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关怀助父母脱网瘾
退休的父母沉迷网络,整日刷手机,泡在网上打游戏,微信、微博里停不下来。当“网瘾”已非自控力薄弱的青少年专属时,老年人“网瘾”也会成为家庭协奏曲的不和谐音。也许,包容、陪伴和高质量的亲情连接,才是让他们脱瘾回归幸福的王道!
策划执行/左手
固执的网虫老爹
文/王歌
家父今年79岁,网龄已有6年。前几年他是经常拿着相机出去采风,孙辈绕膝、花开雪落都被他拍下来发在博客上,获得纷纷点赞。有时也往我的邮箱发一些养生、励志的段子。虽然经常在工作时收到他“网怎么断了”“怎么切换输入法”之类的电话干扰,但看到他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还是蛮开心的。
这两年他换了一种玩法,整日除了打游戏就是看电子书。庞大的身躯就像长在了电脑前,椅子都被他坐坏了两把。有时我需要用台式机处理一下工作,他会很不情愿起身,然后在我身边转悠,直到我招架不住让位。老妈说,一次她夜里三点多钟起来,看到书房电脑显示屏忽明忽暗,吓了一跳,原来是家父半夜醒来睡不着,干脆玩起游戏。
家父起早贪黑地上网,一开始家里人并没在意,直到他身体日渐虚弱,因肥胖引起血糖高、血压高、静脉曲张等各种健康问题接连出现,去年他就被救护车拉走两次,我们才紧张起来。
出院时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多运动,可他固执极了,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开电脑,再次回归老网虫生活。为了断掉他的网瘾,我们偷偷把网线拔了,他焦躁地在家里踱来踱去,竟然叫来邻居给他接上了,从此这招失灵。一次狂风暴雨过后,光缆被破坏,真的没网了,听说整修起来还很麻烦,家人偷偷奔走相告,皆大欢喜。
家父几经印证后终于放弃,刚过一天,他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不但食不知味,血压也骤升,还耷拉着头喃喃道“我快要死了”,闹得一家人战战兢兢,随时准备打“120”。我弟弟脾气大,为了这事甚至砸了电脑,最后还是乖乖补上一台更高配置的,谁敢跟他硬扛啊!
前两天家父觉得眩晕,几乎走不成路,一检查是颈椎也出了问题,导致头部供血不畅,医生得知他的生活习惯,感概道,“老爷子,咱快八十的人了,还不知道健康有多重要吗?”家父一口反问:“就是快八十了,我还能玩几天?”一家人瞠目结舌。家父年纪大了反而变成了孩子,越来越任性,小辈们对他说不得管不得,更不敢来硬的,怎么办呢?
刷屏刷出新生活?
文/刘利
自从看了老妈微信里的发文配图,不禁感叹,古稀之年的她,竟然还有一颗奔放的少女心。从前老妈的退休生活,不外乎种种花草学学书画,或者含饴弄孙,现在又多了一条“刷朋友圈”。每晚打开微信就发现朋友圈被她刷屏,家里的大事小情,穿上新衣服的自拍,都会在微信里发。
除了爱转发心灵鸡汤,老妈最喜欢一些保健养生的小文。不但转发,还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一些诸如“喝冰水会致癌”、“你不能不知道的十种有毒食物”“万不能吃的水果部位”……看完后她就在家里捣鼓,餐桌上会经常出现一些诸如鱼鳞、玉米须汤之类让人崩溃的黑暗料理,只要我们提出质疑,她就翻出微信为证。有一阵子她将网络疯传的救治心梗患者的“拍打疗法”,在老友中传播,我善意提醒她,没有得到科学认证的消息,最好不要宣传,否则人命关天,她置若罔闻。
她对任何加好友申请均来者不拒,结果不停收到各种广告和诈骗信息,有一次差点就打款过去。她常常半夜还在刷微信,半夜网络不好,她可以把我揪起来帮她弄好。为了上网,她可以不顾女儿的睡眠和健康,这还是我亲妈吗?
给老妈买ipad,原本是为了让她消磨时间,也能锻炼大脑,当时还顺手给她安装了几个小游戏。谁想到从最初的排斥,到笨拙使用,再到今天的迷恋,真是临老入花丛,一发不可收拾。从前有空闲时间,老妈一般都在楼下和邻居们聊天或是去跳广场舞、打太极拳,自从有了ipad之后,她几乎足不出户,滑呀滑呀,一边还傻笑,那画面让人好气好笑,还很无奈。
手机是老妈的“黄昏恋”
文/英子
自从母亲加入低头族行列,我的心每天都要没来由地慌一阵,担心她因为玩手机再次闯祸。上次她用手机看郭兰英演唱会视频,把牛肉炖成一锅黑炭。最可气的是,她拿着手机冲进厨房,还不忘拍了一片狼藉发在朋友圈,配文百字外带哭脸一个,那新闻敏感堪比专业记者。
周末抽出时间陪她去买菜,她一边走一边对着手机傻笑,一路因她而起的急刹车让我胆战心惊。在菜摊前她先不急着挑选,而是左拍一张右拍一张,然后语音留言:“张嫂,今天的茭白特新鲜,赶紧出来呃!”没有WIFI的情况下,看小视频我都要掂量一下,或者蹭个网或者回家看,老妈丝毫没有这个概念,坐着车都在线看郭德纲的相声,她的电话费用比我老公还多!
钱倒是次要的,她只要往沙发上一坐,手机、ipad几乎不离手,斗地主一玩两三个小时,顾不上与老爸和我们交流。跟她说话,都是心不在焉地应一下。有时她半夜不睡觉,还在“开心消消乐”不停,视力明显越来越差。我领她去医院配了副老花镜,又开了点儿眼药水,休养了几天又故伎重演。为了让她有节制,我开始和她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担心她半夜玩手机,我一晚上总要起来好几次监督。直到我拿出自己的手机,让她看朋友圈被她刷屏的“证据”,她才不得不关机睡觉。
最可气的是老妈随时随地直播我们的生活,家里一日三餐,孙儿孙女各种囧相糗事,家中各种鸡毛蒜皮,都在朋友圈里晒。就算不顾忌别人的观感,也该有点隐私意识吧?把自家日子过成真人秀多让人尴尬啊。
母亲不会是已经染上“网瘾”吧?小时候爸妈因为我偷看电视,一边骂我“电视迷”,一边把我揍得嗷嗷叫。现在他们比我还疯狂,仿佛沉溺于黄昏之恋。小孩染上“网瘾”还能强行断网戒掉,这老人染上“网瘾”,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跟同学发小交流过,这种情况好像还挺普遍。怎么才能帮家里老人戒掉“网瘾”?大家七嘴八舌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要不要带妈妈去心理咨询求助专家?
老年人为何沉溺“网瘾”?
郝予 婚姻家庭资深心理咨询师
记得多年前,网络才刚兴起,得知好友的父亲年近七旬,便能够熟练上网看新闻、查资料时,惊叹不已。我们欣赏他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羡慕他年轻的心态,多希望自己年迈的父母也能像他那样紧跟时代,人老心不老。
如今,当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会使用电子产品和网络已成为少数时,曾经只以为青少年才会患上的让父母抓狂的“网瘾”,在很多古稀老人身上重演。真是时光荏苒,世事变迁,任何社会的有趣现象都需要放入时代的大背景中,才能更多理解,更多接纳。
如何理解老年人痴迷网络电子产品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力呢?
大约半年多前,在朋友圈和网络被大家广泛转发的一个国外视频短片“五分钟了解成瘾是个什么鬼?”,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痴迷电子网络的行为提供了参考:短片里讲到,在二十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布鲁斯·亚历山大的小白鼠实验。当一只小白鼠被独自关在笼子里时,实验者提供两个供水管,一个提供纯水,另一个提供含有海洛因的水,它只选择喝含有海洛因的水。而同样的环境,把多只小白鼠关在一起,并提供更多娱乐设施,就像创造了一个老鼠乐园的情况下,小白鼠们却只会选择喝纯水,而不去碰另一只含有海洛因的水管。这个有趣的实验让人们惊叹:连小白鼠也需要情感的连接,在缺乏情感连接和同伴互动的情况下,毒品更容易成为孤独者的陪伴。从这个实验反思人类,随着社会高度发展,人们更多处在工作的压力下,住在相互隔绝的高楼大厦,缺乏自然的来往走动和情感连接,成瘾现象却日益突出——人类是天生最需要情感连接的动物,“毒瘾的反义词不是清醒,而是关系!”
以上的举例,并不意味着将沉浸电子网络世界的行为轻易冠上“成瘾”的标签,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所谓类似成瘾行为背后的心理需要。
何止老年人,实质上,任何缺乏真正意义上情感连接和亲密关系的人,都可能有着专属的“亲密爱人”陪伴,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而已,网络仅是陪伴的形式之一。
对于老年人而言,黄昏般的人生阶段,除了孤独的陪伴需要,所谓安享晚年,可能还有着很多心理需要在寻求满足。大多时候,如果从心理上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些需要的强烈程度,也无从获得满足时,可能更容易过度痴迷于网络,让网络成为“黄昏恋人”来替代性地满足。这些需要比如——
获得存在感:当老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逐渐转为配角,通过网络,分享生活,获得关注,相互评价,获得更多的存在感。
满足认同感:最流行的动动拇指点点赞,点滴汇流的认同感便满足于心。
体会掌控感:你可以夺走任何东西,也无法夺走在虚拟世界的自由驰骋。想看什么看什么,想听什么有什么,想买什么拍什么,通过网络似乎无所不能,体会到极大的掌控感。
补偿放纵感:有些老人一辈子严于律己,从未真正放纵过自己什么。通过在网络世界的自由驰骋,轻松便捷的电子宝贝,某种程度上补偿了某种放纵的体验。
防御被抛弃感:通过网络,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让自己紧跟时代,贴近社会,有一种不落伍的感觉,避免与世隔绝的被抛弃感。
抵抗孤独感:当生活只需要你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只问你钱够不够用,甚至连这些都不需要,儿女们在强大的生活压力下,无暇顾及与你的情感互动时,网络则成为最好的陪伴对象。
赶跑空虚感:很多老年人为儿女而活,整天为儿女忙碌,看似充实,实质从未体验过自我追求的价值感时,网络很容易成为“和自己真正在一起”的工具,填补缺乏自我的虚无感,从而沉溺其中。
以上并非只聚焦于网络的弊端,而是从极端沉溺的行为中看到最普遍也最易于看到的心理满足。相应于个体的差异性,或许还会有更特别的意义。试想,当现实生活中,以上的感受大都能被满足时,在这个网络普及的时代大背景下,或许电子产品只是生活的一个调味品而已。
最后,还是老生常谈地说,为老人提供情感关怀,支持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满足感,才是最健康的支持。任何打着“为你好”的名义,用强行控制的方式剥夺老人的爱好,只会带来更糟的后果——当你所爱的人听不进你的建议时,善意的包容才是真正爱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