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激活快乐因子
荣获2016年“全国最美家庭”的蒋丽萍夫妇不追求功利教育,而要求女儿依兴趣而行,善作善成。一家人在各种有趣的“家规”中轻松快乐却收获满满。
约采蒋丽萍,时间不得已几经变更,身为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文秘处处长的她,公事繁忙。即便这样,扎扎实实忙过十小时,也丝毫不影响她下班后享受生活的好心情。朋友圈里,时常看到她晒出的“随手拍”,小区里开得正艳的花、与家人共享的美食、八公里夜跑刷圈……不难想象,这样的女主人,会与家人营造出怎样一种健康、乐观的家庭气场。
“宽松柔性”教育让女儿“特别棒”
最近,女儿慕洁回国过暑假。谈及一年来她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蒋丽萍很骄傲,从小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和自立能力,女儿在国外没有经历半点“水土不服”,很快便融入并享受其中。
慕洁就读于美国宾州费城的布林茂尔学院,学的是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专业,申请流程繁复,几乎都是她独立完成的。布林茂尔学院的建筑学专业在领域内相当知名,但当初选定这所学校时,父女二人却一度意见向左。父亲王劲松希望女儿选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纽约大学这类名气更大的学校,而女儿却固执坚持这所“名不见经传”又地处偏远的学校,这令他难以理解。
劝说无效,一向尊重女儿意愿的父母最终选择了妥协。在办理签证时,当签证官听到慕洁是被布林茂尔学院录取时,立马向她竖起了大拇指;入境美国时海关工作人员一看表格上填的是布林茂尔学院,连说“特别棒!”抵达费城入住酒店,服务生听说这位来自中国的女孩即将进入布林茂尔,自豪地说“我姐姐也在这所厉害的学校。”去送女儿入校的蒋丽萍,被这所历史悠久学院的教学环境和人文气息震撼了,当即给远在国内的先生微信,表达她内心的触动,孩子选对了学校!她感慨说:有些事真是家长不太擅长的,以后还是更多把自主权交给孩子吧!
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蒋丽萍与王劲松夫妇向来坚持“宽松柔性”管理,尽可能让女儿成长顺势而为,在小升初、中考、留学等关键节点上,也都尽可能让女儿参与选择。事实证明,这份敢于放手的信任,给了女儿很大的成长空间,也让她在过程中愈加感受到,慎重做出每个决定并对此负责到底有多重要。
游走五大洲的“家庭时刻”
选择建筑学专业,并非慕洁心血来潮,内心深处对于建筑艺术的迷恋来自于一次次家庭旅行,世界各地的建筑之美早早地便种进了她心里。
从慕洁四岁起,三口人就定下了每年两次的雷打不动的家庭旅行。王劲松在惠普集团担任高管,工作极忙,即便这样,一家人也要东挪西凑挤出时间来保证重要的“家庭时刻”。东非肯尼亚大草原的动物之旅,美国邮轮之旅,埃及的探秘之旅……十多年里,全家携手游走了五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
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带孩子一起旅行的经历。很多家长的观点是,孩子年幼,难以真正理解旅行中的风土人情,所以只要开开眼界即可。但是,蒋丽萍夫妇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希望女儿不仅能享受美景、增长见识,更能培养一种“做好一个完整项目”的能力。
慕洁的每次旅行都被父母设定为是一个“项目”。每当确定好一个目的地时,父母便会买来很多与之相关的书籍,涉及历史沿革、地理风貌、人文故事等。多角度的了解不仅使女儿对这次旅行产生了浓厚兴趣,更在观光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深入探索。而且,每次旅行慕洁都是带着“任务”出发,因为爸爸妈妈给她设置了“附加要求”——回来以后必须写够一打(12篇)旅行日记。
从《快乐新加坡》到《走近东非肯尼亚》再到《埃及探秘》《冬日里的绿洲——美国之旅》,十多年来,慕洁写下的近两百篇游记记录了她行走世界的足迹,更见证了她在这一过程中的不断成长和历练。
慕洁15岁那年去西班牙旅行,回来后写下了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旅行记述,关于王朝的更迭、安塔卢西亚的娱乐传承、宗教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她在文章中写到了身处巴塞罗那、整日游走在绘画与建筑艺术中,仿佛自己也染上了南欧人的脾性。她比较毕加索博物馆和达利博物馆建筑风格的不同,详尽描述了建筑大师高迪设计的圣家族教堂带给她的震撼……
蒋丽萍说,为了准备每次旅行,女儿前期做了大量功课,回来之后为写文章又查阅各种资料,整个过程就像完成一个大项目,提升了她的总结和表达能力。
每次旅行的12篇游记,慕洁都会精心装订成册,在开学时送给老师和同学,这份特殊的新学期礼物很受欢迎,也给她带来了莫大的成就感。
趣味“家规”,抱怨罚款
蒋丽萍说,全家出游不仅是女儿的“成长课堂”,同时也让他们夫妇尽情地乐在其中。在景点、酒店甚至是自驾在路上,一家人都能围绕所见所感聊得不亦乐乎,分享和碰撞,总能激活一家人的热情,也让亲情因一段旅行而更加有爱。
除了旅行,每个周末或节假日,三口人也会尽力安排好家庭计划,一起跑步、打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被快乐因子激荡。但愉悦之外,大家都必须遵守“家规”,比如看完电影或是参观博物馆后,每人当天必须各自写出一篇观后感。于是,三个人围坐桌前讨论、查资料、写文章,常常会成为全家最享受的一个场景。
蒋丽萍说,为孩子立下这个规矩,是想培养女儿一种“做事情随时画句号”的性格。父母陪她一起执行,并且谁都没有放弃或拖延的特权,言传不如身教,这样的榜样力量会让女儿更深切地体会到“规矩”的重要性。
蒋丽萍家还有个有趣的“规矩”,就是每个成员都要积极正面,遇事不能抱怨。比如,一家人出门,有时因选择不同的路线而产生分歧,当开车人拍板确定一种方案,而事后却证明判断失误时,另外两个人也绝不能发出“你看,当初如果听我的……”之类的埋怨,如果谁失口,就要罚款十元,放入家庭惩罚基金。
长此以往,这个规矩让一家人都拥有了遇到事情“想办法、不抱怨”的好心态。有一年春节返京,蒋丽萍决定在正月初五一大早出发,结果大雾封路,还未上高速就被堵在半路。整整五个多小时的等待中,一家三口谁都没有流露出丝毫不耐烦,大家找时下热点话题激烈辩论,头脑风暴累了就下车,绕着服务区跑圈……漫长的堵车很容易让人暴躁失控、互相埋怨,而这个三口之家却把它变成亲密共度的快乐时光。这样一种乐观积极的家庭性格养成,与立下“规矩”密不可分。
尽管家规严格,但关于女儿学习方面的事,蒋丽萍夫妇却几乎从不过问,更不会刻意要求她必须出成绩。小时候给她报绘画、音乐等兴趣班,也完全是依着女儿的爱好来。她笑说,如果用竞赛或考级来衡量,女儿似乎没有一样出类拔萃,但是在父母的鼓励下,她敢于从不断尝试中寻到自己的兴趣点。
父母从不施压,但从小到大,慕洁在班里一直都是成绩拔尖的优等生,在父母营造的轻松愉悦的家庭环境中,她获得了一种健康有益的成长方式。
采访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蒋丽萍周身散发出来的昂扬之光,极具感染力。慕洁能在无压环境中自由成长,与父母的性格及其认同的教育观念息息相关。蒋丽萍说,女儿出生后就由他们一手带大,19年来,尽管她和丈夫工作繁忙,却从未觉得因照看女儿耽误工作。多年来,夫妻俩在单位一直都是频受表彰的先进员工。
身为父母,别把孩子看作是需要特殊关照的“保护对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要敢于活出自己,比如送女儿去上培训班,蒋丽萍会利用等待的两小时去隔壁学校操场跑圈锻炼身体。只有父母放平心态,孩子才能轻松成长,全家才能远离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