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畔的浓情人家
在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美丽的泸沽湖畔,住着一户摩梭族母系大家庭,三十多口人、三个民族、四世同堂,一家人用包容、理解的浓浓亲情和博爱之心,为我们讲述着“最美”的幸福时光。
喇次尔丁和李均
爱让我随他远走异乡
采访李均的时候,她总是话声伴着笑声。那笑声让你感觉,幸福从她心里满溢出来,快乐是喜不自禁。
2015年,李均将迎来她在泸沽湖镇博树村生活的第七个年头。这个在大城市出生、长大、求学、工作过的姑娘,前28年的人生一直与城市生活紧密相连。直到摩梭族小伙儿喇次尔丁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979年,李均在乌鲁木齐出生。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李均从小备受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宠爱。大学毕业后,有梦想、敢闯敢拼的李均来到了北京。
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她忙碌充实但有时也难免感到疲惫。每到假期,她便会与三五好友结伴出游,大西北的苍茫辽阔给李均骨子里种下了热爱自然的基因,如诗如画般风光旖旎的泸沽湖成了李均的最爱。“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山里的人们很淳朴,生活也简单快乐。我前后一共去了三次。”
去的次数多了,李均自然就结识了很多当地的朋友。“他们经常会给我讲一些当地节日的风俗,还总邀请我去体验少数民族地区过年的传统特色。”2007年春节,李均独自一人来到了泸沽湖,她想为自己留下一份不一样的春节记忆。
李均住进了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小落水村的一户农家客栈,而喇次尔丁恰巧就是客栈主人的好友,缘分就这样不期而至。“我们几个年轻人围炉而坐,一起唱歌,一起天南海北的聊天说笑,经常会玩到很晚。当时喇次尔丁在当地做导游,他会把工作中遇到的好玩的事、有意思的人讲给我们听,常常把大家逗得笑到肚子疼。”外向随性而又幽默的喇次尔丁用他的真诚感染着这个大山外来的城市姑娘,而活泼漂亮的李均也悄悄在喇次尔丁的心里扎下了根。
春节过后,李均告别了泸沽湖返回北京,但两个年轻人的心并未因为距离而渐行渐远。从她离开的那天起,喇次尔丁就永远“住”进了她的生活里。“他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几个月之后,他还专门跑到北京来看我。”
那一次,喇次尔丁在北京待了十多天。有一天,他闷闷不乐地告诉李均,“我想阿妈了,我要回去了。”李均明白,大城市的水泥森林不可能禁锢住喇次尔丁生性自由的翅膀,朝九晚五是他所无法忍受的生活方式。
爱他,就要随他远走他乡。两个相爱的人要在一起,必须有一个要选择放弃已有的生活,而且,这个人只能是李均。
喇次尔丁全家福
大家庭里的幸福岁月
在城市里生活多年,被娇惯着长大的小女儿一下子要远嫁到四川凉山州的农村里去,父母起初非常反对李均的选择。哥哥姐姐也反复劝说李均不能因为冲动的爱情而如此任性,希望她能改变主意。
“我做这个决定是很慎重的,认识这么久,我越是了解他和他的家庭,就越是想和他回到大山里去生活,那里是自由宁静的,也是简单幸福的。”李均用自己的一生幸福下了赌注,她坚信,喇次尔丁不会舍得让她输。
泸沽湖畔的生活宁静而安逸,李均享受着这个大家庭带给她的亲情和温暖。“喇次尔丁兄弟姐妹七人,他是最小的,我们凡事不用操心。这也是大家庭的好处,遇到事情很多人可以共同分担。”
喇次尔丁的妈妈喇翁机玛今年75岁,丈夫二十多年前就过世了,她一个人把七个孩子拉扯抚养大。像传统的摩梭族家庭一样,她是这个大家庭里最有发言权的“当家人”。几个子女合伙经营着一家客栈,李均和三嫂还各有自己的工作,但是家里的收入都会如数交给喇翁机玛来统一管理、统一支配。“我们家一直是阿妈在管家,她很能干,现在还帮着姐姐喂猪,帮我们带孩子。好像不是我们在照顾她,而是在她的领导下一起生活。”
在这个以摩梭族为主的母系大家庭里,大女儿沿袭了传统的走婚形式,二儿子娶了当地的普米族姑娘,二女婿和李均则是汉族人。三个民族、四代几十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包容、理解,相互间的摩擦少到让李均感到奇怪。
“二哥想买一辆车,大家就开家庭会议商量,结果后来说着说着,不知道为什么就决定了把车买给喇次尔丁,把他淘汰下来的旧面包车换给二哥用。”李均当时觉得很尴尬,私下偷偷对喇次尔丁说:这样不好,二哥心里肯定会不高兴的。但喇次尔丁却一脸无所谓,“没关系啊,他根本不会介意的。”可李均心里还是觉得过意不去。几天之后,二哥专程陪着喇次尔丁去成都把新买的越野车开回了家,他显得比喇次尔丁还要兴奋。李均这才明白,不分彼此,相濡以沫,才是一家人的真正涵义。
远嫁他乡,虽然李均生活的幸福而满足,但是身在远方的家人却一直挂念着她,担心着她。哥哥姐姐去博树村看了妹妹好多次,而李均却从来不肯让父母来。“这里都是盘山路,交通很不便,到了丽江或是西昌的机场后,还得坐六七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才能颠簸过来,就算他们不晕车,摇摇晃晃,到了泸沽湖恐怕心都要碎了。”
三年前,李均和喇次尔丁的女儿降生了。出月子的当天哥哥就从乌鲁木齐赶到了博树村,他担心妹妹生了女儿,会引起对男孩有所偏爱的少数民族婆家不满,月子里得不到很好的照顾。直到亲眼看到妹妹被养得“白白胖胖”,哥哥这才塌下心来。“其实他们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我的女儿快被他们宠得有点‘无法无天’了,有时候我会教训她,气急了还会揍她。可是阿妈就会劝我,说孩子还小,她总会长大懂事的,你不能着急。”
一大家子每天生活起居朝夕相处,一日三餐外加早茶和下午茶,如果没有特殊事情,能赶回去的一定会按时聚在一起。大家喝着盐茶,就着荞麦饼、鸡蛋饼、炸肉或是炸土豆饼,一起聊聊天,享受着一家人共同度过的温情时光。而李均也越来越爱这样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生活。
爱是最暖凝聚力
虽然自己是大学毕业,而喇次尔丁初中只读过几天,但是在李均眼里,两个人却有着说不完的话,有无数的共同语言。“他特别乐观,和我讲起他十来岁的时候家里很苦,那时候山里也没路,为了捡松茸卖钱,他常常要翻很多座山。说起每天躺在草坪上可以看到直升飞机时,他就会兴奋得手舞足蹈。”这家人用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着李均,更是用爱心温暖着李均。
三姐喇英至今独身,但她却有五十多个“孩子”。
喇英文化水平不高,在北京打拼几年后回到了家乡的景区管理局工作。在大城市奋斗不易,也更让她感觉到读书上学的重要性。回到家乡后,爱交朋友的喇英开始联络好友和以前来家里住店的熟客,自发组织起了一个爱心团,筹资资助家乡的贫困学生。被资助的孩子有摩梭族、彝族、汉族等五十多个,现在有些已经顺利考上了大学。“我们一家人经常会和三姐一起去探望这些孩子,能帮助他们,我们心里更温暖。”
美丽的泸沽湖和温暖有爱的一家人留住了“远道而来”的李均,她说她很感恩,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好运气,能遇到喇次尔丁,能融入这个大家庭。
今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李均把相关的报道从微信上转给父母看。最近一次回乌鲁木齐看望父母时,她能感觉到,父母的态度在悄悄变化着,他们对女儿的生活放心了很多。李均说,等到通往泸沽湖的公路修通了,她就把爸妈接过来住一段,让他们真切地感受一下,女儿在异乡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