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二孩 先调心态
编者按:单独二胎的政策今年相继在各地出台,两个孩子的家庭将会慢慢增多。作为父母的“独一代”,自己成长中没有与手足相处的经验,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让他们身边也鲜少养育多孩家庭的范本,再看到社会上发生的极端事件:七月,东莞一名14岁的女生因为记恨父母的偏心,将9岁的妹妹杀死在家中。八月,陕西一名14岁男孩杀死了一岁半的妹妹……让原本顺其自然生老二的心起了波澜。
想要第二个孩子,但又对将要面对的双孩生活不无担心。看看这几个双孩家庭分享的家庭故事,从他们的经验、教训、感悟中,或许可以心中有数地迎接幸福。
别把第二个孩子当教具
文/崔妍
回想当年做出要第二个孩子的决定,实在是“动机不纯”,不为别的,只为分散爷爷奶奶对孙女的关注。
女儿的出生,让公婆欣喜若狂。女儿七岁前,我和老公一直两地分居,公婆自然承担起带孩子的重任。他们对女儿极度地关注和喜爱,让女儿在无原则的溺爱中成长。女儿的脾气越来越大,动辄就是爷爷奶奶给认错才罢休。
作为一位职场妈妈,我需要老人辅助照看女儿,跟老人苦口婆心宣扬各种育儿理论,阻止他们的溺爱,均不奏效。眼看就剩下以婆媳关系的崩溃来挽救女儿的教育了,于是我脑洞大开地想到再生个孩子,分散老人的注意力,给女儿赢来适度自由的成长空间。
我成长的过程中,同学和亲戚家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了,日常的交流话题自然极少涉及到家有两个孩子的相处问题。儿子出生前,我想不到两个孩子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甚至都没有考虑过如果二胎是个儿子,年迈的公婆会不会重男轻女,对女儿会有什么影响。
家里多了儿子后,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状况出现。前一分钟,女儿还乐颠颠地给弟弟换尿布,一听到奶奶对弟弟的赞赏,就马上不高兴地撅起了小嘴。相比女儿小时候的举家关注,对儿子的关爱我是很谨小慎微的。我会格外注意,不在女儿面前单独夸奖儿子,可有时看到蹒跚学步的儿子实在憨态可掬,会不由自主地放声大笑,常常会换来女儿一句“有什么好笑的!”每每发生这种状况,我就自责起来,觉得是自己的疏忽让女儿感到失落。
女儿高兴时,一会儿是弟弟的小老师,一会儿是弟弟的主人,让弟弟扮演小狗。不高兴时,弟弟说句话甚至跟在姐姐身后都会招来训斥:“为什么总学我?别总跟着我!”弟弟惧怕姐姐,可又不甘心处处被姐姐管束,就学会了智斗,常常趁姐姐不在家,偷偷玩姐姐平时不让动的玩具,会把自己的玩具藏在姐姐发现不了的角落。
两个人好的时候呢,是又搂又抱,什么都能分享,但也常常因为姐姐不肯带着他玩,弟弟气不过而哭着把自己关在屋里。于是,想分散对女儿过分关注的初衷,变成了必须时时处处平衡两个孩子关系的小心翼翼。我困惑过,也无助过,但每次看到俩孩子有说有笑地玩耍时,又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没错,或许吵闹和欢笑都是孩子成长中的必要元素。现在,女儿常常得到的表扬是会照顾其他小朋友,懂得分享,是个特别受欢迎的人。这一点,或许实现了我当年生二胎的初衷。
而儿子就成了我实现这个愿望的一个附加产品,我有时会觉得是不是对他不公平呢?老二出生后,我们遭遇的种种教子问题,也许正因当初“动机不纯”,没有做好足够准备。所以,我常劝身边“蠢蠢欲动”要老二的朋友,一定要想清楚你为什么要,你要怎么教养两个孩子,那样,你收获的一定比我更多,做得会比我更好。
美好愿望 无须纠结
文/王谙
在我和卢布(Rob)决定要第二个孩子的时候,一场女人应该就业还是回家的大讨论席卷西欧。在我们居住的荷兰,政府苦口婆心提醒人们注意劳动力短缺,并提高了对二胎入托的补助,鼓励职业女性生孩子。
在我们的荷兰朋友中,大部分家庭都计划要两个孩子。但受过大学教育的女人,二胎生育年龄一般都延迟到了35岁左右。原因很简单:到这个年龄,你有了房子,车子,和一份熟练到将近厌倦的固定工作。你才能基本上攒够抚养两个孩子需要的钱。
生第二个孩子,对我和卢布是很大的挑战。他有自己的设计事务所,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而我,是在国内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职业女性,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被训练成标准“女汉子”,典型工作狂。指望老人帮你带?很少有人敢做这样的美梦。老人年高体力减退不说,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我公公婆婆都有自己的日程表,上面密密麻麻:合唱团、散步、约会、去医院……我们想去喝茶,都得提前一两周约好。
我们另一个更大的担心是儿子可能的反应。如果再来一个小孩儿,分掉他得到的爱和关注,他会受得了吗?
我计划怀孕的时候,儿子谙生一岁多了。小家伙已经学会表达嫉妒。他和爸爸也算亲密,但如果看见爸爸下班回家,他就紧紧抱住妈妈的脖子,扳着妈妈的脸,不想让爸爸吻妈妈。晚上他睡在自己的房间,早上醒来,他会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蹭床”。他已经学会躺在爸爸妈妈中间,把爸爸妈妈隔开,然后使劲向外推爸爸。
为了让他有思想准备,我经常带他到图书馆,一起看绘本。我会读一些书给他:小熊有了小弟弟,小鳄鱼有了小妹妹,小狗家里的宝宝派对……谙生不喜欢这些书, 对绘本中渲染的“哥哥妹妹还家去, 从此我们不孤单”的情境丝毫不为所动。
我还买了一大本彩色书, 名为《生命的奇迹》。我们一起翻这些大照片时,我对他说:你知道吗,妈妈的肚子里,将要上演一场魔术。从前,你是那个无所不能的魔术师。以后,你会有一个“接班人” ,就是那个要喊你“哥哥”的小孩。“让我走开!”他大叫,“太烦了!”
两三个月后,我怀上了女儿谙艺。原本心里的忐忑像暮云一样散去,我们快乐地接受了她,感谢上帝给我们又一份美好的馈赠。
我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谙生也渐渐感觉到这种魔术。他会过来,闻一闻,听一听。有时,他还会轻轻抚摸,和这个小孩说几句话。我们一起看《生命的奇迹》时,他会说:妈妈,看,演到这儿了,宝宝捂着脸,要长鼻子啦。
当爸爸教他如何帮未来的妹妹喂奶时,他学得特别认真。爸爸没有敷衍他,而是认真教他如何把牛奶滴在手腕上,试一试温度是否合适;如何拿好瓶子,让妹妹不被噎住,又能喝饱。
我们一起到商店,给妹妹挑选礼物。妹妹得到一件,他也可以为自己挑一件。他越来越适应这个念头:自己要做哥哥了。我们还买了一些秘密的小礼物给他。如果妹妹在宝宝派对上收到的礼物太多,而客人们正好忘记了他,这些秘密礼物就可以派上用场。
孩子出生的那天,我对卢布说:选择生不生二胎,在我们这个介于而立与不惑的年龄,其实没有什么难。他带着一脸感激,表示同意。平时做事,我们逐条列下赞同和反对的理由,可以用完一整本便条簿。而再要一个孩子,我们只需一个理由,那就是:实现一个四口之家的梦想。
平衡双孩关系,不要直觉要理智
艾小羊 情感专家,专栏作家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就是你生老二的时候有没有征求过老大的意见。说实话,没有。孩子的聪明往往超出成人想象,他们可以敏锐地从父母的眼神中看出担忧与不安,尽管他们并不明白意味着什么,却可以依靠直觉判断出这件事情于己不利,于是几乎所有孩子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不。
如果你们打定主意生二胎,孩子的反对并不会让你们改变;如果你们犹豫不决,孩子的反对就成了退缩的理由。随着岁月流逝,这个话题将演变为因为老大的自私,剥夺了父母拥有两个孩子的权利。无论哪一种情况,我都没看出这件事中存在有对孩子的尊重。
当我们来到世界,就要准备迎接自己的弟弟或者妹妹,就像春华秋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当老二落户母亲的子宫,母亲不妨将此事作为一个好消息报告给老大:一个小天使正在妈妈的肚子里成长,他(她)是为了陪伴我们,尤其陪伴你一起长大。怀孕期间,可以让孩子经常拥抱抚摸母亲日益壮大的肚皮,鼓励他与胎儿说话,将培养两个孩子感情的重任融入亲子活动。当老二出生时,老大就不会感到意外或者受到了伤害。
爱护幼小是人类本能,几乎每个父母都会对更小的孩子倾注更多的热情。然而,如果你不能够意识这样做对于大孩子的伤害,没有自信以理智的爱来处理与两个孩子的亲子关系,说明你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到可以生养二胎。
当老二在腹中孕育,如果你爱Ta,请将更多的爱奉献给老大。2014年8月,陕西西安一个14岁的孩子杀死了年仅一岁的妹妹。孩子永远是无辜的,他们的世界狭小到只有爸爸妈妈的爱,一旦失去这个小世界,天使就会变成恶魔,因为外面的世界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意义。
你还必须忘掉“大的应该让着小的”这个中国传统。当一个大苹果与一个小苹果在一起,大的应该给老大,小的应该给老二;当老二弄疼了老大,不要那么随意地说,他小,不懂事,而要立刻批评老二,你这样是不对的,然后抱起老大,呵护他、关心他,不要担心老二听不懂你的批评,因为你本就是说给老大听的。
当孩子得到了足够多的爱,有了足够多的安全感,他的内心才会变得强大,有能力去爱弱小的弟弟或者妹妹,动用自己的本能,照顾Ta,忍让Ta。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永远不要去比较你的孩子。即使老二在很多方面表现得比老大优秀,应该受到指责的也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因为你们当时过于年轻,缺乏经验与耐心,忙于工作疏于陪伴,所以造成了老大身上的缺憾。既然无法回头,更理智的做法是,看孩子们身上的优点,而不是比较他们的缺点,每个人都是优秀的,只是优秀的方式不同。
平衡两个孩子的关系,绝不是靠直觉而是要依赖理智。然而这种理智必定要被装扮成直觉的模样,自然而然,好像从没有被安排。让孩子们觉得母亲内心没有纠结与不安,像流过山间的小溪,恰到好处地滋润她所经过的每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