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团圆,讲“礼”还是重“情”?
节庆家庭团圆,讲究的是“礼”,融洽的是“情”
每遇节假日,小夫妻想要与双方父母团圆,却常为去谁的父母家纠结。本是自然的亲情流露,应尽的家庭义务和礼节,是维持家庭关系和谐,增进夫妻感情的大好机会。可为什么却常常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
家庭团圆模式是多选题
我跟男友大学毕业后成了“北漂”。远离父母,我俩艰难地租房成家。一开始什么都考虑到了,大到何时买房、生孩子,小到每星期谁负责给父母打电话。我们满以为很会规划生活,哪知婚后第一个春节,竟为回谁家过节吵了一架。
他家在哈尔滨,而我是苏州人,无法同路探望父母。所以他的意见是,除夕先回他家,初五再去南方。作为独生女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节就指着我调节气氛呢,“怎能冷灶凉锅,让我妈到初五才见到?笑话!”
我坚决要求他先跟我回家,“凭什么春节这重要关口让我让步,还口口声称爱我?”而他说爱一个人,不等于破了老祖宗的规矩,中国历来讲究大年三十儿媳妇要在婆家过,过年在娘家不合老礼儿。
为了说服我,他承诺多给我妈孝敬礼钱,我只能同意了。
但回东北过年真不易,天寒地冻,到那里第一天我就感冒了,而且习惯清淡的我真吃不惯他家的重盐菜肴,我硬着头皮挺到初五,终于胜利大逃亡回到娘家。
所以第二年春节,我没跟他商量,就预订了回苏州的车票。他知道后很不高兴,说我独断专行。我说去年先回你家,今年回我家,“两家轮流‘坐庄’,很公平啊!”可他觉得他家在农村,亲戚一大堆,观念旧,对儿媳能否回来守夜非常在乎,而城里人却能看开:“还是先回我家吧!”
但我太想念父母了,坚持己见,最后商量无果,只得改签票,他回东北,我去苏州,各看各的娘!
可想而知,两人分头尽孝,让婆家有多难堪,街坊说三道四,而我妈也追问我:“你俩怎么不一起回来,吵架了?”待我道出实情后,我爸还挺大度,说如果婆家很在乎儿媳守夜,以后就先回他家吧,“一年就辛苦那几天,忍忍算了。”可我妈觉得,“今年你家、明年我家”更合理!
于是我俩征询周围朋友同事意见,很多人认为,新时代也不必非要循着那些老礼儿,孝顺父母方式很多,他们出了不少点子。
所以从第三年起,我们把如何过年从“单选”变成“多选”,比如把双方父母都接来,这样就不用加入春运滚滚人流,过年可以在北京好好休息好好团聚了。或者带双方父母一起去旅游,在游艇上听新年钟声,海边看新年烟火,让父母体验一下另类的春节。
绕不过婆媳关系这个坎
当初我和男友准备结婚时,万没想到婆婆出来阻拦,“你们再等等”,非要我怀孕后再领证。
原来邻居家儿媳嫁过来七、八年了,肚子一直没动静,婆婆怕我也患不孕症,非得“有喜”了才能领证。我跟她据理力争:“您当年是大着肚子嫁进秦家的吗?”虽说她最终同意了亲事,但婆媳从此结下梁子。
尤其后来我生了女儿,小叔子生了双胞胎男孩,她居然提前把家里一套房产转到小儿子名下,我气得对丈夫发誓:“以后再不去你家了,让二儿媳给她养老送终吧!”
那年春节前,一直为婆媳关系紧张而深锁眉头的丈夫劝我:“不管你平时怎么对我妈有看法,但春节家家团聚,习俗破不得,你还是过去吃个饭吧。”我性子犟,就是不去,结果他初二回来就跟我吵架,说邻居都问我怎么不来,对婆家不敬,说白了就是没涵养!
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除夕我独自回娘家,我妈也埋怨我,说邻居都问她闺女怎么一人回来了,“女婿呢?两人还好吧”,怀疑我们是不是在闹离婚,这让她很没面子。
我妈劝我说,不管婆婆怎么待我,她毕竟养大了我丈夫,丈夫挣的钱都给我,还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就冲这份情,你过节也得去看婆婆。”
我听了妈的劝说去了婆家。但久没见面,乍一见还真不适应。婆婆跟我打了个招呼,就进卧室叠衣服去了,我很尴尬,只能吊个脸坐客厅看电视。就看我丈夫两屋来回跑,跟老婆和老妈各自咬耳朵,反正三人没法坐一起聊天,所以待了个把小时,我就回家了。
回来后,我心情很不好,一直无法释怀。一想到春节又将至,又得和婆家人坐一起吃饭,我就心塞。
中国人讲究礼节,看重“家庭团圆”,即使婆媳没感情也要装出有感情,这让我觉得婚姻很沉重,幸福感大打折扣。
用爱破解分身乏术难题
我和爱人结婚二十多年,当初为了春节探望父母一事,也爆发过激烈争吵。
他是家中大哥,读博后进了国家部委,算得上事业顺利。但他弟却工作不稳定,也不把父母放心上。而我的弟弟和妹妹离婚、下岗,都过得不如意。因此孝顺老人的事,主要靠我们俩。
逢年过节,我们都是双方父母的香饽饽,这边说:“你俩除夕中午就来,帮我弄年夜饭啊。”那边也早早“预定”我们。可我们分身乏术啊,于是吵开了,他认为不管男女如何平等,可民俗还是要遵守,“儿媳除夕不见公婆,就等于跟这家拜拜了!”而我觉得父母养我们不容易,过节决不能冷落他们,“哪怕这家走完再去那家,也得两头都顾到。”
所以前些年过节,可把我俩累坏了,婆家娘家两头跑,过节简直就像奔命。
后来为这事,我们跟两边老人都交流过,公公觉得,他和我婆婆退休金涨了不少,雇得起小时工,“你们要是忙,平时可以不来,但除夕必须到,这个习俗不能破。”另外他那小儿子不懂事,一来父母家就为钱吵架,弄得老两口心慌慌:“你俩来能缓和下气氛,有你们在,他们就不敢太嚣张了。”
我把这话传给父母听,他们很同情我公婆,同意我们除夕待在我婆家,“平时多看看我们就行了。”
有了我妈这话,心里踏实多了,此后每个除夕都去婆家过。而对自己父母则是每周必报到,陪老人包饺子聊天,排遣寂寞。当然每周都去看父母压力也大,所以我劝儿子,让他当“孝心大使”。他所在的大学离姥姥奶奶家都不远,我们全家一起尽孝,暖了老人的心。
后来我发现,在和老人磨合相处模式时,我们夫妻关系也有变化,比如有时丈夫犯犟不讲理,我就“威胁”他:“你闹吧,今年过节我回我妈家。”他怕老爷子骂他,赶紧给我赔不是,又是买衣服又是拖地,两人笑笑就过去了。所以说重视家庭团圆中的礼节,不仅让双方家庭和睦安好,对促进夫妻感情也有利,需要智慧地对待。
快乐团圆,是为了更幸福的独立
团圆,历来是我们亲情文化中很重要的主题,在我们这个注重情感融合、人际边界相对模糊的民族中,想要像西方人那样强调个人自由,而置习俗人情于不顾,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临近我们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节,每逢此时,很多家庭都会面临一个选择:在哪儿过年?去谁家?当独生子女一代已经成长到为人父母之时,这个选择常常成为家庭中促进关系或破坏关系的催化剂。
团圆,究竟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心理意义?这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情境中来谈论它:
尽孝心,可能是很多人意识或潜意识的动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古训虽很少被提及,它的影响却深深存在于我们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中。当外出求发展已然成风,子女与父母分居相隔遥远的两地,照顾父母很难用身体力行的行动实现。佳节团圆,便成为我们尽孝的最佳时机。情愿的、不情愿的,都会受文化习俗的影响,仪式般地去履行这个过程。
归属感,或许是很多人在团圆中寻求的心理需要。无论你有着怎样的社会成就,我们的生命来源于父母,根就在那里。无论你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困境难题,永远是父母的孩子。这种亲情的链接,让我们稳稳地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归属哪里,为内在的安定寻求支撑。
可能还有很多个体不同的需要,会在团圆中不知不觉的寻求着,比如享受团圆情感交融的需要、衣锦还乡满足自尊的需要、荣归故里满足父母期待的需要、探亲访友避免承担不孝之名的需要、避免内疚的需要等等。
当一件事情被赋予了太多的需要时,事情往往变得沉重不堪难以负载,尤其在个体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涉及它的人际关系也往往变得难以平衡。当一个小家庭中,夫妻双方带着各自的需求,执着于自己的想法时,矛盾冲突便来了,各自与原生家庭团圆,而小家庭关系出现芥蒂的现象普遍存在。
如何解决更有利于我们复杂的关系呢?
郝予,婚姻与家庭资深心理咨询师
4招调解亲密关系
1.觉察你的需要。停止说,“为了你们家……”、“为了我爸妈……”、“为了……”,而是问自己:“我这样做,为了我自己什么?对我的价值是什么?”一定要找出答案,别忘了,人们选择做与不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需要,只是我们习惯性的忽略,把理由变成为了别人,当结果不如人意,我们习惯推卸责任,不用自己承担。
2.尊重伴侣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一定要在亲密关系中首先运用“请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对待别人”,那么请“尊重你的伴侣需要,就如你希望被尊重的那样”,夫妻关系是代际系统中的核心关系,尊重伴侣的需要,才能在关系中彼此照顾,相互支持。这是不是也是你的父母希望看到的呢?
3.在冲突中分清关系的主次。有冲突是必然的,不要害怕有冲突,关键在于接受冲突、如何处理冲突、遵循怎样的处理原则?当夫妻二人的选择难以协调时,首先要照顾夫妻小家庭即你的核心家庭的需要,怎样选择,是对你们的核心家庭关系是更好的?而非破坏夫妻关系的?然后才考虑原生家庭的需要,因为只有你们的核心家庭利益被照顾好了,才能齐心协力更轻松有力量地去做一些对原生家庭有帮助的事情。各自首当其冲地都为自己的原生家庭着想时,小家庭的分裂已经在发生,这是不是你想看到的呢?
4.寻求团圆形式的多样化,分解对某一次团圆赋予的意义。如果你创造平日的可能性,“常回家看看”,或许仪式般地团圆被赋予的意义也会变得轻松一些,彼此需要的满足分解在不同时间、不同形式的相聚中,既保持了情感的链接,也照顾到更多不同的需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是我们每个人害怕承受的痛,那么发挥你的创造力,为降低这样的痛的到来做些事情吧!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独立,也没有绝对的依赖,在独立和依赖之间寻找平衡点是一个过程,一种修炼。
创造可能性,让自己快乐地团圆,更幸福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