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被盗刷,减少损失有妙招
盗刷12次,取款4万元,银行卡从未离身,交易却发生在千里之外。幸好第一时间妥善应对,才能在索赔时占得先机。
文/向玗
卡未离手,千里之外被取钱
2015年5月的一个清晨,睡梦中的叶晓娴被一阵手机铃声吵醒。伸手拿起床头柜上的手机,睁开惺忪的睡眼,她突然吓了一跳。
叶晓娴的手机一连收到12条短信,显示她的银行卡在ATM机上有12笔交易,一共被取出4万元。那张卡是叶晓娴几年前在北京一家银行办的储蓄卡,因为经常用,所以她一直放在钱包里。难道是不小心弄丢了?
叶晓娴觉得奇怪,立即起床找出钱包,却发现银行卡好好地插在里面。“应该是有人复制银行卡,盗刷了我的钱!”叶晓娴想起了看过的新闻、听过的消息,警觉地意识到了风险。于是,她立即拨打银行的客服电话挂失,并且第一时间带着银行卡去附近的派出所报了警。
调查过程中,警方要求银行查询了那12笔交易的详细情况,发现交易发生在广东省的茂名市。
银行卡在北京,钱却在千里之外被取出,叶晓娴这个亏吃得有些莫名其妙。她认为是银行没有尽到安全保障的义务,才导致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所以将银行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4万元。
银行的代理人在答辩时说,按照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储蓄存款合同,银行卡都是凭密码进行交易,只要输入的密码正确,就会被认为是客户本人在操作。叶晓娴的银行卡被盗刷,应该是她不小心泄露密码造成的,不应该由银行承担责任。
“就算我泄露了密码,但银行卡一直在我手里,别人怎么可能在广东刷卡取钱?况且你们又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我泄露了密码?”做出反驳的同时,叶晓娴向法庭提交了报案回执和挂失记录,加上警方的立案调查资料,都说明12笔交易在广东发生时,银行卡始终处于叶晓娴的掌控之中,没有离开北京。
由于银行拿不出叶晓娴泄露密码、丢失银行卡的证据,也无法证明她与别人恶意串通,法院认为,银行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没有保护好叶晓娴存在银行的钱款,判决银行承担全部责任,赔偿4万元。银行不服,上诉到北京市第三中级法院。
2015年底,中级法院开庭。法官从叶晓娴是否及时报案、银行卡是否遗失被盗、密码是否泄露等方面进行审查,当庭维持了原判。
减少损失,秘诀在于抢时间
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的情况屡屡出现,不少人受到损失,却因为没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缺少对自己有利的证据,陷入索赔的困境。
银行卡被盗刷一般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种是银行卡丢失、密码泄露,不法分子直接盗刷“真卡”取钱;另一种是不法分子获取银行卡号和密码后,通过复制等方式制造“伪卡”,然后盗刷。银行是否承担责任,就要看被盗刷的是真卡,还是伪卡。
因为持卡人有义务妥善保管并且正确使用银行卡和密码,如果是本人丢失银行卡、泄露密码,导致真卡被盗刷,损失应该由本人承担。如果被盗刷的是伪卡,就要由法院结合相关证据,判断是否让银行负责。而叶晓娴能得到赔偿,关键就在于证明了真卡一直在她自己手中,进而证实被盗刷的是伪卡。
Tips:抢占索赔先机,第一时间行动
为了能像叶晓娴一样占得索赔“先机”,发现银行账户出现异常变动,最好立刻采取以下措施,留下证据,便于法院从时间和空间上判断真卡所在的位置,有利于事后索赔和维权。
1. 到附近的ATM机、银行营业网点、大型商场或超市等地,用银行卡进行一笔交易,比如取款、消费、查询,保留好交易的单据。银行的记录中能显示刷卡的地点,这些交易能证明真卡与本人并未分离。
2. 拨打银行客服电话,核实账户异常变动的原因,办理临时挂失。
3. 及时报案,向警方出示自己的银行卡,取得报案回执、受案通知书等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