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相助,志愿者缘何惹官司
一位是在大连生活的外企女白领,一位是为女儿治病四处奔波的全职妈妈,两个生活中本来不会有交集的人,因为一条新闻报道连在了一起。女白领出于爱心,承诺帮助全职妈妈照顾耳聋的女儿。谁也没想到,2014年两人却因为钱的问题对簿公堂。
好心救助 关爱残疾女童
张倩倩是大连人,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外企找到工作,收入颇丰。由于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影响,张倩倩有一副热心肠。工作之余,她常常陪父亲张生和母亲马霞去孤儿院,帮助那里的孩子。
2007年7月的一天,一条《社会伸援手,让不幸女孩露笑容》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张生和马霞的注意,文章讲述了旅顺女孩刘晓的故事:
刘晓是2001年在一个乡镇医院里出生的,尽管家里并不富裕,但父母却很疼爱她。两岁时,刘晓不会喊爸爸妈妈。母亲李桂荣便带她去县城里的医院检查,结果竟是刘晓患有先天性耳疾。这个消息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李桂荣辞掉了工作,她四处奔波希望能治好女儿的病,但每到一家医院,她都是听到失望的消息,女儿很难再恢复正常的听力。直到2007年6月,李桂荣听说大连市一家医院可以做人工耳蜗手术,这个手术能帮女儿恢复部分听力。
于是,李桂荣带着女儿来到大连,经过一番检查后,医生告诉她刘晓尽管年幼,但身体状况良好,可以做这个手术,不过手术费用要20万元左右。
这笔高额的手术费用,并没有动摇一位母亲为女儿治病的决心。李桂荣回到旅顺后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丈夫,两人开始四处借钱。借遍了亲友之后,李桂荣和丈夫筹到了15万元。这笔巨额债务,已经让两人的生活举步维艰,但女儿的手术费用仍未凑够。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桂荣带着女儿再次来到大连的医院,希望医院能减免一些费用。可医院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医生告诉李桂荣,手术之后刘晓还需要进行后续的康复训练,仍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
在大连,刘晓一家人举目无亲,如果你是有缘人,就能看到这条新闻;如果你拥有爱心,愿意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请您拨打本报新闻救助热线,争当志愿者,让不幸女孩露笑容。
看完这条报道,张生和马霞被李桂荣的坚持所感动,他们希望尽一些绵薄之力去帮助刘晓。第二天,张生和马霞拨打了新闻救助热线,表示愿意捐1000元给刘晓做手术。新闻救助热线的工作人员告诉马霞,很多人都给刘晓捐了款,还有一些好心人报名,要约定时间去医院看刘晓。
听到这个消息后,马霞立刻报了名,她想亲自看一看报道中的这家人。当天,马霞把刘晓的故事讲给了女儿,并和女儿相约一起去探望。
有了媒体呼吁,刘晓的手术费和康复训练费有了着落。在刘晓手术的前一天,马霞和女儿一起去看了这个不幸的女孩。
去医院之前,张倩倩以为刘晓会认生哭闹,不喜欢见陌生人。可她没想到,刘晓不但长得乖巧可爱,而且表演能力强。得知马霞和张倩倩是帮助自己的好心人,刘晓还给两人表演了一段手语舞蹈。
善意谎言,引起彼此误会
这次见面,刘晓给张倩倩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当看到五六岁的女孩,张倩倩便会想起刘晓。于是,张倩倩常给李桂荣打电话,询问刘晓听力是否有好转。在得知刘晓要在大连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康复训练时,张倩倩便联系了其他志愿者。几个人约定,在周末轮流接刘晓回家,让孩子能感受家庭的温暖。
李桂荣从未想到,会有这么多素不相识的好心人向女儿伸出援手。在众多志愿者之中,她与张倩倩联系的最频繁。随着接触的增多,李桂荣对张倩倩越来越信任,两人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2008年6月,刘晓的康复训练结束了,张倩倩询问李桂荣有什么打算。李桂荣为难地表示,她希望女儿能到城里念书,可是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她和丈夫还有很多外债要还,所以刘晓只能回到乡镇的小学念书。
听到李桂荣这样说,张倩倩便主动提出,想给孩子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让孩子留在大连念书并住在她的家里,由她来承担孩子的教育和生活等费用。
能遇见像张倩倩这样的好心人,李桂荣感觉自己很幸运。一方面她很信任张倩倩,另一方面她也希望女儿能继续在大连念书,于是她同意了张倩倩的提议。李桂荣也考虑到,女儿的治疗已经结束,虽然女儿的听力还不如常人,但不能一直靠好心人的资助生活。所以,李桂荣决定去外地打工,每月要汇一笔钱给张倩倩,作为女儿的生活费和教育费。
把女儿托付给张倩倩之后,李桂荣和丈夫很快在深圳的一家工厂找到工作。从2008年7月起,李桂荣每月都会给张倩倩汇款3000元。
为了尽快还清债务,李桂荣和丈夫省吃俭用。即使在过年的时候,两人仍舍不得上千元的车费,从深圳去大连看女儿。每次想念女儿的时候,李桂荣都会给张倩倩打电话,打听女儿的学习情况。
张倩倩则告诉李桂荣,她把刘晓送到贵族学校去读书,刘晓的学习成绩很好。转眼间,刘晓在张倩倩家生活了近五年。2013年2月,李桂荣和丈夫还清外债来到大连,表示要接女儿回家。
见到想念的女儿,李桂荣高兴地流下了眼泪。在感谢张倩倩之后,李桂荣提出想为女儿办理学籍转移,可张倩倩却含糊地告诉李桂荣,刘晓回到旅顺直接读中学就可以了,小学学籍是没用的。而当李桂荣提出,想到女儿念书的学校去看看时,张倩倩却不告诉她学校的地址。碍于情面,李桂荣不好和张倩倩翻脸,她只好回到旅顺让刘晓重新读五年级,为女儿补办了学籍。
回家后,李桂荣多次问女儿五年来的学习情况,可刘晓一直沉默不语。李桂荣没想到,在开学几个月后,学校老师找到她,表示刘晓的学习成绩很差,很难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老师还建议李桂荣,将刘晓转到大连市盲聋学校,因为刘晓的听力虽在手术后有所恢复,可仍和正常的孩子有着一定的差距。
2013年10月的一天,李桂荣听从老师的建议,将刘晓转到了大连市盲聋学校。直到这时李桂荣才得知,女儿之前一直在这所学校读书,并且女儿的学习状况与张倩倩描述的完全不一样。
当天,李桂荣想给张倩倩打电话问清缘由,可刘晓担心自己会再次被送到张倩倩的家中,便情绪激动地抱紧了妈妈。女儿的反应让李桂荣联想到张倩倩的谎话,心里的疑惑越来越多,她怀疑张倩倩并没有好好照顾女儿。想到近五年的时间里,她给张倩倩累计汇款18.5万元,李桂荣认为自己被骗了。
对簿公堂,志愿者无需返还费用
2014年新年过后,李桂荣将张倩倩告到大连市中山区法院。李桂荣告诉法官,她委托张倩倩照顾女儿,从2008年7月到2013年2月,一共汇款18.5万元。原本她以为女儿是读贵族学校,可事实上女儿只是读普通的盲聋学校。李桂荣认为,张倩倩欺骗了她,并疏于照顾女儿,除去基本的生活费外,张倩倩应该返还自己15万元。
张倩倩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被告。她告诉法官,当初要求刘晓在自己家中居住是出于好心,她没想要从中获利。至于刘晓读贵族学校并且成绩优异,这些也是善意的谎言,因为她不想让辛苦的李桂荣再为女儿操心。如果李桂荣生活困难,私底下找她要回汇款,她一定会归还。可如今李桂荣竟将她告到法院,这种做法让她伤心失望,所以她不会妥协。张倩倩承认,李桂荣确实每个月汇钱给她,但具体数额她没统计过,而且双方并没有约定这笔钱的具体用途。近五年的时间里,刘晓一直在张倩倩家中居住,那些汇款只是用来抚养孩子的。
法院审理后认为,李桂荣委托张倩倩照顾女儿,双方并没有签订托养协议。正如张倩倩所言,双方没有约定18.5万元的汇款,需要让刘晓的生活和学业达到什么标准。李桂荣仅以张倩倩隐瞒女儿在盲聋学校学习及其成绩为由,便要求对方返还钱款,理由并不充分。另外,刘晓长期在张倩倩家生活,张倩倩收取这些汇款并非不当得利。2014年9月底,法院做出判决,驳回了李桂荣要求返还15万元的请求。
负责这个案子的法官提醒说,如今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或者父母离异,委托亲戚朋友帮忙抚养孩子的情形很多。委托抚养时双方最好签订一份托养协议,约定委托抚养费的具体用途,以及孩子发生安全、健康问题时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一旦有纠纷发生,可以凭约定维护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