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该不该为女儿的爱心买单?

作者:王姝
家叙家议 2014-11-27 15:42:00

 

child-489685_640

同情喜爱和承担之间,有着巨大的沟壑,需要有尊重、负责、牺牲、劳动等等结结实实的东西去填充,孩子领养宠物的同时,也要把照管的责任放在他肩上。

暑假前几天我接到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儿小婉的电话,她哭着求我收留小猫三三。她从树丛里把三三捡回大学宿舍时,小猫眼还没睁开,夜里叫个不停,吵得一屋子人都休息不好,室友们很有意见。小婉从小见到小狗小猫就走不动步,家里陆续养过两只猫四条狗,每次死去都让人伤心好久缓不过来,我曾下决心不再养宠物。可听到她委屈的哭声,我只好应承下来。

放下电话,我意识到自己刚才又头脑发热了。高铁和大巴都不许带动物上车,光把猫带回来就是个大难题,何况我们一家还计划带老人外出旅游,家里无人照看这猫。

我赶紧又联系小婉,把理由一条一条摆出来,可她轻描淡写一句“那暑假我就不回去了,啥时候三三能自理了,我把它放到校园里再说”让我全线瓦解。有什么能比得上跟女儿团聚更重要。我当即找了当地同学,开车进京,将小婉和三三一起接回来。

伴随三三来的,还有它一应俱全的生活用品,特制奶瓶、幼猫专用奶粉,甚至还有小婉从网上下的一款 “人猫交流器” 软件……小婉嘱咐我要间隔一个小时喂水,两个小时喂奶。因为小猫要靠母猫舔舐刺激才能排尿,我必须定时用湿巾轻轻擦拭帮助排泄……相比之下,小婉更注重三三的精神世界,她会反复将三三捧到镜子前说:“这是你这是我,咱俩不一样。”理由是担心它“猫格错乱”。成了幼猫的全职保姆后,本身就神经衰弱的我在三三无休止的叫声中几近失眠,心情会经常阴郁,可为了女儿,我只好强打精神。

开学了,送走女儿,走进充斥着浓重猫尿味的家里,想起陪母亲旅游的计划无限延期,婆婆因为讨厌小动物好久都没有来家里了。最可气的是,老公长期在四川工作,我本来要去探亲,竟因为一只小猫未能成行,饱尝相思之苦的老公为了女儿也不得不忍气吞声。三三又在喵喵叫个不停,我崩溃了:女儿爱心泛滥,为什么最后由我买单?

家长圆桌

抛弃宠物的孩子有多不靠谱?

机关干部  叶子

每次下楼,总能看到小区里一大姐遛一条年迈大狗,一次闲聊,大姐说这小区几乎所有的猫狗都是孩子养一阵不要了甩回来的,包括她家这只。当时女儿非要养,她爱干净坚决不同意,女儿咬牙跺脚地发誓不用她操心。但大姐说女儿养不到一个月就说忙拜托老妈照顾,从此再也不管不问。她感叹这些年轻人养的时候凭一时喜欢,可一旦遇到条件限制或感到厌烦时就无情抛弃。现在可以对宠物不负责任,将来面临工作、家人,会不会一样对待呢?

提前做好规划,请对生命负责

宠物医生 陈亮

我儿子7岁时非要养一只泰迪,我不反对他表达爱心,但很严肃地跟他探讨了有关生命、责任的话题,告诉他需要至少为狗狗负十几年的责任,是否能做到“善始善终”。儿子似懂非懂,但至少已经了解了这不是一件小事。养了才知道其中甘苦,儿子每天抽出时间给它喂食、洗澡、梳理毛发包括清理便便。虽然有时也懈怠,在我的提醒和鼓励下基本能胜任“好主人”称号。如今泰迪已陪伴儿子成长9年,人狗在相处中产生了深厚感情,儿子也一定明白了生命之重的意义。

先管好自己再管宠物

公司职员  王珊

我孩子从小闹着养狗,我告诉他爸妈工作太忙,无时间照料它。他说自己养,我说可以,但你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比如,自己能独立洗衣做饭打扫自己卧室卫生,孩子在这方面也的确努力过,但在我看来均未达标,我总是鼓励他继续努力。为了满足他亲近动物的需要,我会定期带他去一个朋友家探望一条大狗,他小学六年作文每年都会写这个名叫奎奎的狗故事,他说等18岁了,他要把奎奎的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养。

 

专家连线

快乐可以分享,责任不可转嫁

2014-04-29 113140
王一欣 深圳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十几年前,王菲有首歌很红,歌名叫《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写给她的爱女窦靖童。歌里唱到:“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你快乐于是我快乐,玫瑰都开了,我还想怎么呢,求之不得求不得,天造地设一样的难得。”这甜蜜的歌,唱化了多少妈妈的心,因为母婴关系正是人世间浓度最高的情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于一种融合状态。

融合是短暂的,或者说,高质量的融合只是为了更好地分离。生而为人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发展成长,从最初母婴融合的状态,慢慢成为一个有清晰边界的独立个体。这个发展过程可以是终身的,但是最主要的发展节点在青春期。这个时候,无论是妈妈还是孩子,都要狠下心来,顺应分离的趋势。

可是,很多妈妈舍不得,觉得没有自己,孩子什么都做不好。很多孩子也不愿意,因为依赖惯了,不想独自承担。

本文中的妈妈和女儿就是严重界限不清的例子。虽然女儿已经上了大学,但是在和妈妈的关系中,女儿退行到低龄,妈妈也分不清楚你我,俩人都纠葛在早期关系中,痛并快乐着。照顾、领养流浪猫这件事情无论多么正当,多么有爱心,都是女儿自己的选择,自己要承担责任和麻烦,而不是把这些东西理所当然地转嫁给妈妈。女儿心中,也许还残存着婴儿般的自恋:我快乐,所以妈妈就会快乐,所以妈妈应当为我的快乐付出;作为妈妈,快乐的源泉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女儿是否回家,女儿是否高兴。为了女儿回家的“施舍和威胁”,不惜牺牲度假、牺牲和其他重要亲人的团聚机会,并且把自己累得怨声载道。母女长成了连体婴,谁都没有自给自足的能力。这对两个人的未来而言,都是可怕的事情。

问题的形成是在什么时期呢?是在孩子第一次要领养小动物的时候。好多父母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孩子做的是有益的事情,我支持一下,有什么不可以?孩子照顾领养小动物,是对生命的珍惜,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照顾他人的爱心,这是好事呀!更何况,我只有这一个女儿,我不照顾她,谁照顾她呢?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孩子做有益的事情,父母应该支持,但支持到什么程度,大有讲究。幼儿阶段,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做,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给予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到了少年尤其是青春期后,父母的支持则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鼓励和认可,而不是越俎代庖,亲力亲为。古语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只有把孩子推到前台,成为事情的主要承担者,孩子才有可能真正地懂得每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背后的辛苦和付出,这时候,他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惜,才不会是浅薄的同情心,而有可能成长为实实在在的知行合一。

第二,所有的动物幼崽都倾向于长得又萌又呆,这是进化的选择,以便于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资源。而人作为万物之灵,也先天具有同情弱者和喜爱小动物的本能。但是,同情喜爱和承担之间,有着巨大的沟壑,需要有尊重、负责、牺牲、劳动等等结结实实的东西去填充,这些无形的付出里还不包括动物走失或者死亡带来的痛苦。所以,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懂得付出,就一定不要让他对生命的理解停留在“呆傻萌”的卡哇伊阶段,而要引导他们更多地走向生命的纵深。比如,可以和青春期的孩子谈论死亡、谈论依恋和责任等等稍微严肃一些的问题,也可以让他更多地涉猎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对生活有真正的思考。否则,孩子一时冲动领养了动物,当成自己的玩具,养了不久就抛弃,这种残忍和淡漠,会慢慢沉淀到孩子的行为模式里去。

能做到以上两点,孩子领养小动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回到前面的案例,即使领养了,那也是孩子的事情,孩子的快乐孩子自己负责,妈妈的快乐妈妈自己寻找,各人为各人的快乐买单。

亲子 教育 心理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