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陪伴,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张姿 王晓艳 苏容 吕铁力
要闻 2012-05-09 13:26:00

开一个私家厨房,黄榛创造了和女儿共度的幸福时光

又是考核,又是加班,我们有多久没好好陪伴孩子了呢?

看到新闻上的留守儿童,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家中就有一个隐性留守儿童。

我们尽可能不让孩子缺钙,但有没有关注孩子是否缺爱?

今天,我们可否从学会陪伴孩子开始,做一个更有爱的母亲。

 

这样的爱,不是泛泛的无私奉献,也不意味着傻傻牺牲,

只是,一个母亲至少比一台Ipad更适合陪伴孩子。

这样的陪伴,不在乎朝朝暮暮,而在于用心没有。

这样的用心,未必是花大价钱去上各种高端亲子班,

而是,还给孩子一个3D版以上的母亲。

 

因为,高质量的陪伴,不只是孩子成长最需要的阳光,

也让母亲的内心充满阳光。

 

母亲节特别策划

榜样妈妈

让厨房和女儿一起成长

口述/黄 榛  采访/本刊记者  张 姿

看着女儿和食客们的孩子玩得尽兴,是黄榛最快乐的事

在澳洲留学多年,拿下环保专业硕士的同时,也逼得做了一手好菜(没法子,在外面吃太贵)。2005年回国以后就一直盘算着把这一身好手艺拿来报效祖国,要不搁着怪可惜了,加上天性好客,喜欢请人吃饭然后逼着人家说好吃,这种近乎偏执的激情也比较适合开饭馆。于是就在北京找了一处老四合院装修一番,开了一家胡同私家厨房,因为是成都人,所以菜品是西南特色口味与国外时尚元素的创意结合。

2009年12月,女儿小木出生了,看到她的第一眼我并不像大多数母亲那样立刻爱的要死,相反得了一个多月的产后抑郁症。后来是在当时所住的澳洲的社区帮助下,跟几个新手妈妈一起接受培训,并参加活动,通过交流,养成了独立带孩子的一套好习惯,也获得了更自由开放的育儿观念。心里开始淡定了。几个月后,再回到北京店里,我决定就让女儿在这家厨房长大,我可以试着一边经营餐馆一边照顾女儿。

也因为小木在店里的日常生活,我的私家厨房逐渐转变为家庭友好型餐厅,吸引了很多客人:一切卫生标准、食品安全标准都以女儿为标准(女儿没有一份单独的餐具,店里的每套餐具她都能用),一份丰富的儿童食谱(客人妈妈们不必像在别处只能给孩子点鸡蛋羹);小孩用的安全座椅、各种玩具、睡觉环境等等一应俱全;有的小孩看到竹筐里有玉米,就砸玉米,我们的服务员也会理解这是孩子在认识世界、探索生活。只要在确保小朋友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决不会以可能损坏东西或把哪里弄脏为理由制止他。

客人们可以分享小木的所有好处,小木也在此过程中结识了各种性格的玩伴。每当看到她在院子里主动跟客人的小孩搭讪,下一秒钟就跟人家跑来跑去亲热起来,我都觉得格外幸运,也真心为她那热情奔放落落大方的样子高兴。

在家中,我只能算半职太太,普通家务和遛狗的活儿交给保姆阿姨。我则心甘情愿地做一切与女儿有关的琐碎家务,亲自准备早餐,放洗澡水等等。说起来,我是从小被保姆阿姨带大的,一直惧怕自己威严不可侵犯的妈妈,所以,我希望能通过所有亲力亲为的细节给女儿带来充分的安全感。我也相信,有些事情,一定只有妈妈才能做到,女儿有在妈妈怀里随便撒娇的权利。

每天早上,我从郊区小汤山的家中出发,先带着女儿到在家附近租的那片菜地采摘有机蔬菜,再开车把这刚采下来的新鲜食材、粘着太阳味的女儿和狗狗一起带到后海边的厨房。在店里的厨房,我不用洗菜切菜,但会亲自给女儿做菜,小木也会偶尔给我搭把手,晚上再带着女儿和狗狗一起回家。老公和小木玩的时候,也有他们的交流方式,那是父亲的角色,跟母亲的亲昵也不相同。

到了周末,我经常组织有同样兴趣的食客家庭一起参加亲子活动:有蛋糕烘焙,早春采摘,喂鸡骑马,野外露营等等各种主题。虽然要比经营餐厅更费心思,但我由衷地沉醉在这种欢乐的气氛里。

因此,我们的每一天都是Family Day(家庭日),我常想到我的归宿就是现在这样:布衣草帽,黝黑脸庞,在田间伺花弄苗,而孩子们承欢膝下,狗狗侧卧地上,鸡鸣鸭叫好不热闹。我用女儿的眼睛看世界,而女儿因我的陪伴更自由。

甚至,我从来没有盼望过孩子长慢一点,而是有些迫不及待地渴望能和她一起体验那生命在体内成长的喜悦,期望和她分享长大以后自由带给她的力量。特别是看到她黑发飘飘,然后开始爱了,空气中充满化学物质的酸楚和感动。

现在,我的私家厨房是送给女儿的最好礼物——一个现实世界,一个生动空间,女儿在这里获得丰富多彩的童年,而我的事业因此枝繁叶茂,甚至,我本人的性格也从急躁焦虑中变得松弛包容,有时在餐厅里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与老公开的环保公司发生业务往来。

想来厨房、女儿和我是彼此陪伴,共同成长。我既不希望以牺牲事业的方式为女儿做些什么,也不想女儿因为我而变成“笼中鸟”。而是,在妈妈的开放式陪伴下,她独立到能够“飞得出去”,又因为眷恋妈妈的亲密式的陪伴,而随时“飞得回来”。■

醒悟妈妈

陪伴,让母子关系变得更好

文/王 宁

儿子6岁时,突然说起晚上独自在家睡觉的情景。他说自己经常在半夜惊醒,听见客厅家具突然发出“啪”地一声响,以为是有小偷潜入;窗帘被风吹动,怀疑有怪兽矗立窗前,他紧紧用被子蒙着头,不敢呼吸不敢动……一番话听得我心酸不已。

我是单身母亲,我的工作需要全天值班,虽然不累但是要倒班坐班。父母家离得远帮不上忙,以我的财力请保姆也不现实,能做的只有尽量减少让孩子独自面对黑暗的机会。上夜班我尽量偷偷把他带到单位,晚上就睡在值班室两条长凳拼成的简易“小床”上。

儿子的童年几乎在单位的小院度过。听到门口有人进来,他会自觉地迅速藏到门后一声不响直到人离开,由此也成功躲过多次领导的查岗。我们在院子里堆过雪人,种过太阳花,共同经历了半夜发现歹人潜入院子行窃的恐惧和冬夜停电后互相推让热水袋的温馨。在漫长枯燥的大把时间里,我和他一起依靠拼音读完了《西游记》、《长袜子皮皮》等大部头,留下了厚厚三大本由儿子口述我来记录的成长日记。

那时倍感煎熬的日子,现在想起竟是最难忘的宝贵时光。

儿子上初中后,我被借调到公司机关从事文员工作。坐在温暖的办公室里敲敲键盘,就能得到更多肯定和尊重,特别是终于不用上夜班了,我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机会,尽可能投入最大精力。有时回家晚了,会看到儿子趴在门口的楼梯上写作业,冻得手脸通红,因为忘记带家门钥匙。我一边怪他不长记性,一边懊恼自己该早点下班。

在机关工作近两年,我穿衣打扮精致了,说话文雅得体了,整个人都自信了许多,所以当有同事向我透露“最近要分科室增加岗位,领导准备把你留下”,我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早已喜不自禁。

就在这节骨眼,发生了几件小事。儿子周末的作业写得又快又好,可没想到面对我挑出让他重做的一道数学题,咬着笔帽半天做不出来——原来他平时的数学作业全部是在我下班前用电脑做的;有一次单位晚上聚餐,吃完饭又要去KTV,我怎好在领导兴趣盎然时请假?中间儿子打来电话说要上网,我告诉他密码后又叮嘱他9点半之前必须下线,他满口答应。到点后,他主动让我在手机里听了电脑关机的音乐。夜里零点,我轻轻地打开门,映入眼帘的是他在电脑游戏里激战正酣的场景……和儿子“斗智斗勇”过程中我败多胜少,几近崩溃。

老师告诉我,面对诱惑,青春期的孩子自控能力尚缺,必须有家长陪伴引导。我也很想多关注他一些,但分身乏术,尤其是在他每学期终考的7月和12月,正值单位筹备党代会和职代会,也是科室一年中最忙的时候。科室领导劝我“坚持一下,开完会就好了”,老师频发短信“您的孩子最近作业很不认真,请抽时间来校面谈”……

那阵子我经常在心里掂量,孩子和工作哪个更重要?当内心终于将虚荣的浮云赶走后,我终于决定放弃机关,返回基层。

现在办公地点就在我家楼下,他一放学,会先背着大书包来找我,咕咚咕咚喝上一大杯温开水,然后趴在我办公桌上写作业。我则继续忙工作,然后两人一块回家……

突然发现,“诡计多端”的儿子重新可爱起来。他会在我规定的时间关掉电脑,因为希望赢得第二天的上网时间;作业也认真起来,因为现在的我有足够的时间去学校与老师“面谈”;闲暇,我会从网上搜些经典电影和适合他的热门电子书,和他一起观看、交流,帮他找一些学校辩论赛上需要的资料,也逐渐改变了他一直把电脑当游戏机的坏习惯。

工作上的压力小了,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起来,我们经常周末骑车出游,睡前一起烫脚,说说笑笑其乐融融,从前三天两头大动干戈的日子就此结束。

陪伴着他,与他一起感受成长的喜悦、痛苦,面对他越来越强的独立性,我也在一点点放手,即使心里有多么不舍和失落,我仍明白一个道理:在他需要的时候陪伴,不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放手吗?■

 

懊悔妈妈

失去的,再也回不来了

口述/欣谊  执笔/亚玉

说来挺遗憾,1994年生完儿子后,我就把他扔给公婆带,一头扎进朋友度假村的建设中。

其实那时我工作很不错,在机关坐班旱涝保收。可同事中有不少人都辞职经商去了,有的还跑到香港挣港币,很快就买了汽车,让我艳羡不已。考虑到丈夫和公婆也都在机关,一家人想发财致富绝没可能,于是我自愿做家的顶梁柱,勇敢地“下海”了。

度假村在城东郊,婆家在西郊,我和朋友白天黑夜地忙,经常两三个月才回家一次。家人常打电话跟我说孩子的事,“该上幼儿园了”“又生病了”,想听听我的意见。可我分身乏术,心想反正有保姆帮老人带孩子,大事可以找我丈夫,问题不大。

由于全情投入事业,我很快赚到第一桶金,在市中心买了房子,出入有车。孩子在老人那儿长得也挺健康,我很欣慰。

那些年,我常听周围的妈妈抱怨带孩子如何累,睡眠太少,家务活太多,孩子生病半夜跑急诊好吓人……她们个个面容憔悴,都羡慕我:“看你多轻松啊,没受累孩子就长大了,钱也赚了,两不误。”我心里美滋滋的,庆幸当初的选择很正确。

但万没想到,后来问题来了!

由于钱越赚越多,我不用再辛苦打拼,生活变得很有规律,便想把上初中的儿子接来城里住。可他竟然不愿意,说“你做的菜没奶奶香”。另外奶奶从不逼他学习,爷爷还常陪他下围棋,彼此无话不谈,他在那儿过得舒适自在,而跟我们却无话可说,相处拘谨。

其实我早察觉到母子关系不够亲密,但以前太忙,没在乎,后来意识到了,又不知所措。可丈夫劝我:“不过来就不过来吧,跟老人就个伴也好,咱还省心了呢。”所以孩子上初中仍跟着老人过,我就管给钱,给的很多,觉得钱也是母爱的一部分,他能感受到我的心意。

可自打他上高中后,情况不妙了,青春期叛逆在他身上大爆发,他变得贪玩又厌学,每天一放学就跟同学逛街吃喝玩乐,要么在家玩网游,早把学习忘到爪哇国去了。加上老人太娇惯他,让他无法无天,结果成绩飞速下降,考大学变得很渺茫。

我急得火烧火燎,不得不每天往婆家跑,跟他谈学习和未来。

但让我气恼的是,他根本不跟我交流,看我的眼神跟看陌生人似的。我想我做生意什么刁钻之人没见过啊,还斗不过你?于是强硬地把他的手机没收了,电脑打包封箱。他跟我拼命争夺,较量中,我随手杵了他几下,没想到他竟将我推搡倒地,还振振有词:“你算老几,要你管!”他把我的包丢出门外,让我立刻离开奶奶家,别再烦他……

我本是乐观之人,但因为儿子,曾坐家里嚎啕大哭三天,心里极度委屈和无助,万念俱灰。孩子对我的漠视让我痛苦万分,我更害怕高考失利会带给他负面影响,让他从此脱离社会主流轨道,开始混日子,那样就毁了全家人的希望。

好在他并没我想象的那么差,还算有灵气,最后拼了俩月,考上个三本,让全家人舒了口气。

上大学后,也许是老师同学对他的影响,他变得有点懂事了,回家对我们彬彬有礼,让我很是惊喜。但客气的背后,我能察觉到他跟我们一如既往地有距离,周末只愿回奶奶家,很少回自己家。像英语考四级、大三以后的考研计划,他也只跟老人说,偶尔跟他爸念叨一下,但从不跟我交流。甚至寒假在奶奶家高烧39摄氏度也不告诉我们,当然也没拖累老人,自己跑去医院打点滴,父母在他心里跟没有一样。

我内心的失落感铺天盖地,渐渐变得神经质又脆弱,此后像单相思一样追逐他,一听奶奶说“你儿子回来了”,我就着急忙慌地开车去看他。但他对我爱搭不理。我很后悔当年下海,真的得不偿失。

那天,有个朋友跟我说:“我带孩子带伤了,将来我闺女生孩子,我才不带呢,让她请保姆。”而我正相反,真希望儿子快点结婚生子,那样我就能通过帮他带孩子亲近他了。我要把后半生全部的时间、精力和爱,都献给他的孩子,以弥补我多年来对他的母爱亏欠,最大限度地挽救母子感情。■

名人论谈

陪伴不在时间,而在质量

文/尹建莉

尹建莉:作家,教育专家,超级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我觉得忙的妈妈和闲的妈妈教育方式没什么两样,正如种二分地和二十亩地,道理是一样的,自己辛苦点就行了。我自己一直就是工作很忙,直到孩子上大学,工作才清闲下来。

陪伴不在时间,而在质量。孩子并不需要太多地打扰,适当关心即可。就算你真的全职在家,也不要把所有时间精力扑在孩子身上,那样反而会让孩子不能有自己成长的空间,但一定要坚持自己带,不要放回老家给老人带,要天天和孩子见面。

现在很多假概念把人们忽悠得晕头转向,那种宣传上班妈妈如何带孩子或全职妈妈如何带孩子的产品都是在卖假概念。如果按他们这样的逻辑推论,可产生无穷多的说法,如既上班又不太忙的妈妈如何带孩子,城市的妈妈如何带孩子,农村的妈妈如何带孩子,当医生的妈妈如何带孩子,当律师的妈妈如何带……事实是,最美的教育是最简单的教育,大道理至简,古今中外好的教育原理都是完全一样的。

哪怕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和孩子相处,或者几分钟,它都是有意义的。只要父子间常听到对方的声音,母子间常闻到彼此的气味,家中就会形成甜蜜的气场,这种气场包围着孩子,让他内心安全而滋润。父母和孩子每天一小时的相处,胜过爷爷奶奶或保姆一天的相处。时间是最有弹性的东西,挤一挤就出来了。可加可不加的班,不加;新上映的大片,不看;朋友邀约吃饭,尽量少去;屋子很乱,让它乱去吧;睡眠不足,真的很累,累就累点吧,反正年轻,而且你现在不累,等他出现问题时你会更累的。

编辑荐书

 《大忙人这样陪孩子,半小时胜过一整天》

文/王晓艳

外国人写书真是有趣,《大忙人这样陪孩子,半小时胜过一整天》这样的一个书名,就像是别针换别墅一样充满了诱惑,让我们这些时间被切割成四分五裂的忙妈们想马上得到秘诀:半小时的陪伴怎么就能胜过一整天?

这本书的主要作者雷·伯克博士创办了一个关注“问题孩子”的非营利组织,这些孩子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缺乏社会、家庭的足够关爱引发的。雷·伯克博士自己同时是五个孩子的父亲。五个孩子啊!如果不想出点妙招儿,即便是全职的爸爸妈妈也无法应付,这本书也算是他实践出真知的作品吧。

对于很多妈妈来说,不能当全职妈妈这件事无论如何还是耿耿于怀的,总觉得对孩子有愧疚,对自己是遗憾,因此小心翼翼,生怕因为自己的忙碌而给孩子留下成长中的“后遗症”。而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出路,让我们不必纠结于自己时间分配上的不及,因为雷·伯克博士的观点是增加陪伴的深度和广度,是可以弥补长度的缺憾的。

这个观点本身就已经能抚平很多“忙妈妈”的焦虑,在这样一个方向下谈具体的方法,就变得轻松了。比如书中给出建议“每次只讲一件事,千万别跟孩子的气话较真。”我们中医的理论是说话耗元气,一个妈妈喋喋不休的唠叨其实也是一种体力劳动。你应该有体会,在你就孩子的一个问题不停叨叨他的时候,你会头晕脑涨站不稳,通常我们以为这是被孩子气的,其实这可能是因为说了太多的话导致气血不足。而且对于孩子来说,可能连一句都没听。所以,每次讲一件事,挑最要紧的讲。而孩子在辩解过程中难免说一些气话,你不能跟着他的情绪走了,一定要始终围绕主题进行教育,别把他短短人生中所有的“劣性”全部盘点一遍,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让孩子忽略了他最主要的问题。

我们读这本书,可以直接拿一些方法来用,但更多的还需要自己总结,但我们至少知道,大忙人是这么陪孩子的,半小时可以PK一整天,不一定非得把整个身心耗在孩子身上才是尽职的父母。

 

作家分享

陪伴就是看她吐出一朵朵小白云

文/叶倾城

陪着孩子一起感受这新奇的世界

呵手成冰的季节,我还每天带女儿小年去上围棋课。我笨,一直没学会开车,去程回程都要在公车上挤45分钟。对我来说,不必风和日丽,不堵车就是良辰吉日。寒风从车厢看不到的缝隙钻进来,我抱着小年坐我腿上,双双为彼此取暖。    

小年突然问我:“妈妈,我每次咳嗽的时候,都有一个气味出来,”她伸出小手比划着,“像小蛇一样,左边跑跑,右边跑跑。是什么呀?”    

气味?我大吃一惊,各种不祥的念头纷至沓来:“是什么味道的气味呢?”    

估计她没听懂我,就像我没听懂她,小年看了看我,答:“原味。”——她从杏仁糖、薯片、海苔的包装袋上理解了这个词。    

我凑近闻闻她,确实是“原味”,没上火,没有一些成年人口腔或者胃的异味,她只散发着,小女孩软软的甜香。    

估计问不出什么,只能郁郁放弃。回家上网一查,都是“酒味”“臭味”才提示疾病的存在。焦虑症母亲如我,使劲在电脑前面扭扭手,不了了之。    

冬日也有晴空,另一个我接她下课的路上,空气凛冽,更有一种不染尘的洁净感。她抬头看到一朵朵胖胖的云彩,对我说:“我好想吃一口白云哦。”    

我失笑,这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口唇期还就是天性的好奇与馋,我庄重地点头:“嗯,你长大了可以试试。”   

“白云是什么味道?”   

“可能没什么味道吧?”没有百度在手边,我调用我模糊的常识,“地上的水,蒸发了,变成水蒸气,上天之后遇到冷空气又变成水。一大堆水分子聚在一起,就是云了。云的味道就是水的味道。”    

我从不对孩子说“云是蓝衣仙女的家”之类缥缈的幻想,那些留给童话或绘本故事吧。我始终是拜科学教传人,愿意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她,只是尽量说得浅显一些。    

她静静听,仿佛听懂了,口鼻处呵出白雾,她指白雾给我看:“妈妈,你看到了吗?那个气味又出来了。”    

我恍然大悟:“年年,你说的气味就是指这个白气是吧?”    

她“嗯”,点头。原来如此,她弄混了“气味”与“气体”。    

放松下来的我,无比惊喜:“这个,就是云彩呀。你呼出来的气里面有水蒸气,现在周围不是很冷吗?所以它就凝结成水了,变成你嘴边的云彩了。你赶紧尝尝吧。”    

她抿了几下嘴,试了试云朵的味道,向我认真点点头:“嗯,云朵就是原味的。”    

我对小年常存歉意:在寒假里,我们还给她安排了课目。她每天套上一层层厚袄子,全副武装地戴着小耳套小手套,黑雪地靴太大了,累得她总摔跤。有时候刮风,我解下自己的围巾包紧她;下雨的话,她自己打一把有两个小耳朵的狗狗伞。其他的小朋友是在家里放喜羊羊吧?但她,不是在上学路上,就是在教室里。    

但是,这一刻,她在寒净的户外,周围是一个呵气如云的季节。我小小的女儿,是童话里的小仙女,每一次张嘴,吐出的要么是云朵,要么是聪慧的隽语。而她因此,懂得了云朵的味道。    

她也许很快就忘掉关于水蒸气的一切,直到科学课上重新学到。我只希望,她永远记得,冬天可以这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