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墙内外那些真实的悲欢离合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陈晨
法律帮助 2012-05-17 11:05:00 157

李姗姗总是温和地与服刑人员交流

 

七年前,80后女孩李姗姗辞去记者工作,来到重庆市女子监狱做了监狱民警,身兼监狱中的心理咨询师。从那时起,她成了服刑人员的情感清道夫、心情急救站,一幕幕人生悲喜剧在她眼前上演。这其中有背弃与守候,有迷失与彻悟,也有拯救与重生。今年3月,在重庆市监狱管理局的特别批准下,本刊记者对李姗姗进行了采访,听她讲述那些令人唏嘘的故事。

 

丈夫的等待, 给生活一丝温暖

 2011年盛夏,李姗姗收到了一封来信:“你好,狱警同志。我的妻子在您这里服刑已经有些日子了,我很担心她。现在我已经搬到了监狱附近,只为离她更近一些,能时刻感受到她的呼吸。我昨晚又梦见她了,她身体不好,求求你们替我照顾她……”

这封信让李姗姗动容。在监狱里,丈夫递来的离婚起诉书她见过很多,夫妻间离的多,等的少。这位丈夫的深情,在她看来尤为可贵。信中的那个“她”叫梅,是李姗姗分管监区中的一名服刑人员。梅已经53岁了,因为职务犯罪被判了六年。她的丈夫是一名公务员,两人结婚近30年,孩子已长大成人,离开重庆到外地工作。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件事,在旁人眼中,梅和丈夫就是那种再平常不过的夫妻。

梅入狱后,丈夫一直非常关心她,每到监狱规定的接见时间,都会准时来探视,一次都没少。重庆的夏天很热,梅的丈夫不放心,经常给监区打电话,向监狱民警询问妻子身体有没有不舒服。后来,他干脆从城里搬到了监狱附近,只为更方便探视妻子。

梅曾经找李姗姗做过心理咨询,说自己睡不着,经常耳鸣。和梅同案的人里,她被判的时间最长,因此心里有些不平衡。李姗姗对她说:“你有一个这么爱你的丈夫,他一直在等你出狱。一辈子能得到这样一份深情,已经是人生最幸福的事了。你什么都不要想,早些出去,才是对这份爱的回报。”李姗姗说,这段话对梅非常有用,一说起丈夫,梅就笑,那种笑十分幸福。

李姗姗时常会想起这位丈夫对梅说的一句话:“有我在支持你,你就不会失望,就会觉得温暖。”李姗姗说,对于服刑的女人而言,亲人的支持与守候太重要了。

 

亲人的呼唤,让未来仍有期待

2011年冬天,接见日的前一个晚上,正在值班的李姗姗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一位服刑人员的母亲打来的。她女儿因为职务侵占罪被判了六年,她刚刚得知女儿入狱的消息,就从青海坐了几天几夜的长途车赶来探望,现在刚下车,不清楚到监狱的路该怎么走。

当时夜已经深了,车站离监狱还有很远的一段路。李姗姗让这位母亲先在城里找地方住一晚,第二天再来监狱。第二天清晨,李姗姗刚上班,就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瑟缩地守在监狱门口。李姗姗上前询问,得知她就是昨晚打来电话的那位母亲。李姗姗问她:“您怎么不进去看女儿?”老人一下子就哭了。

原来,服刑人员在入监时,都要填写亲属关系表,只有表格上有记录的亲属,才被允许探视。或许是怕母亲知道自己入狱的事,或许根本没想到长期患病的母亲会来看她,女儿没有把母亲的资料写在表格上。老人也就被拦在了门外。

看到老人凌乱的白发,李姗姗的鼻子一阵阵发酸。她将老人扶到椅子上坐下后,立刻去核实了相关情况,并向领导请示,明确了老人符合接见条件,可以进去探视。

当天那对母女相见的情景,让李姗姗印象很深。进会见室前,李姗姗嘱咐老人,亲属和服刑人员是要隔着一道玻璃屏障通过电话交流的。可老人一迈进会见室的门,就什么都忘了,她一下子扑到了玻璃隔断上,哭着对女儿喊:“全家人都会等着你,你一定不要有负担。不管你犯了什么错,只要你改,我们都会原谅你……”这位母亲就这样一直喊,根本没意识到女儿是听不到的。女儿不知道母亲在说什么,只能隔着玻璃触摸着母亲,眼泪不停地往下掉。李姗姗站在旁边,眼泪不由自主地涌了出来。

出了会见室,那位母亲一下子跪在了李姗姗跟前,感谢李姗姗让她见到了女儿……

回忆这件事时,李姗姗感慨地说,这位服刑人员已经40多岁了,离了婚。入狱以来,她的兄弟姐妹和母亲一直用各种方式鼓励着她。对她来说,亲情,就是她和高墙外的世界紧密联系的一条线,这条线一直牵着她,告诉她该怎么走,使她不会自暴自弃,对未来的日子仍然还有期待。

 李姗姗是个很会享受生活的80后女孩

 

迷失的爱情,为一个人毁了一生

面容姣好、聪明好学、大学里的学生干部、国企中的团委书记……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很难把眼前这个女孩与被判死缓的囚犯联系起来。这是李姗姗见到芸芸之后的感受。

芸芸今年27岁,入狱前在重庆市一家国企工作。2009年的一天,她和同事去酒吧玩,认识了一个叫大勇的生意人。大勇40多岁,和芸芸身边那些年轻男孩相比,见多识广的大勇对她更有吸引力。她很快就对大勇产生了感情,瞒着家人与他交往。大勇是芸芸的第一个男友,因此她爱得十分认真,甚至在大勇向她坦白有妻儿之后,她仍然选择了原谅。

大勇不止一次地保证,即使净身出户也要离婚娶她。为了这句话,芸芸一等再等,却等来了一场噩梦。2010年元宵节,芸芸去大勇的住处找他,却发现大勇和一个陌生女孩躺在床上……

面对芸芸的质问,大勇面不改色地说,他喜欢上了这个女孩,不想和她断绝来往,还问芸芸是否介意。芸芸气得失去了理智,和女孩厮打起来。大勇一把拉开芸芸,打了她几个耳光。

脸上带着伤,芸芸不敢回家,而是在单位宿舍住了一周。一周的思考让她得出一个结论:她爱大勇,不论他是否值得爱,自己已经离不开他了。从小到大,只要是她想要的,她都会尽一切努力得到。这次,她决定再试一次。

于是她拨通了大勇的电话,说自己要离开重庆不再回来,想要见他最后一面。大勇果然来到她的宿舍,但他没有挽留芸芸,而是掏出一万元让她走。芸芸在大勇的酒里下了安眠药,趁他熟睡时摸出他的手机,查到了那个女孩的电话。

第二天,芸芸去租车行租了辆宝马车,雇了一个很帅的男孩开着车约那个女孩出来玩。女孩有些疑惑,问男孩是怎么认识自己的。男孩按照芸芸安排好的说辞回答:“我听说你挺漂亮,就通过朋友打听到了你的手机号。”女孩是个社交圈子很广的人,她相信了这番话,欣然接受邀请。宝马车载着女孩,来到了市郊的一片树林。女孩刚下车,车就开走了。她觉得不对劲,张口呼救,可是一转身,就看到了手里握着刀的芸芸……

芸芸向李姗姗说起事情经过时,好几次痛哭失声。她说,做这件事时她异常冷静,但做了之后,她几乎崩溃了。她无法接受自己杀了人的事实,每晚都无法入睡。由于她自首了,父母又向对方家里赔了钱,所以她被判死缓。但她依然不敢想会在监狱中度过余生。芸芸找到李姗姗,是想解开一个心结:她一直想不通,自己为何会伤害一条生命。

李姗姗给她分析,从心理学上讲,犯情杀案的人,一般都有“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种人自尊心极强,无法忍受被别人否定;他们控制欲也很强,认为事情必须向他们设想的方向发展;他们还有很强的占有欲,为了一个微小的目的,不惜损害他人的较大利益。这种人是缺乏同情心的,“感同身受”这个词对他们来讲十分陌生,这使得他们可以为了自己而毫不犹豫地伤害别人。

芸芸就是这样一个人。大勇拒绝她时,她不认为对方只是不爱她了,而是认为,对方否定了自己。从小到大一帆风顺的她无法忍受别人的否定。这时,她试图把所有的挫败感和愤怒归结于某个人的身上,也要设法让事情回到她所设想的“必须如此”的轨道上来。大勇她恨不起来,情敌无疑是最好的替罪羊。

通过这次谈话,李姗姗发现,芸芸的心里有后悔,却没有忏悔和自责。于是,李姗姗给她留了“作业”:每天写一篇文章,列出自己的错误、缺点以及他人的优点,试着去帮助别人。李姗姗说,这是让她直视自己的错误,也试着去爱别人。这种爱不是以前那种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的爱,而是关爱。芸芸开始写文章之后,心境平和了许多,她渐渐接受了自己杀人这件事,笔下逐渐多了忏悔与反省。芸芸文笔很好,如今她的多篇文章都被刊登在了监狱系统内部的刊物上。

在监狱里,李姗姗见过很多为爱犯罪的女人。她常想,在走入一段感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分辨这段感情是好是坏,如果是坏的爱情,就要及时抽身。这些年所见到的故事让她体会到了一句话:好的爱情,是你透过一个人看到全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而背弃整个世界。

 

关爱与倾听,帮服刑人员走出阴影

小兰是2011年1月入监的,犯的是合同诈骗罪,刑期6年半。刚入狱时,小兰经常和同监的人说起丈夫和两岁儿子,但她没想到的是,入监后的第一个接见时间,丈夫就向她提出了离婚。

那天晚上,小兰找到了正在值班的李姗姗,向她诉说了与丈夫相识相知的经过,告诉她自己是多么爱丈夫。小兰说了一个晚上,也哭了一个晚上。李姗姗知道,人是需要宣泄的,于是她就坐在小兰旁边静静地听,不时搂一搂小兰的肩膀。

等小兰慢慢平静之后,李姗姗放了一段舒缓的音乐给她听。这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音乐疗法。李姗姗伴着音乐,慢慢地帮她分析:“我在这里工作这么久,看到的离婚太多了,你的遭遇绝不是特例。你不要以为,丈夫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对你好,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一下,是不是他要离婚有一定的合理性?”小兰慢慢地听着,情绪逐渐好转了。

之后,李姗姗又找小兰聊了很多次。她得知小兰曾经在美术学院进修过,擅长绘画,于是就想到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案,叫做“移情”。通俗点说,就是把感情寄托于某种爱好。在李姗姗的鼓励下,小兰把精力都投入到了绘画上。现在她的画画得非常好,成了整个监狱的名人,也走出了离婚的阴影。

李姗姗就这样一次次帮服刑人员走出阴影,在关爱中获得新生。

 

阳光彼岸,有拯救也有重生

40多岁的樱是和丈夫一起被判刑的。她入狱前是公司老总,典型的女强人。入监时据公安人员说,从逮捕到定罪入狱,她已经一年没开口说话了。李姗姗分析了她的经历之后认为:樱不说话是一种自我防御行为,因为她很怕说多了会产生不良后果。她潜意识里一直认为丈夫的入狱与自己说得太多有直接关系,并为此深深地自责。

找到了樱的心理症结,李姗姗拟定了治疗方案:樱一直很想知道丈夫的消息,正好有个新入监的服刑人员认识樱的丈夫,李姗姗就让那位服刑人员找樱搭话:“我认识你丈夫,我知道他的状况……”。这句话来得突然,在一瞬间给了樱很大的刺激,她的心理防御一下子就松懈了。她瞪圆了眼睛,使劲抓住对方的手说了几个字:“他现在好吗?”自那以后,樱就突破心理障碍,开始说话了。但是由于一年没说话,她的语速还是比常人要慢上许多。为了帮助她,狱警们都会主动找她聊上几句。在大家的关爱之下,樱的状况一点点地好转,现在已经能和人正常地交往聊天了,脸上也有了许久不见的笑容。

为了让更多的服刑人员克服心理阴影,重获新生,重庆市女子监狱建立了心理咨询约谈制度。每位服刑人员手中都有“阳光卡”,如果需要心理咨询,就可以把希望交流的时间、地点以及话题填写在卡片上,投入一个小箱子里。监狱定时开箱,会有李姗姗这样的监狱民警兼心理咨询师为她们提供心理辅导。为了营造一种温暖、平等的交流氛围,监狱还设有布置温馨的心理咨询室。在做心理辅导时,心理咨询师不录音、不录像、不穿警服。心理咨询室有个很美的名字,叫“阳光彼岸”。李姗姗说,每次看到这些服刑人员的笑容,她都会想到“阳光彼岸”这个词——历经风雨,在彼岸等着你的,依旧是温暖的阳光。

悲欢离合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