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上晒孩子,秀幸福还是招风险?

法律帮助 2016-05-09 15:00:14

QQ图片20160509145915

发微博和朋友圈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不少家长用这种方式写下孩子的“成长日记”,却没有意识到在网上记录孩子的日常生活可能并不安全。

文/本刊记者 李晶  

记录孩子成长,网络不安全

“诺诺特别喜欢妈妈送给她的新裙子,今天一早就让姥姥帮忙穿上,高高兴兴去了幼儿园。像不像小公主?”

“小区附近的篮球场成了浩浩的最爱,每天晚饭后必须要去玩一会儿才肯乖乖洗澡睡觉。看这投球的架势,好像还不错哦!”……

如果你的微博或微信里有当了爸爸妈妈的好友,你对类似内容的分享一定不陌生。而且爸爸妈妈发微博或朋友圈时,一般都会配上几张孩子的照片。网上晒孩子,似乎已经成了家长们的兴趣爱好,有些人用这种方式写孩子的“成长日记”,希望孩子长大后能通过他们日常的记录,了解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分享如果过多,或者内容欠妥当,可能会招来风险和麻烦。

从2016年2月开始,安徽卫视一档安全攻略类真人秀节目的一段视频在网上热传,引起不少网友,尤其是家长的关注。导演组邀请一位喜欢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分享女儿照片和生活的妈妈带孩子参加节目,由其他嘉宾扮演在网上关注这位妈妈、掌握了孩子信息的“犯罪分子”,谎称是妈妈的朋友接近小女孩。通过场外监控看着女儿一点点进入“犯罪分子”的圈套,最后心甘情愿被陌生人带走,妈妈哭了,就连扮演犯罪分子的嘉宾都因为孩子丝毫没有防备而难过流泪。

无独有偶,2月底有国外网友在一个著名的国际性社交平台上发起活动,号召家长参加。主题是“如果你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就发3张照片并指定10位好友,让他们照做”。法国国家宪兵队随即发出警告,提醒家长将照片放到网上可能会危及孩子的隐私和安全,会触犯法国隐私法,在孩子成年后导致诉讼,严重的要面临监禁和罚款,甚至招来侵害者。这在国内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专家提示风险,防范有技巧

有些家长开始反思,有些则因为不了解情况的严重性而产生不安和忧虑。在各种社交平台晒孩子的照片和生活细节、分享养育孩子的经验、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等行为,有着怎样的风险?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儿童安全科技基金秘书长、儿童防侵害专家张永将。

张永将   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儿童安全科技基金秘书长、儿童防侵害专家

Q:网上晒孩子究竟有多危险?可能引发哪些方面的侵害?

A:其实在社交平台晒孩子并不是一个非常危险、绝对要禁止的行为。我自己偶尔也在朋友圈发孩子的照片,很多明星和名人都会做同样的事,公众和媒体有时还津津乐道。但是,我认为不应该经常晒,而且不要晒孩子的生活细节。这两种做法对于潜在的、有针对孩子犯罪倾向的人来说,可能会起到诱导作用。与法国警方一样,我国警方也在不同层面、不同场合提醒过家长,这种行为容易引起不法分子的注意,给孩子和自己带来危险。就严重程度而言,拐卖、绑架、诈骗、性侵首当其冲。

不过,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一直都存在,这与网上晒孩子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相比之下,更重要的在于家长是否过多地表露财富、是否树敌较多等。因为针对孩子的犯罪更多是求财,让不法分子在家长发的照片和文字中捕捉到“这个孩子好控制”、“控制这个孩子容易获得钱财”之类的信息,才是将孩子陷入危险境地的根本原因,所以家长要在这些方面谨慎小心。

Q:不法分子获取孩子的信息后,一般会如何使用,怎样侵害孩子?

A:经过公安机关一段时间的严厉打击,拐卖案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现在,临时起意的拐卖比较多。不少侵害者是看到孩子脱离家长、孤立无援,临时决定下手,针对性相对弱一些。针对特定孩子的拐卖也有,但更多的是绑架。这种情况下,侵害者一般会花费很多时间收集信息、跟踪、踩点,然后选择有利的时机对孩子下手。另外,利用自己掌握的与孩子有关的信息,在不控制孩子的情况下对家长实施诈骗,也较为常见。

性侵害相对特殊,针对儿童的性侵害者一般分成两种,一种是癖好式,一种是情境式。癖好式的侵害者会持续对某一个孩子保持兴趣,至少持续六个月以上。情境式的侵害者则会利用身份的特殊性和便利性,为自己寻找合适的机会,从而实施犯罪行为,比如邻居、老师。性侵害也有临时起意的,除此之外,无论癖好式还是情境式,大部分侵害者都是先找机会和孩子互动,而不是简单地在网络上到处搜寻目标,实施犯罪。

Q:喜欢在网上晒孩子的家长怎样避免重要信息泄露?有哪些实用方法和技巧?

A:建议家长不要像随行记者一样随时随地分享孩子的一举一动,这种行为是十分危险的,非常容易诱发针对孩子的相关犯罪。如果想发孩子的照片,分享与孩子有关的文字,可以用“宝贝”、“小子”、“小公主”之类的通用称呼代替孩子的真实姓名和昵称。其次,照片最好是孩子的近身照,减少标志性建筑在照片中的出现。第三,写育儿经验和体会时,要尽可能减少对孩子行为特征、生活习惯和规律的细致描述,不妨用通用性的词汇概括。这样做可以避免泄露孩子的名字、所在位置、习惯特征等重要信息,免得被不法分子利用。

Q:在我国,家长晒孩子的照片和生活是否也像法国警方提醒的那样,会侵犯孩子的隐私,甚至可能在孩子长大后引发诉讼吗?

A: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关于隐私权的规定,未经公民本人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身份证等信息的,都属于侵犯隐私权。父母虽然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但是保护孩子的隐私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从理论上讲,如果孩子长大后认为父母的行为侵害了自己的隐私权,并且在诉讼时效之内,是可以维权的。但家长的行为其实都是出于爱,所以最好还是注意一下方式和界限,让这种网络上的分享既安全又有价值。

晒孩子 儿童安全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