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原生家庭成为爱的源头

婚姻与家庭 2019-06-11 14:04:32

 

原本一个有些生僻的心理学词汇“原生家庭”近来成了高频词。所谓原生家庭就是父母的家庭,就是你从小长大的那个家庭。冷观原生家庭,不是鼓励大家将自身的问题归咎于此,而是要用原生家庭这个角度,去更真实了解自我,理解父母,懂得父母之爱对下一代的重要,给自己的孩子创建一个美好的原生家庭,同时修复自己的成长缺憾。

寻找内心真相 理解原生家庭

魏湘 (4)


魏湘 北京灏润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 

电视剧《都挺好》大结局,看上去明玉辞职回归家庭照顾父亲,两个哥哥各自奋斗,像是一个“都挺好”的结局,是很多人心中期待的和解。但现实中,有些女性却没有这么的感觉良好,因为原生家庭而造成的困难,亲密关系中承受的压力,是她们真正要面对的。

重新观察“真实”的父母

很多时候,一个孩子内心的父母并非真实的父母,而是赋予了理想化。“父母一定会很爱孩子,只是因为自己不够好。如果自己做得更出色、更听话,父母会更爱我……”这些从小盘旋在心头的期待,或许可以放下了。去掉幻想的玫瑰色,去观察下父母的真实。是的,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不是个理解孩子、会“爱”的人,却不一定。

父母只是普通人,需要生存,需要依赖,或许他们的情感也不成熟,还需要孩子给予情绪的支持和帮助,就像《都挺好》剧中苏大强和赵美兰夫妻。当你从第三视角观察父母一言一行,而不夹杂自己的情绪,就会逐渐看到父母真实的状态。

完成自我解读

在被原生家庭困扰的成年女性内心世界里,会一次又一次感到委屈,但又不得不迁就这个家庭,因为舍弃不忍心,关心又不舒服。就如同明玉一次次背后帮助哥哥,哥哥们并不领情,令她感到委屈。这个时候,你需要审视、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哪一部分是在这个家庭从小为了生存,你不得不扮演的角色,比如“要强的,独立的,肯于牺牲自己的”;哪一部分是你内心“治愈性的愿望”,当你面对父母不公平、不成熟时,内心会形成潜意识的愿望,总觉得“父母之所以这样对我,是因为我不够好,我要更努力”。带着这个愿望,长大后也会呈现“我要严格要求自己,如果别人对我不好,那是我的问题”的苛刻要求。

在新价值感中和解

只有暂时剥离开你在原生家庭里的角色,看一看被压抑下真实的自己,明确你内心想要的生活,脱离开那个内心被强加的“应该”的要求,脱离开惯性评价,确认了自己的真实需要,就可以在生活中去尝试去满足。

要学会建立亲人之间的边界。当家人的要求超出你所能做到的时候,可以说“不”。特别是原生家庭或者亲密关系的其他人,提出令你不舒服的要求时,要试着拒绝。或许刚开始你感到内疚和自责,但当一次次尝试拒绝那些过分的索求时,就是确认你自己价值和位置的开始。

也要学会发现自己的美。无论体重身高,还是自己的内心,或许父母从未如此欣赏过你,但你可以做内心的“父母”,自我养育,说自己爱听的话,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每天晚上睡觉前总结今天做的三件值得肯定的事情,记录下来确认自己每天的价值,长期以往,你就会逐渐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内心蜕变与成长二次生命的开始。随着年龄增长和成熟,当你体悟到父母的真实,去走近他们的内心,才能享受真正的父母之爱。当你分离自己和他们黏连的情感,走出惯性“人设”去寻找自己真实的价值,你会与原生家庭,与父母,与自己,达到真正的和解。

 


亲密关系并非“原生”

艾小羊 4 拷贝

艾小羊 知名专栏作家,情感专家

父母之爱的意义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里写的。这里所说的童年,我觉得就是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成长的那段时间,而所谓原生家庭的影响就是父母之爱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童年缺爱的人,更容易成为巨婴和愤青,他们在潜意识里拒绝长大,终其一生寻找无条件的童年之爱。父母与子女,慢慢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心里有情,嘴上无话,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常态。因为大多数家庭奉行的不是亲密,而是管教——教,多过爱;孝,多过爱。

传统教育有些不好的部分,就是以为无视孩子内心需要的严厉教育,能让一个人更快成长,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作家王朔在《致女儿书》里写到: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王朔成长于军人家庭,父亲给他留下的印象是严格甚至暴力。一次接受采访时,他说:“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到他打不动。”这是当年部队大院流行的教育方式。部队子弟马未都在《圆桌派》上也聊过这个问题:那时候哪家不打孩子,都打!别人劝架不是说你别打了,而是说“打两下就行了”。王朔在《致女儿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谈爱,他希望自己与女儿之间最重要的情感,不是血缘、不是父慈女孝、不是养育与反哺,而是亲密。“特别怕像奶奶一样,你也知道,她还活着,我也对她充满感情,可我们在一起就像生人一样。”

所以你看,一个人再成功,有了再多的名望与财富,人到中年,耿耿于怀的还是他与父母之间,只有道义和责任,没有亲密与爱。难道我们不应引以为戒吗?

在传统“我为你好”的管教中,父母的感受是主体,他们只愿意看到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孩子的情感常常被忽略。我的一个读者初三的时候,父亲中风晕倒,她从小跟父亲关系好,很想去医院陪伴。母亲却逼她去上学,告诉她初三了,学业最重要。甚至父亲住院期间,家人也不允许她去探望,怕分心、影响学习。“学习真有那么重要吗,比亲人的生离死别更重要?”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她。直到她有了自己的孩子,才明白其实是大人怕麻烦,觉得小孩帮不上什么忙,就不要添乱了,还不如去上学。

亲密关系需要后天培养

血浓于水,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无奈。家庭是“原生”的,但亲密关系并不“原生”,塑造它的不是血缘,而是尊重与认可。一个人活在爱里,会越来越好;缺乏安全感,则会处处拧巴。那些父母眼里的坏孩子,不是天性顽劣,而是缺乏爱与认可。这常常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孩子越拧巴,父母越用力教育,然后孩子可能更拧巴了。

一个拥抱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要用一万句话去伤害,是父母最常犯的错。很多人,虽然为人父母,却从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爱。爱,不是正确、伟大、通往成功之路的学校,而是一片土壤、一个港湾……

一个朋友跟母亲吵架,母亲问:“如果我不是你妈,你是不是早就不理我了?”朋友回答:“是的。”身为成年人的她,一直小心地选择与认可自己的人相处,远离像母亲一样,不断打击她的人。

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说,父母在家中最重要的责任是倾听,以及在需要时给予(孩子)鼓励。当米歇尔对母亲抱怨学校里的老师,母亲通常平静地听着,偶尔插一句“噢,天哪”或“噢,真的吗”。

“她并不纵容我的怒火,却会认真对待我的沮丧。”“她告诉我,你有权利不喜欢你的老师,只是这位女士教授的数学知识,你要掌握。”

来自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爱如同一个子宫,包容我们所有的不堪、愤怒与失态。当一个人,处于这种强大的安全感中,成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就如严歌苓所说,所谓成功,就是知足。人心里不缺爱、不自卑、不沮丧,不一定非去证明什么,就容易知足,从而变得成功。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爱你,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这份爱,你要变得更好。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没有给你一个理想的亲密关系,尝试在你自己的新生家庭为孩子建立这样的亲密关系吧,这个过程中你也会获得再生和成长。

 

 

夫妻关系决定孩子成长质量

真心爸妈:二孩爸妈,教育专家

真心爸妈:二孩爸妈,教育专家


走出“听话”的代际模式

无数案例证明,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追溯根源,都会看到父母身上的问题。
在隔代育儿中,年轻父母很难与自己父母的不当做法抗争,我在写文章讨论这一问题时,一个明确的念头突然冒了出来:年轻的父母,必须经历一次对原生家庭的“离家出走”,才能长大成人,才能建立自己的新生家庭。

离家出走,是个让所有父母都害怕的词,因为它意味着孩子的叛逆,也意味着关系的危险。但我们一生中可能必须有一次“出走”行动,才能从中国家庭传统的“听话模式”中走出来,成为自己做主、自己负责的成人。比如决定生不生孩子、要不要辞职、要不要买房……如果这样他就不会觉得,时刻让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是多重要、多必要、多值得坚持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事业成功的人,反而对孩子没有什么苛刻的要求,因为他可以在很多方面满足自己的掌控感。

“让孩子听话”是大多数老一代父母所认知的唯一的亲子关系模式。所以,年轻父母经历“出走”,真正独立自主应对自己的人生,才会尽力去营造充满爱意的家庭环境,父母不需要再用听话、孝顺这些词描述幸福,也慢慢学会不再这样要求你,彼此享受更高级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第一位

我们很少看到关系融洽的夫妻会教育出很不好的孩子,相反,很多遇到问题的人回看他的原生家庭,往往遗憾没有拥有一对相爱的父母。在由父母和未成年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中,夫妻关系第一位,亲子关系第二位。夫妻之间基于爱情建立的亲密关系,既决定家庭氛围,也决定孩子的成长环境。

父母关系亲密、和谐,孩子更有安全感、更自信、更有爱的能力,更懂得建立和享受亲密关系,更容易成长为心智健康的成人。而父母关系疏离、紧张、矛盾重重,孩子则不可避免地自卑,缺乏安全感,缺失爱的能力,不善于建立和享受亲密关系,在成长过程中和成年之后,很容易遭受各种心理困境。

一些爸爸妈妈觉得育儿生活无比困难、疲累,其实根源常常在于家庭关系次序的错乱,忽视夫妻关系而过于重视亲子关系,夫妻没有成为建设家庭、养育孩子、培育亲密关系的共同体。父母只要让孩子感受到充足的爱,他会发自内心地给爸爸妈妈同样充足的爱——不需要刻意引导,更不需要强制要求。这样的关系,岂不是更美好?

原生家庭 幸福力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