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爱远走,苦守还是放手?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闫实 李晶 白俊霞 陈晨
法律帮助 2013-04-03 10:32:00

主持人:
读者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法律帮助茶座!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与婚姻有关。
2013年1月14日上午,北京第一中级法院审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该案被告是一位叫王艳莲的中年女性,她失手刺杀了前夫。
王艳莲和张涛原本是一对恩爱夫妻,两人生有一个女儿。在2011年张涛有了婚外情后,经常打骂王艳莲,并逼迫她离婚。2012年7月,王艳莲在无奈之下同意离婚。离婚当天,王艳莲回到家中,想委婉地告诉女儿。没想到12岁的女儿却说,如果父母离婚她就自杀。女儿的态度吓坏了王艳莲,于是她为了孩子去求张涛回心转意。可无论王艳莲怎样央求,张涛都置之不理。
2012年8月2日,王艳莲喝了酒后,再次来到前夫住处,放下颜面跪求张涛。当天,王艳莲以自杀相威胁,要求复婚,而张涛却不耐烦地将她拉到一旁。气愤之余,王艳莲冲动地将刀刺向张涛,随后她报警,并叫来邻居帮忙,但张涛并未被救活。
祈求前夫复婚,王艳莲原本想为女儿保住一个完整的家,但最终事与愿违。在法庭上很多人为这位可怜的母亲惋惜。检察机关也认为,王艳莲虽然故意伤害了张涛,但这是由家庭矛盾引起的纠纷,张涛也有责任,建议法院判处10年至15年有期徒刑。
对于这起由于家庭纠纷引发的悲剧,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离婚后开始新的生活,才是通向幸福的道路;也有人说,为了孩子委曲求全也没有错。那么,当爱已经远走,是应该苦守还是放手?让我们听听大家怎么说。
 
为了孩子,我选择苦守婚姻
 刘芳 39岁 英语教师
女儿在我和丈夫造就的伪幸福中快乐地成长。等她长大了,我再离婚,去寻找幸福。
2013年1月,我和同事一起看新闻,知道了王艳莲的故事。同事叹息着说,都离婚了何必再苦苦纠缠呢?没了前夫,她就不能带着女儿独自生活吗?或许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认为王艳莲太傻了,但我却能理解她的感受,她其实只想为女儿保住一个完整的家。
看到王艳莲的故事,我就想到了自己。我是一家外语培训学校的教师,丈夫丁雷经营着一家外贸公司,我们有一个聪明的女儿。从表面上看,丈夫事业有成,女儿美丽听话,我们一家三口很幸福。可有谁知道,在这幸福背后却隐藏着种种的无奈,我们的婚姻没能逃出七年之痒的魔咒。  
在女儿6岁那年,也就是我们结婚第七年的夏天,学校派我去参加夏令营活动。因为想念丈夫和女儿,夏令营活动还没结束,我便提前返回了家。原本我想给他们一个惊喜,却意外发现了丈夫和女下属的婚外情。
我的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离婚。可丁雷跪地求我原谅,女儿也抱着我的腿大哭,我的心又软了。我想到,不能让女儿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长大。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容易被别人议论,所以我为了女儿决定暂时不离婚。 
之后的日子,在女儿面前,我们努力做出恩爱夫妻的样子,但背过女儿,我们则形同陌路。最初,丁雷也会主动向我示好,但几次之后他也没了耐心,平常的时候,两个人互不理睬。如果家里有事需要解决,我们便互留便条。一个月后,丁雷便搬到了书房去睡,女儿问起时,我们便哄骗她说爸爸晚上要写东西才睡书房的。 
就这样,女儿被我们装出来的和谐所迷惑,在我和丈夫造就的伪幸福中快乐地成长。而婚姻中的我们,却经受着难以想象的折磨。在我们分居后,丁雷耐不住寂寞,在外边找了情人。这件事我心知肚明,却已经没了干涉的力气和欲望。我们的婚姻已经没有爱了,他做什么都与我无关。 
如今我们维持这样的婚姻快三年了。我也曾想过与他离婚,但却怕影响女儿的学习和成长。我想,再过几年,等女儿考上理想的高中,我就离婚,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到那时,女儿就能理解我们的做法了,对她的伤害也会少一点儿。
 
即使离婚,也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爱
 伊芙 41岁 事务所合伙人
1994年我本科毕业,申请出国留学一直不顺利。那时一个亲戚给我介绍了前夫马克。他跟我一样是浙江人,32岁,在加利福尼亚一所大学读博士。国内的家人催他结婚,国外又没有合适的对象。
我想出国,马克想结婚。虽然我们相差9岁,但曾在同一所大学念本科,又是老乡,倒也不缺少共同语言。1995年底马克回国探亲,通了几个月信和电话的我们第一次见面。1996年元旦,我们登记结婚。半年后我去美国,申请了学校读硕士。1999年,女儿晓蕾出生。
晓蕾4岁时,马克应国内一家科研单位的邀请回国工作。而我进了北京的一家会计师事务所。
在美国,我们一直奋斗在社会主流文化的边缘地带,生活和工作总有不如意的地方,所以夫妻俩很容易相互鼓励、彼此扶持。可回到国内,进入自己曾经熟悉的生存模式,生活和工作都不再是问题,夫妻关系里隐藏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我和马克经常闹矛盾,但无论冷战还是争吵,我们都不会在女儿面前表现出来。这是跟美国人学的。我刚生晓蕾时,马克导师的太太向我们传授教育经验。她说:“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们在家里争吵。如果要吵架,请走进卧室,关上房门。应该让孩子看到你们拥抱、亲吻,听到你们说‘我爱你’。这样她就知道父母是相爱的,自己也是被爱的。”
作为保守的东方人,在孩子面前亲吻、说“我爱你”,我和马克做不到。但我们决不当着女儿的面争吵或者指责对方。我的一个朋友与丈夫闹矛盾时,总跟孩子数落丈夫,甚至教孩子不理爸爸,还强迫孩子说爸妈离婚他要跟谁生活。
我不知道她这样做的目的,也许她想在家庭战争中赢得一个支持者。可是,夫妻矛盾应该限于两个人,不要把孩子牵扯进来。扩大战事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受到伤害。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看到父母吵架,也会在心里判断谁对谁错。但这种是非对错却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
我和马克的婚姻只维持到2010年。其实那之前我们就已经决定离婚,等了一年才办手续是为了向晓蕾解释,帮助她接受现实。离婚是让一个家庭解体,作为家庭成员,孩子应该了解情况。
当时晓蕾已经快12岁了,有理解和判断事情的能力。我和马克先是分别向她渗透父母的感情出现了状况,之后又一起跟她讲我们曾经努力挽回,但最终还是决定分开,请她原谅我们。这个过程中我和马克达成共识,不在女儿面前丑化对方,自始至终都让她知道父母是爱她的,就算离婚也会像从前一样爱她。
孩子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晓蕾起初不让我们离婚,所以我和马克跟她商量暂时分居。那段时间晓蕾与我一起住,每个星期五我把她送去见马克,让她和爸爸过周末。半年之后,晓蕾感受到父母依然爱她关心她,就接受了现实。如今我和马克离婚已经两年多,晓蕾跟我们的关系一直很好。
我不敢说自己会处理问题。父母婚姻破碎势必给孩子留下阴影,所以我和马克并不是好父母,我们终生都会觉得亏欠晓蕾。但相比于那些争吵时让孩子参战、离婚时不向孩子解释的父母,我们的方法应该更可取一些。即使婚姻不能继续,父母也应该保护孩子,帮他们接受变故。聪明的父母需要明白这个道理。
 
情已去,给自己留一方天地
 朱晓燕 北京中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北京市朝阳区律协执业纪律委员会委员
 
每个婚姻都是生命中的一段缘分。然而,当面对不可挽回的结局时,也没必要苦苦挽留,不如给自己留一方天地。
我从事律师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一直专注于婚姻家庭领域,处理过很多离婚官司。一提起打官司,很多人就会想到,要如何占有优势取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然而,婚姻和普通的纠纷不一样,很多时候难分对错,也很难说清楚什么是优势。
有些人觉得,离婚时分到的财产多就算优势,然而,如果不能自立,再多的财产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我曾经接手过一个案子,代理男方提出了离婚。女方是家庭主妇,虽然男方没有任何过错,仍然提出要房要车。我征求男方意见时,男方很爽快地都答应了。事后我问男方为什么会这样做,他说自己辛苦两年可以再买房买车,可是女方除了当太太什么都不会,就算有了房和车也只能让她安稳一时,将来的日子很难说。
如果说,在离婚官司中,真的存在什么优势的话,我想应该是心理上的优势。曾经有位妻子在我办公室坐了一下午,我最终也没接受她的委托。她的丈夫提出了离婚,她讲述自己如何悉心照顾丈夫,如何为家庭奉献全部,因此,丈夫应该把所有财产给她……我告诉她,丈夫婚前的个人财产是不能给她的,她就委屈地抱怨法律不公平。她在心理上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境地,结婚后要求丈夫全身心的呵护,离婚时又要求法律一边倒的照顾,作为律师,不管为她争取到多少财产她都会觉得吃亏,这样的官司真的没法打。
我也接触过一些妻子,在面对不可避免的离婚结局时,不管我为她们争取的利益多还是少,她们都十分真诚地感谢我,平和地接受这个结果。曾经有个妻子在发现男方出轨后,主动提出了离婚,她并没有要求获得更多财产,她说只要有人就有一切,不想再和过去死缠烂打,现在只想好好安排今后的生活。在我看来,在这场离婚官司中,她始终处于优势的地位,她有这样一份坦荡和自信,肯定会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每个婚姻都是生命中的一段缘分。然而,当面对不可挽回的结局时,也没必要苦苦挽留,不如放眼未来,给自己留一方天地。也许说出来有些空洞,但我确实希望女性能在面对婚姻问题时,保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幸福的途径并不只有一种 
 
董如峰   心理专家爱自己的女人,一般都有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因为她们会讨好自己,善待自己,对自己不好的事,不会重复去做。
 
可能很多人会不理解这位妻子的做法:既然不愿丈夫离开,为何会在最后关头举刀刺向丈夫?这是有深层次的心理因素的。
这位妻子的问题就在于,她对丈夫过于依赖。婚姻中包含依赖感,但那是建立在互敬互爱的基础上的。妻子在常年遭受家暴的情况下,依然离不开丈夫,这种依赖是病态的。过度的依赖让人心理退化,忽视自我,忽视内心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要求,凭空产生出许许多多的无助感和孤独感。这位妻子表面上是为了孩子而央求丈夫,但其实她是以孩子为借口,来表达自己不想离婚的诉求。
也许有人会说,女人应该洒脱一些,既然丈夫心意已决,那么就坦然面对离婚的事实。情理上是这样的,但有几个女人能做到呢?离婚对于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这是个无解的问题。有的女人会说离婚意味着解放和独立,意味着从精神和肉体的禁锢中逃脱;有的女人会说离婚意味着被伤害、遗弃,仿佛就是世界的末日。我想,对于大多数女人,离婚,特别是丈夫单方提出离婚,这确实意味着伤害。因为婚姻是有感情渗透其间的,分开一定是会疼的。
因此心理、生活上都十分依赖丈夫的女人,在离婚时必然会产生应激反应。从难以置信、逃避,到即将失去后的愤怒、疯狂,再到陷入无奈和抑郁,这是一个大部分人都会经历的心理过程。把这个过程基本走完之后,她们才开始客观、清醒地认识离婚这件事。当然,也有性格坚强、独立的女性会在丈夫提出离婚时表现得冷静、理智,甚至蔑视丈夫,但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是不多的。
我们再来看这位妻子下跪哀求的做法。这位妻子似乎一直以恳求、忍让的姿态活着:丈夫家暴她一忍再忍、丈夫要离婚她苦苦恳求。但问题是,在丈夫没有如此绝决之前,恳求的姿态或许能给她换来一些她想要的东西,或者避免一些她不想看到的事情。但如果把姿态放低到极致、把哀求做到极致,往往物极必反,丈夫反而不会回心转意。因为苦苦哀求里面,往往有很深的被动攻击的味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表面来看,妻子的一再忍让和恳求与丈夫的无情无义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道德的天平明显偏向妻子一方。从心理学角度,妻子的哀求和低姿态攻击了丈夫的良心,让丈夫觉得自己太过无情冷血、太过对不起妻子。为了逃避这种自责,丈夫反而会打心底里认同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这样会让他心里舒服许多。于是,丈夫选择继续冷漠到底。
出于这种微妙的心理,妻子的苦苦哀求不起任何作用。在被丈夫冷漠地回绝后,妻子的忍让和丈夫的无情都发展到了极端,妻子会对丈夫的无情感到绝望、忍无可忍,她的怨气里包含了平日的压抑以及对丈夫家暴的愤怒,满含愤怒的刀带着酒精的味道刺向了无情的丈夫。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处理方式,但是就他们的关系模式来看,又有几分必然。
这当然是个极端的个案。但离婚对女性造成的心理创伤,确实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女性应该怎样在离婚时调节自己的心态呢?不妨做一个心理重建:慢慢让自己意识到,爱情、婚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虽然它们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却远没有生活整体重要。维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和职业状态,可以帮助女性减少对丈夫的依赖、缓冲离婚的痛苦。
还有,就是要学会好好爱自己。爱自己的女人,一般都有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因为她们会讨好自己,善待自己,对自己不好的事,不会重复去做;不好的事情,不会反复去想。
最后,要学会相信,爱情和婚姻可以不止一次,幸福的途径并不只有一种。丈夫变心既然不能挽回,那么不如想想离开丈夫之后自己如何独立地生活。如果活出让自己满意的状态,可能会遇到又一次幸福的机会。

当爱远走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