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欣欣:孝女孝媳孝满人间
郭欣欣
生于1983年,河南省孟州市西虢镇戍楼村人,现于孟州市隆丰皮草公司工作。个人被授予河南省十大孝老爱亲楷模、河南省第四届道德模范等,郭欣欣一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采访过很多80后女大学生,辞职回农村老家不是为创业便是当村官,选择奉献青春伺候病母和瘫痪奶奶的只有一个郭欣欣,但郭欣欣的孝不止于自家人,还感动了婆家人,更带动了十里八村的人……
一个决定是一生
“夏日,窗外的雨点无情地敲打着玻璃,阵阵寒意直入骨髓,就连开放的花蕾也变得悲悲凄凄,似乎也读懂了我的心思,和我一起心碎落泪。”
在80后郭欣欣的日记中,2006年的那个夏天令她不堪回首。从湖北中医学院护士专业毕业后,在与武汉人民医院签下入职合同的第三天,一个来自家乡的电话粉碎了她憧憬已久的“白衣天使”梦。
姑姑瞒着父亲郭社会偷偷告诉她,母亲上了手术台,生命垂危……原来,母亲汤春兰骑车去给在黄河滩干活的父亲送饭时,半路突发脑溢血,摔倒在地,从抢救室里出来后,她已经成了不会吃也不会动的植物人。
想到偏瘫多年的奶奶平时全靠母亲照顾,父亲承包了十几亩滩地每天没黑没白地劳作,弟弟又在外地读高中,郭欣欣知道母亲的倒下意味着什么。当天下午,她便购买了次日凌晨最早一班火车票,并向医院提交了辞呈。
护理部部长得知后十分惋惜,劝她说:“你还这么年轻,好不容易走出了农村,今天你回去后,可能以后想回来都回不来了。不然让家里试试找保姆吧。”
“工作丢了能再找,但我只有一个妈妈,亲人最需要我的时候,就是我最该陪在她身边的时候。再说,让别人照顾妈妈我也不放心啊。”于是,瘦弱的郭欣欣独自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回家乡去。
久病床前有孝女
仅仅时隔半年,再次看到父亲,郭欣欣感觉父亲好像忽然老了十岁。在医院走廊里,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父亲哭了。“记忆中,父亲一直是个硬汉,做生意时最多赔过六十多万,他也从没哭过。”现在父亲的眼泪,让她更不能离开这个家。
母亲出院后,医生告诉父女俩,她最多活不过半年。郭欣欣开始加倍地爱母亲。回到家里,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和奶奶,她把三张小床一字排开,母亲睡左边,奶奶睡右边,自己“睡”中间。“那时我几乎没有黑夜白昼的概念。”
每天伺候两个病人的三餐,清洗尿布,擦澡按摩,24小时里,郭欣欣很难睡一次安稳觉。植物人吃饭不知道张嘴,常常需要一手掰开她的嘴,一手喂饭,冬天冷的时候,一顿饭凉了又热,反反复复坚持喂完要花三四个小时。
由于母亲术后并发症导致癫痫,为了不让母亲咬烂舌头,她就把自己的手指塞到母亲嘴里,因此常常被咬得疼痛难忍,连枕头也被她掐出了无数个大窟窿。母亲大便干结,她就亲自用手指去抠。
而另一边,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等各种老年病的偏瘫奶奶,还会经常打她骂她。“她犯起病来谁都不认识,说我给她喂的是毒药,就赶我走。有一次她拿拐杖把我的手腕打骨折了,等我住完院回到家,她看到我手上打了石膏,又会问我,你怎么受伤了。邻居见了忍不住说,都是你自己打的她。奶奶听后就哭了……”郭欣欣也哭,但她从不怪奶奶,只怕奶奶会比自己更心痛。
只要人在家就在
有一天,在洛阳读高中的弟弟忽然回家了,一进门就告诉父亲,“我不想上大学了!”原来全家人一起瞒着弟弟,怕耽误他学习,但他很长时间没收到家信后便把电话打到了村里的小卖部。当他问起家里人怎么样时,村里人才说,你妈成植物人了,你姐也辞职了,怎么你都还不知道吗?
“我是男子汉,让我来照顾家吧,不能耽误姐姐的前程和归宿啊。” 一向沉默内向的弟弟主动这么说,父亲只好安慰弟弟:“傻孩子,你们都回去,该工作工作,该上学上学!只要我还在,你们谁都别留下!”郭欣欣心里明白,父亲在心里并没接受她的辞职,但她必须得继续留下。
弟弟回校的第五天,郭欣欣就收到了弟弟的来信。信中说:“如果有一天奶奶和妈妈都不在了,我会把你和爸爸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但郭欣欣无暇回信,“我想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照顾她们身上,生怕下一秒钟就再也见不到她们了,只要她们还活着,这个家就还是完整的,我就还是幸福的!”
寒暑两易,郭欣欣的精心照顾从没让两位病人生过一次褥疮,秘诀是她自己发明的两条布带——晚上母亲和奶奶头朝西睡,自己就头朝东,再把母亲和奶奶各自的一条腿和自己的胳膊拴在一起。这样,即使自己不小心睡着了,只要布带一动,郭欣欣就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病人大小便了。
包顿饺子就是年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2007年年底的一个晚上,父亲从黄河滩干完农活回家的路上,被一辆农用机动三轮车撞成了膝盖骨骨折。家里又多了一张病床,郭欣欣要一个人照顾全家人,“我第一次感到天塌下来了,自己再也不能承受更多了!”父亲骨折的第三天夜里,郭欣欣听到父亲在隔壁独自啜泣,但她也只能默默在这边淌眼泪,两个人隔着一面墙,仿佛隔着千山万水,父女俩谁也安慰不了谁。
伤筋动骨一百天,父亲躺了两个月,便坚持提前下床。“你要是着急这几天,落下病可是一辈子的事!”郭欣欣被父亲气哭了,可父亲也满腹委屈:“我眼睁睁看你一天忙个不停,大好的青春就浪费在这间小破屋里了,也躺不踏实,我多躺一天,就多受一天罪!求你让我干点活吧!”
那些年,郭欣欣想不起是怎么过节的,只记得春节时给全家人包饺子,虽然母亲压根不能吃,奶奶也只能吃素的,但这是团圆饭,猪肉大葱和韭菜鸡蛋馅的饺子是传统,日子再苦也不能断了。
2009年3月,村组干部见到郭欣欣一家生活艰难,就申请为她家办了低保,但郭欣欣和父亲商量,自己家比五保残疾老人乔栓家过得稍好一些,硬是把指标让给了一辈子也没结过婚的孤寡老人。邻居们看不过去,纷纷到乡民政部门反映,她家才被特批了一个指标。
2011年,母亲和奶奶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街坊邻里都很惊讶她们全身没有一处溃烂。然而几年来,她出门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三天。朋友们都劝郭欣欣离开老家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但她却想,家里只剩下父亲一个人了,如果她也走了,父亲心里该有多凄凉呢?况且,母亲和奶奶生病还欠下了十几万元债,她必须要帮父亲多挣点钱,赶快还清。
好女儿到好儿媳
在武汉当护士月薪1700元,而在孟州最好的医院,护士月薪才只有900元。于是,郭欣欣找到了村附近的一家皮草公司,底薪1200元,计件制,多劳多得,但在这里干活有毒有害,要先签订“生死”协议,未来如果不孕不育,后果自负。
也是在这里,郭欣欣结识了工友的朋友小马,后来成为了她丈夫。其实母亲生病时,也一直有人给她提亲,三里五村都在传她的事,但郭欣欣总是没有心情考虑,不是怕拖累别人,就是怕被看不起。
而小马虽是家里的独生子,可第一次到郭家就忙着干活,之前他在自家都没干过。当小马托媒人向郭社会提亲时,郭社会怕女儿带着债务,将来嫁过去受气,便问小马,“你图她什么呢?”小马说:“我家也不富裕,我是冲她的人品来的!她到我们家吃饭,会先给我父母盛饭,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
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盛大婚礼,2011年冬,郭欣欣嫁给了邻村的小马。小马的外婆身患多种疾病,常年瘫痪在床,奶奶也患有心脏病和类风湿多年,工作之余,婚后的郭欣欣又挑起了照顾两位高龄老人的重担。“婆婆年纪大了,这样的艰辛我体验过。” 有时她们喷郭欣欣一脸饭,郭欣欣也从不嫌脏,甚至还轻松地开玩笑说,“你太厉害了,还能把我变成小花猫。”她不想老人为此心怀内疚。
小马的外婆常感叹:“不知道我上辈子积了什么德,怎么修到了这么好的一个外孙媳妇!”从好女儿、好孙女到好儿媳、好孙媳,郭欣欣的孝名传得更远了。
独孝不如大家孝
2012年初,郭欣欣成立了“欣欣孝亲敬老志愿者服务队”,每月上门为附近有困难的五保户、孤寡残疾老人做饭洗衣,打扫晾晒……先后帮扶老人达七百多人次,帮扶资金超十万元。
“其实我很早就有这个心愿,在农村,太多老人得不到照顾,甚至很多儿媳打骂婆婆,虐待老人。”然而郭欣欣的想法最初却遭到了不少激烈反对。 “
有人说,自家老人还照顾不过来呢,哪有空管别人;有人说我脑子有病,自己傻就算了,别带上她家女儿……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就能做下去。”一开始,郭欣欣瞒着爱人,但当小马得知后,二话没说,直接把存折交给了她以示支持。“我没想到他会这么理解我!”
小马的父母更是大力支持,不仅在1200元的月收入中拿出500元作为活动经费,公公还四处收旧衣服,由婆婆洗净消毒,送给有需要的困难户,用行动做起了郭欣欣的后盾。一个两个,七个八个,郭欣欣的志愿者服务队渐渐壮大。郭欣欣还有一个“冤家”,更因她的志愿者服务队完全变了一个人。
人人都能爱行孝
“大乔个性非常强,经常一张嘴就抱怨婆婆是负担,一分钱没给她,还一身病尽花她的钱。”当郭欣欣建议她加入“服务队”时,大乔直说:“你也不想想,我能干这种事吗?咱们认识这么多年,你以后再也别提这茬儿了。”
但郭欣欣每次搞活动都会叫她,“不管她来不来,我都坚持说,反正你在家也闲着,不如跟我们一起去,你就在一边看着不用动手也行。”一开始大乔很不情愿,后来郭欣欣缠她的次数多了,她也就跟着去一回。
那一次,正巧是服务一个被儿子抛弃的患肝炎的老人,当大乔看到郭欣欣跪着为陌生老人擦洗时,不禁掉下了眼泪。到第六次活动时,大乔竟然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去了,还说:“你别多心,我是做不到,但我想让他们看看你们是怎么干活的,将来我老了,好让他们照顾我。”
郭欣欣心中暗笑。又过了大半年时间,郭欣欣看到大乔来的时候背了一个大包,就说:“你要是今天有事,就先去忙吧。”大乔却把大包递给她说:“这些旧衣服我不要了,你送给他们用吧,但你不要以为我同情他们啊,我绝对不会在老人面前低头,就是处理一下垃圾。”郭欣欣明白,大乔从来是刀子嘴豆腐心。
又有一次,大乔参加活动时不再只站在一边,而是捡了几件脏衣服洗。郭欣欣问起来,大乔解释说:“我就是闲的没事,可别当我是你们啊。”后来的一天,志愿者们去服务一位孤寡老人时,郭欣欣竟在门口听到了屋里有人说话,她正奇怪时,推门一看,原来是大乔在给老人洗脚,那一刻,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还是大乔说,“喂,还愣着干吗,咱们赶快准备去下一家吧。”
亲眼见证了大乔一幕幕的转变,郭欣欣差点哭了出来,这个原来最恨老人的人,竟然还给婆婆又买衣服又按摩。“大乔说她想通了,谁都有老的时候……”如同大乔,在郭欣欣的带动下,附近很多村民都逐渐有了改变,郭欣欣的团队成员也发展到了三百多名。
有这么好的团队和丰富的护理经验,如今,郭欣欣还有一个新的心愿,她希望创办一家非营利性的小型养老院,固定地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的问题。“但在村里比较闭塞,怎么注册怎么启动,我还没有头绪和门路,也缺乏经管经验和资金支持。”她希望借助本刊找到好心人们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