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离不弃的陪伴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白俊霞 闫实 陈晨 郭一卓
婚姻与家庭 2014-05-12 15:18:00

张朝霞,河南洛阳人,教先天耳聋女儿说话的慈母

1993年秋天,我的女儿格格出生了,看着她可爱的脸蛋,我尝到初为人母的喜悦。所有的喜悦和期盼在格格3岁那年发生了大逆转。那一年,格格进入洛阳白马幼儿园。刚刚入园一周,老师就发现她与别的孩子不太一样,说话含混不清,听力似乎也有问题。在老师的提醒下,我们带着格格去医院筛查,结果让全家人震惊:格格患有先天性重度神经性耳聋。

这样的结果让我难以接受,我大喊大叫,感觉整个天空都塌了……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走出了伤痛,意识到培养女儿是我的责任。痛定思痛后,我有了强烈的愿望:要让女儿学会说话,让她过正常人的生活,让她考上大学。

我咨询了洛阳市残联专业人员和一些老师的意见,决定送女儿进普通的公立小学读书。当时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但我的想法是,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一定要让女儿回归正常的社会群体。我不但给格格报了舞蹈班,让她学习跳舞,还要求她每天必须佩戴助听器,当时格格年纪小,不理解我的苦衷。她经常因为戴上助听器难看、同学会笑话等理由而拒绝。我开导她说,有的同学眼睛不好要戴眼镜,你的听力不好就要戴助听器,这没什么好笑话的。渐渐地,女儿接受了这种说法,不再因为佩戴助听器感到难堪。

戴上助听器后,格格听到了周围的声音,但还有部分声音是她无法听到的,例如j、q、x、zhi、chi、shi等,因为听不到,格格无法模仿,结果说话仍然含混不清。这时,我便一个字一个字地矫正她的发音,我还制作了一个口腔发音示意图,总结了一套特殊的发音方法。

每天,我都会抽出固定的时间陪格格练习发音。格格看着口腔发音示意图,摸着我的喉咙,根据口型和声带振动的不同,慢慢地学习。从字词到句子,从听说到读写,她克服了学习语言的一道道难关,我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喜悦。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苦累的训练,培养了格格执着的精神和坚毅的个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她不但成绩优秀,还获得了很多荣誉。

2008年,格格曾被破格录取,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表演大型手语舞蹈《星星你好》,当时她还不满15岁。从北京回来后,格格又参加河南省残疾人文艺调演,获一等奖;参加全国文艺调演,由她领舞的舞蹈《大河情怀》获大赛金奖。2012年9月,我成为全国“当代十大孟母”的候选人,来北京参加颁奖典礼,很多人说我很伟大。但在我看来,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为女儿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去年,格格报名参加了《超级演说家》节目。导师李咏用了一句话来形容她:“万物皆有缝隙,你就是那缝隙中洒下的一缕阳光。”看着女儿在舞台上的优秀表现,我感到很骄傲。从初赛到复赛再到决赛,我一直陪伴在她的身边。一位母亲看到格格的演讲后,给我发短信:“我的孩子也是一名听障儿童,看到你女儿成长得如此优秀,我又有信心了。”

我知道有些母亲和我有一样的经历,她们因为孩子听障而感到迷茫,我想以自己的故事鼓励这些母亲:只要我们努力,母爱可以创造奇迹。1994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家庭年,

 

不离不弃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