表现自己,在家庭中形成良性竞争、相互带动的局面,所以三孩耗费的精力,未必是独生子女的“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