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白皮书丨姜佳将:妇女健康的“中国答卷”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中国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的实践与成就》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以详实的数据和系统的阐述,全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妇女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妇女健康作为妇女全面发展的基石,成为白皮书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字里行间,不仅是一组组亮眼的数字、一项项完善的制度,更是亿万中国女性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显著提升。
制度建构:织就一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网
持续完善的法律政策体系与公共卫生政策为妇女健康撑起“保护伞”。妇幼健康始终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母婴保健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保障妇女健康的坚固法律屏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十四五”相关民生领域专项规划等,将妇幼健康作为核心指标,推动各项资源向妇女健康领域倾斜。
分级负责、运转高效的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为妇女健康构建“保障网”。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专业性不断提升,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遵循。我国将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嵌入覆盖14亿人口的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建成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大中型医院和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2012-2023年,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从27.7万人增加至53.7万人,年均增长率超过6%;实际床位数从18.7万张增加至29.5万张,增长近60%。
核心成效:高绩效指标的历史飞跃见证健康福祉
白皮书显示,妇女健康水平大幅提高,2020年,妇女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80.9岁。衡量妇女健康水平的关键指标,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向好趋势,是发展成果最客观、最直接的体现。
中国妇幼健康核心指标不断提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一大亮点,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提前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目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个国家之一。孕产妇死亡率从1995年的61.9/10万降至2024年的14.3/10万,下降了76.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已降至极低水平,城乡差距显著缩小,这背后,是覆盖孕前、孕期、产时、产后的全程精细化服务管理,更得益于危重症救治网络与孕产期全程管理体系的有效衔接。
妇女“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防治工作是另一大亮点。深入推进宫颈癌、乳腺癌综合防治,将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不断扩大覆盖范围。随着HPV疫苗的普及和接种策略的优化,为消除宫颈癌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2009-2024年,开展免费宫颈癌筛查3.42亿人次、乳腺癌筛查2.45亿人次;2012-2024年,中央财政投入30.1亿元救助患病妇女。截至2025年6月,18个省份通过将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纳入政府民生实事等方式,为适龄女童免费接种疫苗,每年惠及约500万女童。HPV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在经历了从地方试点到省级推广后,如今已经进入到了国家免疫规划,宫颈癌防控正从“治疗导向”转向“预防优先”,标志着妇女健康干预策略的前置化与精准化。
服务拓展:从生理、心理到社会适应,彰显人文关怀和技术赋能
服务内涵从妇幼保健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拓展,积极推动妇女从“健康客体”转变为“健康主体”。一方面,关注特殊生命周期和群体的健康需求,如青春期少女、育龄期妇女、更年期及老年妇女等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殊健康需求,推动针对性健康服务的开展。对贫困妇女、残疾妇女、流动妇女等弱势群体给予政策倾斜,努力缩小健康服务的差距,确保健康公平,不让一个女性在健康道路上掉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加强对妇女的心理健康服务。实施全民健康素养提升行动、健康家庭建设、“健康中国 母亲行动”等,引导妇女带动家庭成员和全社会提升健康意识和健康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消除就业歧视、暴力侵害等损害妇女健康的现象,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减轻妇女生育养育负担,保障其在职业发展和健康福祉上的权益。注重保障女性职工的就业、安全与健康,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对女性的覆盖率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底,约有1.05亿妇女参加失业保险,是2012年的1.7倍;约有1.17亿妇女参加工伤保险,是2012年的1.6倍,服务模式不断拓展和创新,技术化赋能是健康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发展“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模式,31个省级“云上妇幼”平台通过远程医疗开展培训和危重孕产妇救治指导,打破地理与行政壁垒,实现优质资源的跨域流动,有效缓解区域间、城乡间的健康服务不均,推动服务均等化水平;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大数据健康评估、智能随访系统等技术的应用,致力于构建“预防—诊断—干预—康复”的完整闭环,实现技术赋能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提升服务的精准性与响应速度。妇女健康的技术赋能,体现“以健康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推动健康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型。
全球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中国模式”和国际担当
中国妇女健康事业的成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实质性贡献,并提供可资借鉴的治理经验,展现出中国经验的外溢效应。
中国通过“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等平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深化务实合作,赋能全球妇女,为世界提供民生公共产品。白皮书显示,中国助力“南南合作”妇女减贫和发展,支持发展中国家改善妇女生存发展环境,实施了100个“妇幼健康工程”。妇幼健康工程是我国政府对发展中国家的庄严承诺,是中国政府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以整体性治理方案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一个典范。它超越了传统的医疗物资援助,是一个集基础设施、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和社区赋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干预。通过赋能妇女、助推卫生系统建设等注重本土能力的可持续性建设,为合作国的长期稳定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健康人力资本基础,是“南南合作”提质升级的生动体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文:浙江省社科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姜佳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