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沉迷“保健品”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本刊编辑部
法律帮助
2013-07-02 15:29:00

15岁女儿和好友谈“性”
我女儿聪明乖巧,读书从不让家长操心。最近却出现可怕迹象。
我给孩子送宵夜,到她房门口,她正通电话,担心孩子嫌我干扰她,便站在门前稍候。这一等,我听见孩子谈的竟然是“性”。从门外听,不是很连贯,但有些话清楚,说到安全套,“破处”,甚至“手淫”……乌七八糟的词儿,成年人说着都脸红,女儿却嘻嘻哈哈,随便得像在谈论一件衣服。
我惊得心都不跳了。敲门进去,女儿挂了电话,跟无事人一样。问她和谁聊天,她答是一女同学。那女孩我认识,也是“优生”。
两个好学上进的女孩,还都是学生干部,怎么突然大谈起“性”来?
如今信息满天飞,没有办法不让孩子接触。可是,该不该接触的都灌进眼睛里,家长该怎么办哪?孩子谈性谈到那种程度,好奇心被勾起,怕是离早恋也不远了。万一犯糊涂越了界,还不得耽误前途?
之前,女儿的班主任与我们交流过性教育,老师建议家长买些讲性知识的正规书刊,放在孩子床头。女儿15岁,我觉得嫌早,没给买。现在再买都晚了。听孩子那口气,啥都懂得,没羞没臊的。愁死我了,真不知如何是好。
不安妈
雯雯发言
15岁,关注“性”也不算太超前。以往的人们讳莫如深,不等于心里没有,是受制于世风。今天的孩子,且不说性早熟什么,只说眼界的开阔,观念的自由宽松,她们完全没必要也不习惯压抑自己的表达。如果同性好友间讨论讨论“性事”,也不值得骇异。
嘻嘻哈哈,未必意味着没羞没臊,更合理的解释是,孩子并不将“性”视为肮脏羞耻。不能不指出,这是阳光和健康的现代态度。再说了,孩子谈得随意,是个好消息,其内涵是觉得毕竟离自己还远,尽可以当作一个带有挑战、探险乐趣的尖端话题。无知无畏,越是一知半解,越要显摆那点儿“知道”。看她“没事人一样”,正是因为暂时还不切身,并没有将自己“代入”。
“性”之于花季,最大危险乃是,身体业已朦胧感知,认识却浅陋苍白,体验更悬留在虚空。青春挡不住,也就挡不住生理的萌动与心理的好奇。
家长该做的是效仿大禹,面临洪水滔滔,别妄想堵截。
克服对“性”的传统心态,参考正规书刊,当作一种纯粹的知识,找适当时机与女儿讨论。不用说得太具体,尽量理论化,核心导向是,让孩子警惕:懂得知识无妨,但若过早地用身体去探索体验,后果将很严重,甚或危及终生幸福。
少年人了,具备自律自控的意识,当孩子明了利害,“性”没那么恐惧。
老公珍藏前妻秀发,是念念不忘吗?
我老公离过婚,没孩子,前妻出国了,我觉得他这算是断得够彻底。我们结婚后,老公很少谈及前妻,只告诉我,她特别矫情,很难相处,他因受不了其性格,主动提出分手。老公工作收入都不错,社会上人缘好,我们有个5岁男孩,他的话我从未怀疑。
去年我打扫房子,在老公床头柜抽屉里翻到一小缕女人的长发,用红丝带扎着,装在织锦缎的小首饰袋中,收得那叫一个精心。我拿着问老公,他很慌张,说大概是前妻搞的名堂,那抽屉他很少动,没注意。说着,他抢过小袋子去了洗手间,出来对我说,扔马桶里冲走了。我便没再理论。
前段时间,我们竟在街上碰到他前妻,前妻说自己又打算回国来发展。让我意外的是,他前妻长得好美艳啊,身材尤其惹火,像个模特,虽大我好几岁,看去比我“嫩”,在她旁边我有丑小鸭之感。瞬间明白,老公对我撒了谎。
老公一口咬定他那套说法,直觉却告诉我,这么漂亮的女人,哪个男人不留恋,头发定是老公管人家要来,想当永久纪念的。那天他真的将头发“冲走”?很可能,他先掖到了旮旯里,之后悄悄转移。
我真想找他前妻问个清楚,可没有她联络方式,老公坚称他也没有。即便能联络上,后妻找前妻打听这等事,是不是也显得怪异?
老公暗地里珍藏前妻秀发,分明心里对她念念不忘。我郁闷。
凉凉
雯雯发言
夫妻闹到分手,必然存在某些不可调和的冲突,但随着婚姻消亡,再大仇怨也告一段落,这时,“一夜夫妻百日恩”之类的伤怀,往往袭上心头。假定老公索要了前妻一缕秀发,也不一定表明他难舍那个伊人,其意义或许只是,为似水流年献上一个花环,给失败婚姻留下一个物证。
凉凉心有不快可以理解,没有女人愿意丈夫的情感被他人分享,哪怕只是一丁点儿。但老公既然声称不再保留,让自己相信他,也没什么实际损失。允许老公有点私人的心灵空间,说到底不过一缕头发,占不了太大地方。
凉凉的焦灼,不在头发,在于前妻夺去了她的自信。此前,她心目中,“前妻”比起年轻继任者,天然缺乏优势,形象基调大体是“怨妇”“黄脸婆”之类,谁知兜头遭遇了一位大美女,并且风华依旧。凉凉不免泛酸:老公曾经拥有如此“尤物”,相对平凡的自己能真正吸引他全部视线吗?何况前妻又回国发展,天知道会不会旧情复燃,而与前妻比较,缺乏竞争力的是自己。
我想说,美丽确实是人身资源之一种,但对于百姓的家常岁月,它也奢侈,老公说“受不了前妻性格”,隐含着“伺候不起”的牢骚,那么,就算他有点念念不忘,再婚生子,他已重新做出了选择,在他人生中,前妻引退,记忆也注定逐日淡出,现任妻子与儿子却属于他的当下,寄寓他的未来。
美貌不是爱情的唯一理由,作为过来人,老公深谙此中况味,吃回头草的概率极低。
忘记那缕头发,更勿去找前妻,那是无事生非!
婆婆沉迷“保健品”
我公公去世后,婆婆身体硬朗,非要自己独立生活,我和老公只能时常过去看望下,帮着做点活。
近两年,婆婆家里冒出来大量“保健品”,五花八门,治什么病的都有。婆婆除了老年性高血压和血糖偏高,无其他疾病,按时吃医院开的药,控制得很成功。那些“保健品”,都是推销员上门推销的,多一半是大忽悠,质量不保证,还有不少根本“三无”,年逾七十的老人,怎敢往肚里吞?
我们反复忠告婆婆,还复印出相关资料给她。婆婆答应不再胡买。
然而,婆婆和我们斗心眼,她照买不误,买来塞在储藏室,快要堆积如山。其中有些她按顿吃,更多的吃不过来,就搁在那,包装盒上都长了霉。老公又说了她,婆婆恼了,说她这把年纪,喜欢怎样活就怎样活,让我们少管,还将储藏室加了锁。
婆婆退休金不高,我们每月补贴她千儿八百,是想她多买有营养的健康食品,“保健品”又贵又不安全,婆婆钱包被掏空,就在其他方面抠,日子过得真让我们担忧。多给钱也没用,还是会被推销员骗去。
婆婆通情达理,头脑不糊涂,唯独在“保健品”上不听好人言。她这是什么心理啊?是否因我们劝阻,故意和我们较劲?
陈镜
雯雯发言
“较劲”因素,也许有点。老年如下山,一切机能皆处于衰减进程,由于明天充满了不确定,老人在生活尚可自理阶段,会格外珍惜这个“自理”,在所有个人事务上,会格外坚持自主自决。哪怕晚辈说的都是金玉良言,方式稍有不当,老人就容易多心,感到“自理能力”蒙受了质疑,“自主权利”蒙受了侵犯。
但我觉得,婆婆更深层和本质的心理,还是对生命与健康的执着与迷惘。大多数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物质第一可能最切近人的感官,却也留下一个精神黑洞:生命的来踪去迹无从解释,无处安放。除非内心强大到无所畏惧,否则便构成巨大的本能恐慌。特别人到老年,深知岁月不可逆转,能尽人事的,也只有勉力自我维护,常说的“养生”是也。
信誉可疑的“保健品”风行,很多情况下,它等同安慰剂,机制是某种巫术心理。论常识,谁信绿豆冬瓜包治百病?无奈总有人甘愿花钱追捧。不排除,对部分人还真的貌似起了治疗作用——所谓“信则灵”,其实就是,主观信念仿佛真的能够干预客观世界包括身体的物质运作。而关于身心这种神秘的互动,人类知之有限。
堆积的保健品,是婆婆与生老病死顽强搏斗的精神武器。站在来日方长的此岸,晚辈的忠告很难抵达老人内心。此外特别提醒,推销员善于打温情牌,老人上套,也说明平日里从儿女处缺了这一口儿。
对婆婆多关切多陪伴,使老人不再依恋外来的巧言令色。精选比较靠谱、至少安全无害的营养品送给她,渲染其“功效”,哄得老人开心,然后娓娓讲解养生科学以及食药不分的危险。功夫下到,婆婆才有望弃绝伪劣保健品。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