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行“五心”工作法,办一个案结一帮亲

巾帼风采 2021-09-29 15:54:43

17年来,她走村入户,用脚丈量民情;她把巡回法庭搬到田间地头,把一个普通的农村法庭,打造成了百姓家门口的法治课堂。



周淑琴 江西省贵溪市法院泗沥法庭庭长。2021年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


“五心”工作法,多元解纠纷


17年来我一直在基层法庭工作,由于常年与百姓打交道,我更懂他们的法律需求,也更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知心大姐”和“贴心闺女”因此成为我的代名词。“有法律问题找‘贴心闺女’周淑琴”,成为当地百姓的口头禅。


基层法庭受理的案件大多是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案件虽小,但因双方心存怨气、情绪激动,产生的影响却不小。


我曾承办过一起十分棘手的离婚案:妻子已是第三次起诉离婚,前两次丈夫秦军不同意,情绪很激动,曾两度堵住法庭的大门。


经过多方走访,我了解到秦军缺乏安全感,对亲人的依赖较强,情绪容易激动及反复。以往的办案经验告诉我,人心都有一扇门,拉家常就是开启心门的钥匙。所以我喜欢和当事人拉家常,听听他们的喜怒哀乐。于是,我每天都抽空给秦军打电话、微信沟通,关心他的家庭琐事,安抚他的情绪。周末,我还会到秦军家里走访。渐渐地,我获得了秦军的信任,了解他对婚姻的态度和内心的想法。针对双方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多套调解方案。最终,在我的积极沟通下,案件得到妥善解决。


其实,很多棘手的案件看似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只要在办案过程中,始终做到明理立心、接待热心、倾听耐心、调解公心、温暖关心,总会出现“柳暗花明”的结果。


家事无大小,除了“五心”工作法,我还主持成立了家事审判工作室,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四化”工作机制:建立一个团队,实现队伍专业化;制定三项制度,实现办案规范化;推行“五心”工作法,实现纠纷化解多元化;创新庭审模式,实现审判人性化。


法治课堂,开到家门口


针对农村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维权意识较差的情况,我还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当事人家里,国徽扛到哪儿,巡回法庭就设在哪儿,让法庭审理的每一个案件,都成为一堂堂村民共享的法治公开课。


有个案子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一天早上,我正在整理卷宗,只听法庭外传来一个老人的声音,“再不给钱,我就不活了”。我连忙起身迎了出来。在我的安抚下,她的情绪逐渐平和。她叫贺兰,要向长期分居的老伴汪宇索要扶养费。为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决定与贺兰一起前往汪宇的家。不料,老两口一见面就争吵起来。


案件受理后,我分别到老两口的居住地,详细了解情况。原来,汪宇退休后每月有工资3000元,贺兰是家庭妇女,没有收入,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虽然每月两人都有往来,但常为钱款支付问题产生争执。


考虑到案情并不复杂,征求了双方意见后,我决定把巡回法庭开到家门口。开庭时,老两口都希望保持夫妻关系,但要继续分居,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工资发放后按比例固定向贺兰支付的方案,双方基本认同,但对支付的比例、时间、方式等仍有争执。


虽然当天的法庭调解没有达成一致,但我也没有放弃。时隔两天,我再次把调解地点安排到家门口。这次,我还邀请了双方的亲戚和邻居来旁听。最终,老两口达成了调解协议。这次调解不仅解决了贺兰的生活费问题,还起到普法宣传教育作用,让很多村民了解到,夫妻之间也是有扶养义务的。


多年来,我常常是办一个案子,结识一帮乡亲,了解一方人情。如今,我已走遍了辖区的每个村落,通过巡回法庭的方式,帮助当地百姓提高法律素养,矛盾纠纷逐渐减少,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得到提升。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口述/周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