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人生更有动力
郦波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教授,
百家讲坛明星讲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
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心态,乃至我们的成长。所以,营造一个和谐的、理解的、关爱的、上进的家庭氛围,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都极其重要。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是说家庭和美的话,做任何事都会成功。请注意,这个“万事”包括了家庭生活,也包括家庭生活之外的所有事情。
为什么“家和”的作用会这么大呢?
号称近代史上最后一代大儒的曾国藩在家训里说到“肥家之道,上逊下顺”,还曾经用一个生动的家庭事例诠释了他的理念。
曾国藩的大女儿名叫曾纪静,曾国藩把她嫁给了袁家公子袁榆生。袁榆生的父亲曾经做过松江知府,家中有很多藏书。曾国藩是个爱读书的人,常到袁家去借书,因两家门当户对,曾国藩看袁家又是书香门第,就做主为女儿定了这门婚事。
可是曾国藩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他虽被人称为晚清的相面大师,可他自己却经常自嘲地说,连女婿都没能看准,还谈什么识人之明呢?
原来,袁榆生虽出身书香门第,却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他备受父母溺爱,从小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袁榆生行为不端、不求上进,曾纪静嫁到袁家并不幸福,而且更大的不幸接踵而来。她嫁过去没多久,袁榆生的父母就双双病故,这一下夫妻二人失去了父母的供养,袁榆生自己又手无缚鸡之力,夫妻二人竟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下去了。
曾国藩看到女儿女婿过得艰难,虽然自己在外带兵打仗,还是让人把他们接回了湖南老家。
到了曾家,袁榆生一开始还比较收敛。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没过多久,他的很多恶习就开始暴露出来。曾纪静婚姻不幸的事再难瞒得过家人。于是,曾家上上下下都越来越讨厌袁榆生这个品行不端的上门女婿。
曾国藩远在千里之外,却为此多次专门写信回家,交代在家中主事的大儿子曾纪泽,不论袁榆生的表现怎样,家中上上下下,包括仆人,绝不许对袁榆生不礼不敬,甚至不许在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
对此,家里很多人都想不通。曾家门风谨严,家中子弟个个勤劳善良、耕读孝友、努力上进,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现在来了个上门女婿,身染诸多恶习,品格上的瑕疵人人可见,这样的人在曾家简直就是个异类。曾家免费供养着他,难道还要给他好脸色看吗?
曾国藩写信解释道,袁榆生这个样子,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环境的问题。
他说,一个人品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其实跟他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袁榆生虽然有很多缺点、恶习,但要想为他好,希望他改掉那些毛病,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如果周围的人都鄙视他,那他只会自暴自弃,怎么可能勇敢面对自我、努力向善呢?原来选择袁榆生做女婿,是看中他们家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现在看来他们家的家庭教育环境并不理想。如果现在我们还不能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那么他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曾国藩又从袁榆生的事情引发开来。他说,家中每一个成员的成长与发展都需要这样一个良性的生活环境。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充满了个人偏见、鄙视和仇恨,谁的心态能健康,谁的生活能幸福呢?
就这样,曾国藩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成长谈到了整个家庭氛围的构建。他认为,只有整个家庭充满了和善、理解、关爱、上进的氛围时,这样的家庭环境才是理想的,每一个成员的人生才是幸福并有希望的。
曾国藩还对他的儿子曾纪泽说,不仅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一种事业,皆需要这种氛围的营造。在这种氛围下,每个人才会努力,共同经营的事业才会成功。所以曾国藩家训“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说的已经不仅是家庭生活了,它同样适用于团队、组织与集体生活。
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与理想的生活氛围会产生一种合力,一种动力,使得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事业,在不知不觉中踏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这就是“家和万事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