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历史迷雾
张抗抗对父亲的抗战经历,充满敬意
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父亲张白怀,是一位抗战时期开始从事新闻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今年,他以九旬高龄完成了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浙西八年抗战纪实》。张抗抗为此提笔作序,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
九旬老人的夙愿
还在我小时候,父亲就时常说起抗战时期,他在浙西《民族日报》工作,作为特派记者往来于游击区实地采访,认识的很多志士仁人的故事,有几位长辈常来我家,我也认识。
1996年我写长篇《赤彤丹朱》,其中取用了我父母在抗战时期亲历的一些素材。所以,父亲从2014年开始写作《浙西八年抗战纪实》,我是很支持的,也很钦佩他的精神毅力。
时逢抗战胜利70周年,我的体会越发深切:每个人的记忆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记住那些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微小贡献的每一个普通人,就是对人类的正义事业最好的纪念。
天目山的云雾、杭嘉湖的硝烟与血腥,是我父亲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作为浙西抗战的亲历者,20世纪40年代,他曾在《民族日报》上连载了《水乡吟》、《海北敌后来去》等长篇通讯。
上世纪90年代,父母离休以后,我曾陪同他们重访西天目。2010年,父亲以88岁高龄编选出版了他与我母亲几十年的作品合集《文学之梦与人生笔记》之后,书写编著一部天目山抗战史,就成为父亲晚年最后一件未了的夙愿。
今年9月,浙江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父亲的3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浙西八年抗战纪实》,该书记述了1937年~1945年间,浙江天目山南北及杭嘉湖地区抗日斗争的真实状况,为东南前哨的抗日战争史填补了一大空白,也是目前已经出版的历史读物中,唯一一部记录了东南抗日前哨国共两党从合作到斗争的珍贵文献。
一位九旬老人心心念念想写的东西,一定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了。
一位九旬老人要完成自己的心愿,需要付出比常人艰难数倍的努力。
父亲常年腰椎疼痛无法直坐,他只能把稿子铺在一块小木板上,木板置于膝盖,抵靠在沙发上写作。一日里断断续续写下几百字,一字一字每日不息,写满了一摞摞厚厚的稿纸。他在年轻时就注重笔记和史料搜集。如今,岁月清除了浮面的表象,从记忆深处凸显出珍藏的往事。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20世纪上半叶那种复杂对峙、进退反复的时代背景,已是知之甚少或漠不关心。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对于抗战历史的了解,大多来自于“文革”前的教科书及小说、电影作品。有关抗战,我们曾被灌输了太多的宏大叙事和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观,对战争真相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战争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在摧毁性的炮火与屠杀面前,卑微渺小的生命,可因贪生而成为汉奸,也可因奋起抵抗而流血牺牲。重要的并不是记忆或遗忘,而是什么样的记忆和遗忘。历史记录的真相被屏蔽,残缺或是曲解,比记忆的丧失更为可怕。
天目山因东、西峰顶各有一池清泓,宛若双眸仰望苍穹,故而得名。有时觉得,天目亦如父亲年轻时那双黑亮的眼睛,穿透大半个世纪的历史烽烟迷雾,在晚年依然闪烁着清澈的光泽。
父亲的抗战记忆
在父亲的回忆中,1937年抗战初期淞沪大血战80天后,日寇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等地登陆。国军向天目山地区移动。但由长兴窜犯泗安、广德的日军一个旅团,竟尾随向天目山追击。告岭为天目山一部分山峰的名称,顶界线称为羊角岭。告岭南面下坡途中有百丈坑、一线天等险峻地段。如果告岭、羊角岭天险不守,日军即可越过天目山,直下于潜、分水、桐庐,浙赣线将可能沦于敌手。告岭之得失,对整个战局的影响重大。国军当机立断回头强烈反击,迫使日军反追为退,受阻于天目山屏障。天目山在抗日烽烟与战火中震荡。
1943年10月,日军以一个联队加山地装备特种部队,对天目山地区发起进攻,满以为天目山唾手可得,结果又一次被国军击败溃逃。1944年秋,日军为防止美军在浙江、福建方向登陆,确保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带“安全”,先后占领温州、福州等要地,控制了浙闽两省沿海地区,国民党军纷纷西撤。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东南沿海抗日斗争,准备实行战略反攻的指示,新四军粟裕司令员率第一师渡江,在浙江长兴建立苏浙军区,确定了向天目山敌后进军的部署。而国民党顽固派连续调集重兵企图聚歼,新四军部队被迫进行了三次反顽战役,巩固并扩大了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根据国共重庆谈判的“双十”协定,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地奉命北撤。巍巍天目山,在战火硝烟中又一次成为历史风云的见证。
新四军北撤后的“留守处”,受到国民党的残酷反扑和镇压,国共全面内战的前景令人触目惊心。但是,一场向光明、向自由、向胜利,为不同的政治理念而进行的斗争,继续着……这是父亲历经了大半个世纪浓缩、沉淀的特殊历史记忆。
抗战时期的杭嘉湖游击区,地方势力割据、土匪地痞各霸一方,曾是一个鱼龙混杂的混沌世界。《浙西八年抗战纪实》以民间抗日爱国志士为主线,写出了不同阶层的人物在救亡的时代背景下,勇于献身不惜牺牲的精神气象。中共浙西地下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全面展开活动,这是贯穿全书的副线。特别是省、县“政工队”实行统一战线政策,发动群众、聚拢各方力量参加抗日斗争,创下了克敌制胜的种种奇迹。书中细致描述了一批进步青年,在腥风血雨中,从浑噩到清醒,追求真理历练成长的心路历程。还用相当篇幅记述了国民党正规军在天目山第一次、第二次保卫战中立下的赫赫功勋。
今日天目山,已是著名的风景胜地,当年被日军飞机炸毁的禅源寺早已修缮一新。然而,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烙刻着日本侵略者当年犯下的滔天罪行。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让我们记住日军侵华时期,中国民众生命财产蒙受的巨大牺牲、记住丰饶的杭嘉湖地区的人民曾经遭受的痛苦与摧残、并永远记住所有那些为抗击侵略者而英勇献身的人们。
《浙西八年抗战纪实》有其独特的史料文献价值,我们不再需要重复同一种模式的记忆,而应当开掘更多个人化的历史记忆。
相关新闻

黄晓薇:营造欢乐祥和平安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黄晓薇以视频方式出席香港妇女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

全国妇联为外国驻华女外交官和港澳台妇女举办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专题宣介会 黄晓薇作宣讲

沈跃跃出席“保障儿童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利”国际论坛并发言

黄晓薇: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