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爱心创造奇迹
王芳和丈夫李绿江十分恩爱
2015年5月,由全国妇联评选出的100户全国最美家庭在京揭晓,来自广西南宁的王芳一家获此殊荣。王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她的人生是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逆境中展现精彩,在自助的同时帮助他人。
困境中遇见最美的爱情
王芳总是亲昵地称呼丈夫李绿江为“江哥”,语气和表情都透露着让人无法忽视的甜蜜。
认识李绿江之前,王芳有过一段婚姻。1992年6月她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宝宝和贝贝。她还没有尽情享受生命带来的惊喜,命运就给了她沉重一击:大女儿宝宝被查出患有脑瘫。王芳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丈夫却把一纸离婚协议摆在了她的面前……王芳和丈夫离婚,带着两个女儿独自生活。她暗自发誓,即使只有她一个人,也要把女儿的病治好,让她长大成人。
当时王芳不过二十几岁,忙完工作就带着孩子到处看病,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有时委屈、焦虑等情绪压在心底无法发泄,她只能在上班路上偷偷地哭。因为在家里要照顾女儿,连哭的时间都没有。她对工作十分认真,也不想把负面情绪带到单位。
就这样,王芳带着女儿独自生活了五年。人生最沮丧的时期,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李绿江。
王芳是电视台编导,李绿江是南宁日报社的记者,两人在一次采访中相识。短暂的接触并没有让他们对彼此留下很深的印象。直到2000年,王芳打算把孩子托给父母照顾一段时间,自己和朋友们去西藏走走,缓解低落的情绪。王芳觉得李绿江是个开朗、外向的人,应该愿意参加这次旅行,于是就拨通了他的电话。果然,李绿江稍加思索就答应了。
谁知临行前宝宝生病,王芳不得不取消行程,李绿江和其他人按原计划去了西藏。旅途中,李绿江从同行的人口中得知了王芳的家庭情况。大家都夸王芳正直、坚韧、善良,还说“这样的好女人,天底下只有一个。”
李绿江在一边听着,没吭声,心里却很受触动。一方面,他在记者生涯中接触过很多遭受不幸的家庭,也看到有的男人在面临困境时选择逃避,王芳的遭遇让他有些愤愤不平;另一方面,他实在没想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有着如此巨大的能量。心中的感动驱使他走近她。从西藏回来后,李绿江开始频繁接触王芳,也有了和王芳的朋友们相同的感慨。
“王芳的善良是我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李绿江觉得王芳是个好女人,应该有个好男人帮她撑起一片天,而他有这个勇气。于是,他在2000年的圣诞节对王芳表白了。她没有马上答应。“我当时想,他心眼儿好、仗义,也许把我们母女当救助对象了。我怕他是一时冲动。我每天面对的琐碎和艰难都是实实在在的,他能忍受吗?”王芳让他见了宝宝之后再做决定。
让王芳感动的是,李绿江见了坐在轮椅上的宝宝没有丝毫排斥,而是弯下腰,耐心和她说话,就像一个父亲。见过宝宝之后,他依然对王芳说:“我想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2001年,王芳辞去工作,带宝宝去外县治病,住的地方离南宁有三个多小时车程。李绿江每周一中午都会去陪王芳和孩子吃饭,随后赶回南宁。王芳带孩子治疗三个月,他就风雨无阻地跑了三个月。
2005年9月9日两人结了婚。婚后,李绿江一直把王芳的两个女儿视如己出。一次,他们去广西崇左市德天瀑布玩,打算到山脚看瀑布。可是宝宝行动不便,无法下山。王芳就和李绿江说:“你自己下去看吧,我和宝宝在上面看就行了。”李绿江不同意:“这怎么行?孩子好不容易来一趟,我们得让她体会到水雾扑面而来的感觉,那才叫看过瀑布。”于是他背着宝宝,一步步走下山。还有一次,19岁的宝宝半夜发高烧,李绿江把她从六楼背下来送去医院,回来时已是凌晨3点……
李绿江和王芳结婚八年后,宝宝终于开口叫他“爸爸”,还用不太熟练的发音对别人说:“江哥是我的爸爸。”
安琪之家的孩子和志愿者们组成了美好的大家庭
把爱分给5000个孩子
多年求医问药,宝宝却总不见好转,这让王芳十分焦急。她到香港旁听了相关学术会议后才明白,治疗脑瘫的最好途径就是康复训练。这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来完成。
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专门的脑瘫康复机构,送宝宝去哪儿康复呢?王芳萌生了一个想法:自己办一所公益性质的康复中心。她的初衷很简单:有了这个康复中心,女儿就不用整天孤单地待在家了。起码有小伙伴陪女儿一起读书识字,成长康复。
王芳把这个想法说给李绿江听。他一开始并不同意,因为他知道建立一个公益机构有多难。但是看到王芳十分坚决,李绿江还是决定全力支持。
王芳和李绿江共同创办的“安琪之家”在2002年的“六一”儿童节成立,它是广西第一家为脑瘫孩子提供康复教育的非营利性机构。成立不久,当地报纸就作了报道,陆续有来自广西各地的家长带着孩子上门求助。
安琪之家的运行全靠社会捐款,经常面临财务危机,好在李绿江每次都能找到社会资源,及时扭转局面。
有一回,李绿江为了筹款,跟一位企业老总吃饭。老总怀疑他做公益的动机和诚意,就说,如果李绿江能在40分钟内喝完一瓶50度的白酒,就捐款2万元。李绿江二话不说,一杯接一杯地喝,半个小时就喝完了,老总还是将信将疑。第二天,他派秘书到安琪之家参观,临走时秘书才拿出2万元。原来老总嘱咐秘书:“如果他们是诚心做公益的,再把钱拿出来。”
后来,安琪之家在全国小有名气,筹款就不再那么艰难了。李绿江还和音乐界的朋友创办了“爱佑安琪”慈善交响音乐会,在南宁反响热烈,到今年已举办六届,筹集到四十多万元善款。
有了李绿江这个坚强后盾,王芳得以安心照顾安琪之家的孩子们。其实,脑瘫孩子如果得到及时康复训练,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王芳和安琪之家的老师、志愿者们见证了一个个奇迹:甜甜是6岁被送进安琪之家的,当时她坐都坐不稳。她的家在广西农村,母亲因为她的残疾而离家出走,父亲没钱给她治病,一筹莫展。甜甜的叔叔在南宁打工,在《南国早报》上看到安琪之家,带甜甜找上了门。
安琪之家收下了甜甜。在这里,她用两年时间学会了说话、走路,随后进步飞快,逐渐能生活自理、读书写字。如今十年过去了,她已经在安琪之家志愿者的培训下,掌握了平面设计和电脑维修,还和一家电脑工作室签了劳动合同。她的母亲早已在她逐渐康复时回到了家,一家人破镜重圆。
小涛被送进安琪之家的时候,状况也不是很好,但他奇迹般地慢慢康复,还进入了普通初中。他聪明帅气,成绩优秀,王芳说他考大学肯定没问题。
前不久,王芳还收到了一封短信,是位叫婷婷的女孩发来的。婷婷从安琪之家康复之后,找到一份工艺品加工工作,还结识了现在的男友。她在短信里告诉王芳,她要结婚了,想和王芳分享喜悦……
目前,安琪之家已为全国19个省市、五千多名脑瘫孩子提供了急需的康复治疗,他们从这里进入普通幼儿园、小学、中学,步入工作岗位。一个又一个因孩子残疾而破裂的家庭,又随着孩子的康复而复合。每个孩子身上都倾注了王芳和安琪之家老师们的无数心血。
王芳的大女儿宝宝也逐渐可以独立生活。她阳光开朗,爱说爱笑。王芳一直有个信念:总有一天宝宝会完全康复,她一定能自立、结婚成家。
王芳的二女儿也成长为懂事、优秀的青年,大学毕业后走入社会。王芳觉得,人生中的那些波折都已经过去了,她和李绿江终于走到了风停雨霁,云破日出的这一天。一路坎坷,好在两人一直相互搀扶,谁也没有放手。
如今,王芳经常和丈夫一起逛街、买菜、看电影、喝早茶,在生日或结婚纪念日,他们还会来个“烛光晚餐”,重温爱情的浪漫。逢年过节全家团聚,李绿江都要做一桌好菜,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王芳说,这种平淡安稳的日子,就是他们家每个人深深眷恋的幸福。她和李绿江之间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多年的陪伴就是最美的告白。
王芳特别喜欢电影《桃姐》里的一段话:“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中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经历苦难,然后才懂得安慰他人。”她和李绿江就是这样,在苦难中自救,也帮助了无数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