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元抗癌厨房的18载微光

来源:中国妇女作者: 文/陈昊晴
巾帼风采 2021-10-25 15:47:20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时,熊庚香和万佐成夫妇的故事令观众们感动流泪,他们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开了家“抗癌厨房”,病人家属自带食材,花1元钱就能在这里做一个菜,十八年如一日的善举感动众人,熊庚香却说“这又不是什么难事”。


image.png

熊庚香 2003年以来,熊庚香、万佐成夫妇在江西南昌的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设立了多个煤炉,供患者家属炒菜,每做一道菜只收1元钱。2018年获评“中国好人榜”的“助人为乐好人”,2021年获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炊烟抚人心


约熊庚香的采访时间推了又推,她实在太忙了。夫妇俩凌晨四点来到厨房,点亮灯光、开始生火,准备迎接新一天来做早饭的病人家属。厨房三十多个灶台炉火熊熊,直到晚上十一点才“偃旗息鼓”,这是这对年近七十的老两口的生活常态。“上午不能接受采访,中午来做饭的人太多了,得准备不得空。”“晚上吧,晚上收掉了就可以了。”晚上十点,熊庚香终于接起了记者的电话。


来肿瘤医院看病的大多都是癌症病患,生死相离的悲剧熊庚香看过太多,来厨房做饭的人,不是癌症患者就是患者家属,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伤心的故事,这让熊庚香夫妇很是心痛。


熊庚香记得这样一位“苦命”的女士,丈夫患胃癌时第一次来到厨房,给他做了半年口味清淡的饭菜,还是走了。过了没两年,女士又回来这里,这次是给刚查出脑癌的儿子做些好吃的,每天的饭菜中都裹着泪水。熊庚香看她可怜,给了她5000元,看她穿的破旧,就从自己家拿衣服给她穿,看她舍不得吃肉就拿牛奶给她喝。照顾陌生人对熊庚香来说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抗癌厨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起初老两口只是在肿瘤医院旁做着早餐油条生意。那是一个平常的早晨,一个离家求医身患骨癌的男孩吵吵嚷嚷想吃妈妈做的菜,清晨的大街除了炊烟升起的早餐摊什么也没有,这对年轻的父母第一次敲响了“厨房”的门,问能否在这里给孩子做点吃的,熊庚香夫妇欣然答应。吃到了“妈妈味道”的男孩心满意足,对着熊庚香一个劲儿地说“谢谢奶奶”,熊庚香回忆起那一刻,依然倍感激动,自己不过是借了个火,却不仅成就了别人家的一段幸福,自己也收获了满心快乐。一传十,十传百,“江西省肿瘤医院旁有个地方可以借灶台给病人做饭”的消息,在病人家属中流传开来,越来越多人敲响厨房的门,做饭开始排队,灶台和厨具也不够用了。当初那个男孩,过了两年就不幸离世,“能给病人做饭的厨房”却一直留下来了,“再生病,日子也要过,饭总要吃的”,这就是熊庚香、万佐成夫妇坚守的理由,平实又质朴。


image.png

“抗癌厨房”得以改造、翻新,温暖故事还将继续……


爱出者爱返


熊庚香、万佐成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待在厨房,在他们看来,厨房离不开他们,病人家属离不开他们,公益厨房虽然简陋,但只要厨房还在,就能让病人们觉得自己在这里也有个“家”。


女孩萍萍的妈妈身患子宫癌,第一次来厨房做饭时,她有些手足无措,因为她从没下过厨,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不知道该先放鸡蛋还是西红柿。当妈妈的病突如其来,一向靠吃外卖生活的萍萍想让妈妈尝尝她亲手做的饭菜。于是熊庚香从洗菜、切菜教起,什么时候下食材、什么时候放调料……事无巨细。萍萍妈妈在病床上第一次吃到女儿的手艺,惊讶又感动。厨房里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一日三餐,番茄炒蛋、醋溜土豆丝、骨头汤、红烧鱼……一道道再平常不过的家常菜,却寄托着亲人们对病患的无限深情和希望,也让身体饱受癌症折磨的病人尝到熟悉的家乡味道心满意足。“有些病虽然治不好,但是吃好点,家人的遗憾也就少一点”,熊庚香夫妇觉得充实又幸福。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些在厨房做过饭的病人家属总是想着他们、记着他们,经常有人特意回来看他们,让他们“幸福得不行”。十多年前,一个抱着3岁幼儿的男人走进了厨房,给得了三期肺癌的妻子做饭。他忙不过来,手忙脚乱也不会带孩子,熊庚香便帮他看孩子,男人做饭、送饭时,厨房俨然成了临时“托管班”。十五年后,小伙子走进厨房,熊庚香本以为是要给爸爸妈妈做饭的孝顺孩子,没想到小伙子上来就问“奶奶,你还记得我不?”长大成人的他嘴里不住地说:“谢谢奶奶那时候的照顾,我以后一定要像奶奶一样做个好人。”


被油烟熏得发黄的墙密密麻麻留着各色的马克笔写下的一串串数字,来这里做过饭的人记老两口一辈子,离开时留下联系方式希望他们能去家里做客。逢年过节打电话、送水果问候,有些路远的偶尔路过南昌,也会特意到他们这里来看看。老两口觉得自己做的无非是守在厨房添柴烧煤、和家属们聊聊天,如此平常,却收获了那么多的幸福,被记挂被感谢,他们觉得不虚此举满怀欣慰。


18年不打烊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看惯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


做“厨房”一开始也难,那时还是个早点摊,慕名而来做饭的人很多,成了规模,却没有制度,病人家属之间容易吵架发生矛盾,周围的商户住户也觉得吵闹。熊庚香每天免费把早点送给邻居们吃,帮着商户打理空闲的铺子,时间久了,街上的人都认识她了,也理解了。除了邻里关系,每天二十多块钱的水费、上百块蜂窝煤,消耗量极大的调味料和每月600元房租的开销也不是小事。借炉灶做饭起初不收钱,几十上百人都来做支出不小,病人家属不好意思,老两口推托不掉象征性的一个菜收5角钱,维持水煤开支,直到2016年才涨至1元。虽然有时入不敷出,把儿女们给的钱都贴补厨房支出,但在熊庚香看来,她和老伴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就已经是足够富有。


熊庚香和万佐成不是没尝试过停下,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风卷来袭,出于安全考虑,他们暂时关上了厨房的大门。那一个月,熊庚香的电话每天响个不停,病人家属求她开厨房,“大姐帮帮我们吧”。在严格的疫情防控下,熊庚香给厨房周围立上围栏,不能与病人家属接触,就亲自当“厨师长”,家属带食材来,熊庚香炒好再递出去,病人家属不方便买菜,万佐成就多购些常食用的青菜,也不另外算钱,就这样持续了数月。


女儿万小平心疼父母,曾经劝老两口别干了,年龄大了在家安享天伦多好,却被熊庚香严词拒绝:“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这么多年,万小平明白父母早已习惯和厨房来客们相处,他们成了相互陪伴胜似亲人的关系。


如果说公益厨房的伊始是两个善良之人的无心之举,那么18年不打烊,就是夫妻同心坚守的心之所向。熊庚香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想着只要身体不倒,就一直干下去。熊庚香言辞中有些得意,“我在医院边上买了房子,以后我干不动了,厨房没有了,他们可以到我家来做饭,厨房挺大的,能放好多个灶台。”


从一个人到每天上百人,从六个灶台到三十个灶台,从13岁的少年到80岁的耄耋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熊庚香和万佐成夫妇给上万名病人带来了生的希望,为不幸的家庭减少了遗憾,十八年,六千多天,小巷的烟火里,一直氤氲着爱的味道和温暖故事,而且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