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赵登禹的铁血柔情

要闻 2015-08-28 19:09:14

001赵学芬(后排中)和抗日名将冯玉祥、张自忠、佟麟阁的后人一起缅怀父辈先烈

80岁高龄的赵学芬,坐着轮椅拖着病体“频繁”参加跟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有关的活动,尽管精力不济,但她在“坚持”,因为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那些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父辈先烈们,铭记历史才会承传不屈的华夏精魂……

采访赵学芬当天,她刚从医院返回。80高龄的老人,今年身体不好,一直卧病。她说已接到参加9月3日阅兵礼的邀请,所以正在积极做腿部的治疗,希望那天能够站起来。这份坚持,我想一定是源于她对父亲的热爱。

赵登禹将军牺牲时,女儿赵学芬只有两岁,对父亲几乎没有印象。直到七、八岁的时候,她才知道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赵登禹。长大后,她开始用很多时间来 “寻找”父亲——走访老家父亲儿时的玩伴和各地父亲的旧部,去全国各地的档案馆、图书馆和报库搜寻跟父亲有关的纪录,系统整理了父亲的史料。现在,在她家里,收藏着很多有关父亲的史料。想念父亲时,就拿出来看一看,想一想,父亲的形象在心中越来越清晰。

最难忘的记忆——父亲灵柩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增兵对平津实行军事包围。7月26日,日寇发出最后通牒,限29军部队于28日中午前从北平撤退完毕。当时担任132师师长的赵登禹奉命赶到南苑,与佟麟阁副军长共同负责北平防务。7月28日,日军对北平发起总进攻。赵登禹将军率军展开背城一战,他身先士卒,与日军血战六小时,用大刀手刃数敌。中午时分,受命率军向大红门集合,准备反击。不料被汉奸泄露消息,中了日军的埋伏,被击中胸部,壮烈殉国,年仅39岁。赵登禹将军牺牲后,由北平红十字会草草掩埋。几天后,陶然亭内龙泉寺的僧人们准备了一口上好棺材,将赵登禹将军的遗体重新安放。出于对赵登禹将军的热爱,僧人们一遍又一遍地给棺材上漆,将棺材漆得锃亮。

当时,赵学芬才两岁,对父亲只有一点模糊印象,奇怪的是,她却牢牢记住了父亲的灵柩。在赵登禹将军牺牲几个月后的一天,全家人去看父亲的灵柩,赵学芬记得在两张宽宽的木凳上停放着那副锃亮的棺材,全家人在棺材前哭倒一片。她说自己无缘与父亲走过更长的时光,但生命中最初始的记忆竟来自于父亲,她感到万幸。

006
赵登禹

两张旧照片——将军威容

赵学芬藏有一帧旧照:一个勇猛威武的军人骑于卧虎之上,右拳高握,左手按虎头。上题:打虎将军;落款:冯玉祥,民国七年。

“打虎将军”是著名抗日名将冯玉祥送给赵登禹的一个绰号。说起父亲,赵学芬老人非常自豪:“我父亲1898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7岁进私塾读书,因家庭生活困难,两年后辍学。因为报国心切,13岁时就开始拜师苦习武术,16岁时,想参军,听说陕西潼关那边有冯玉祥将军的军队,就瞒着奶奶去了。不料走到陕西后,部队招兵满了,他只好留在冯玉祥的部队当了一名没有军饷的副兵。”

在一次操练时,冯玉祥看到了身高1.9米多的赵登禹卓尔不凡,便将他叫出队列,问他会不会摔跤,敢不敢与自己比试,结果赵登禹连胜冯玉祥三跤,“冯先生不但不责怪他,还收他为随身卫兵。”1918年,冯玉祥驻防湖南常德。防区内有座山,一次部队执行任务,需翻过此山。此前,赵登禹已闻山中有虎伤人,但他依然只身上山,空拳击虎,打得老虎奄奄一息后,骑到老虎身上照了一张相。赵登禹殉国后,冯玉祥就特意在这张照片上题写:“民国七年的打虎将军”。

赵学芬还一直保存着另外一张珍贵照片——赵登禹将军在喜峰口战役期间的照片:全身戎装,左腿打着白色绷带,身左有一行小字注释“左腿受伤后,自告奋勇,由左翼潘家口夜袭敌营之赵旅长登禹”,身右有一句赵登禹的话:“肢体受伤,是小纪念,战死沙场,才算大纪念。”

喜峰口战役是赵登禹将军戎马生涯的巅峰之作,也由此诞生了著名的《大刀进行曲》,在八年抗战时曾唱遍大江南北。1933年3月,日军向古北口、喜峰口猛扑过来。3月9日,赵登禹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率军前往御敌。因为力量悬殊,损失惨重,尸横遍野,长城垛口得失二十多次。赵登禹的左腿在战斗中负伤,部下屡次劝他退下,他断然不肯,说:“肢体受伤,是小纪念,战死沙场,才算大纪念。”强打不利,赵登禹将军决定夜袭敌军。3月11日夜里,他率部在当地樵夫、猎手的引导下,攀越陡峭的山地,悄然摸进日军营地。挥舞大刀奋力砍杀,不少敌兵在睡梦中成了无头之鬼。忆及父亲当时壮举及所发豪语,赵学芬动情地抹着眼泪。

赵学芬曾多次参观父亲曾经浴血杀敌的长城旧战场。因为修水库,上个世纪80年代初,喜峰口长城已被淹于水下。赵学芬说,有一次她坐船再访旧地,透过水面,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浴血奋战的场面,止不住热泪长流。

书信遗墨——铁血柔情

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赵学芬发现“刚”不是父亲的全部,他也有“柔情”时候。刚毅闻名的打虎将军,对小动物却是万般怜爱。1934年,赵登禹任132师师长驻防张北县时,在殿布青山猎获两只火狐狸,有人提议说把狐狸杀了,取狐皮制作皮帽。赵登禹没有同意,却派副官把两只火狐狸送到了北平当时的动物园——万牲园,还附了亲笔信:“径启者,敝师驻防塞北,有名殿布青山者,日前偶在该山得获火狐两只,因敝师不便饲养,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素谂贵园万牲罗列,以供游人观瞻,兹特派副官单永安,携往送上,即请查收为荷,此致万牲园。师长赵登禹拜启。”赵学芬一直收藏着这封书信的复印件,她动情地说,每每看到这封信,就感慨父亲的刚柔相济,打虎不伤狐,可见父亲凌强不欺弱。

家里还留有父亲所留的“孝思维则”遗墨,赵学芬说,“爷爷早故,父亲特别孝顺奶奶,是西北军中出了名的大孝子,军务再忙,也不忘日日嘘寒问暖,奶奶生病时,父亲会亲自煎汤喂药。”

赵学芬懂事以后,家人给她讲过父亲跟家人的最后一次告别情景。临行时,父亲跪在地上给奶奶磕了头,当时母亲怀有身孕,父亲就叮嘱母亲要注意身体,然后拥抱了只有四岁的赵学武和两岁的她,就义无反顾地走了。而这一去,父亲便血战无还。

父亲牺牲后,母亲带着赵学芬兄妹四处流浪,先后到过商丘、济宁、无锡、徐州等地,最后回到山东菏泽的老家,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回到北京。毛泽东主席亲自署名并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编号为“北京字第00080号 ”。

今天,在北京除了有“赵登禹路”外,在通州区还有一条“赵登禹大街”,在丰台区还有一所“赵登禹学校”,山东菏泽老家也建有登禹中学。赵学芬说,父亲给自己留下的最大财富就是“爱国”两个字。为了继续父亲的“遗志”,她一直从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1985年到1997年,她讲课无数,听众达到十多万人。1997年,她在民革北京市委副秘书长职务上退休后,这些工作也没有中断过。一说起赵登禹学校与登禹中学,老人就特别动情,她说自己一直担任这两所学校的名誉校长。在这两所学校里,她出资出物建有小型的赵登禹纪念馆,在她的联系下,两所中学还结成了兄弟学校。2015年7月6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佟麟阁赵登禹雕塑落成仪式在赵登禹路举行,老人家带着病体坐着轮椅坚持参加完了整个活动。西城区赵登禹路35中的学生向她献花。她说,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定要多做这样的工作,让下一代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这样才能承传不屈的华夏精魂。

精魂 保家卫国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