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逃离北京的人,现在过得怎么样?

作者:王晓艳
聚焦 2017-07-18 16:06:00

bld110209


择城而居,择的不仅是地缘环境,更是对生活的自我设计,用你的向往替代平淡,用你的改变远离抱怨。选择,缺的不是理由,而是行动的勇气。

择城而居,是对生活的主动设计

你会举家迁往另一座城市,重建家园,重启生活吗?记者在北京街头以及读者群里随机采访了一些人,问他们如果有家庭迁移的愿望,首选原因会是什么?大部分人对迁移家庭也曾起心动念,只是没有非迁不可的“选择”动力。

说起让他们动念移居的原因,12%源于“对环境失望”,尤其是孩子在0岁到6岁的家庭,愿意因孩子和家人的健康迁往生态良好的城市。24%抱怨“买不起房子”,一个人可以租房,但对于一个家庭,没有房子难以获得安全感。很多人单身时坚守一线城市,但在成家后宁愿撤退。10%因为“找不到理想工作”,就业危机感越来越强,尤其是承担着养家重担的家庭主力成员,更愿意去生机勃勃的城市,期待事业上新的转机。21%的人因为在超大型城市没有落户资格,孩子入学、老人养老,享受公共服务等面临问题,所以向往对外来人口更友好的城市。

而高达33%的人选择了“幸福成本的增大”,幸福是生活的点滴感受,住在远郊,上下班交通时间太长,工作压力大带来亚健康,与父母聚少而疏离,导致了幸福指数下降。如果可以选择,他们更愿意把家安在充满活力却相对轻松的城市。

与前些年不同,今天,中国家庭的迁徙没有那么明显“被动”的功利诉求,而是更加主动更加私人化的选择,为了找寻家庭更融合的栖息地,营造更理想的美好生活。

我们采访了一些家庭的迁徙故事,他们有的离开了北上广,但却不是以“逃离”的姿态;有的冲向一线城市,不再只是为了“奋斗”。择城而居,择的不仅是地缘环境,更是对生活的自我设计,用你的向往替代平淡,用你的改变远离抱怨。选择,缺的不是理由,而是行动的勇气。

受到吸引,投奔新的生活舞台

北上广深哪个城市最吸引你?最近,百度地图通过挖掘大数据发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参评的中国49个主要城市吸引了全国城市新流入常驻人口的39%,吸引力指数较高的城市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部分城市及成都、重庆等西部城市。北京已经不是外来人口心目中首选目的地,在人口吸引力上,深圳排名第一。

刘大强和斯嘉丽,就是与大数据趋向契合的一个家庭。这对80后夫妇,决定从北京迁往深圳。一说离开北京想到的往往是逃离两个字。刘大强说:“人生的主角是自己,别为了舞台难过。北京的好哪也替代不了,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的戏码变了,需要换个舞台,潇潇洒洒的走就好了,一切要看自己的需要。”

选择移居深圳,是因为他们觉得那是友好和包容的地方,自然环境好、经济活力强以及融入成本最低,作为移民城市,深圳是从北京撤退的最佳选择。只要年龄和学历符合政策要求,不仅可以轻松搞定深圳户口,还能从政府那里领到一笔安家费。

深圳房价也贵,但比起北京还有一定差距;房租不便宜,但北京一套三居的租金,可以租一个带泳池的私家花园。

不管环境多么加分,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移居至关重要。深圳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前沿,创新精神已经融入城市的基因。在深圳湾科技园区,集中了腾讯、阿里、百度、顺丰等互联网巨头,还有全国工资最高的企业之一:华为。大公司们带来了超多的就业机会,让人才留下来形成良性循环。如果你准备创业,深圳也是不错的选择。前海自贸区等地方税收优惠、科技产业园区还有大量孵化基地。

搞定工作、住房,你可能也还会有很多问题。比如听说深圳是文化沙漠,会变得很世俗吗?没有朋友,下班无聊怎么解?放弃一切来到一个城市,有很多不确定性,甚至可能会后悔。刘大强和斯嘉丽们解决的方法就是打开心扉拥抱这个城市的一切。

一个宜居的城市可能会激发出一个家庭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深圳这个市区公园最多的城市,斯嘉丽一家最大的改变就是运动。家在南山脚下,晚饭后上山,两个小时看了夜景又锻炼了身体,北京的朋友们晚上9点发微信“你干吗呢?”“我在爬山”,对方立马艳羡:“……我还在挤地铁。”

周末早点起,绵延15公里的深圳湾公园到福田红树林是一个经济便利的度周末胜地。一小时的车程,以前在北京连平谷的金海湖都到不了,现在可以去真正的大海边!从深圳去港澳台或是东南亚都极其快捷方便,住在深圳,世界仿佛更大了。

他们建了一个帝都南下深圳的群,里面有四百多个小伙伴,从孤单变成热络。他们还开了一个“刘大强与斯嘉丽”的公号,以深圳为圆心搜集各种美好生活场所,想看的话剧,想逛的市集,想吃的创意菜,总之在迁到深圳三个月后,把每个想念北京的地方都在深圳找到了替代,他们说这也是让自己能很快融入移居城市的一种方式。

蓝天无价,为孩子谋一个未来

《奇葩说》有一期辩论要不要因为雾霾离开你奋斗的城市,徐静蕾说她离不开是因为父母离不开,她父母离不开是因为老朋友离不开,这真是情与霾的抉择。这种因霾而起的“走与留”的讨论,在网络上也引发热议,还产生了一个新词叫做 “霾移民”,也早已有不少人开始了“说走就走的移居”。

曾在雾霾严重的某北方城市做广播电台经济频道主播的甜甜,就是“霾移民”的一员。

在一个因雾霾限制出行的日子,她下班回家看见两岁的儿子坐在沙发上郁闷。“你能想象吗?一个两岁的小儿居然郁闷了。”孩子已经连续几天没出门了。

甜甜高考那年的题目就是《选择》,而今天她真的遇到了比作文题要难得多的选择:要不要为了孩子另择城而居。台里的大哥跟她开玩笑:“咱们好歹小时候打下了一个好身体的底子。”她下定决心了,自己的一切都可以重来,但孩子的健康不能重来,童年不能重来。

交回曾经是职业理想的记者证,离开生活了三十年的城市和坐了十年的主播台,告别积累的听众资源,事业上的舒适区域。这辆自称永不言败的小坦克要把全家带到一个新的城市生活。

处理完工作房子档案一系列事务之后,她和丈夫驱车出发。因为老人孩子已经先行到了昆明,所以这趟旅行也变成了夫妻两个人一次难得的穿越中国之旅。七天,五省,三千多公里,饱览大好河山。

到达昆明,开始四处看房子。昆明每平米八千多元的房价让刚卖了以前房子的她觉得很轻松,很快全款买了套九十平方米左右的两居室,开始忙碌琐碎又幸福的装修,家中的墙上挂着三幅地图,分别是一家三口出生的地方。

很快,孩子比在北方时晒黑了,但也长高了一大截。每天雷打不动的户外活动,让他有机会近距离接触青蛙、松鼠、白鹭、红嘴鸥……认识山川、河流,看着天上的白云开发想象力,而不是每天盯着动画片。虽然西南地区教育环境并不理想,但她觉得,孩子的心智和看待世界的方法要比大城市的优质教育环境更重要。

老爸老妈把户口迁到了云南,享受到当地60岁以上老人的各种优惠。辛苦了一辈子的他们,每天提着水杯逛着昆明大大小小风景秀美的公园景区,回来得意洋洋地向她展示手环上辉煌的成绩。老公在家里留了一间房,用来做他一直规划的家教工作室,在单位沉默了很多年,换了个地方,好像也重新焕发职业光华。甜甜说自己是巨蟹座的,家人好,世界就好。

离开体制内的工作,才知道自己原先的世界实在太小,一开始有点过于乐观了。总觉得凭借十年经验,找工作很容易,做点什么也很轻松。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素昧平生却愿意凭借简历给你和原来差不多职位和收入的老板可遇不可求。既然断了后路,自然要想方设法找出路。一点点剖析自己的长处与短板,一次次尝试把想法变成现实。

她遇到了以前工作时认识的一个女孩,也是从石家庄迁来昆明居住,正在把西南特产输送到北方市场,她们三观契合理念相似,她做了公司的策划总监。从电台到私企,需要转变的有很多,跟各行各业的人对话,充电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

她要在孩子长大前发展好自己,不希望对孩子有“你妈妈为了你放弃了什么”的抱怨,她希望迁移的选择促使家庭每一个人,有一种全新的生活和更好的未来。

守家而居,还是创家而为?

移居人群流向哪里?百度地图中国城市研究报告显示,一些生机勃勃的二线城市成为一线城市溢出人群的偏好地,比如重庆、武汉等。

寒窗苦读,千军万马地考进一线城市,并且成功地留了下来,是不是生活的终点?我们应该瞻前顾后,守住既得利益,还是进退由心,另创家境?

最近一年多来,一线城市房价的涨幅巨大,一篇大意为“清华毕业生买不起学区房逃回二线城市”的文章引发热议。作者是名校毕业的高知人才,但因为房子和孩子学校问题而无奈离开北京,举家迁往二线城市,终于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因为这篇文章衍生出“买学区房为上清华北大,清华北大毕业却买不起学区房”的讨论。

众说纷纭中涌现了一股清流,同样毕业于TOP2(北大清华),同样是家庭迁移,小万工却以另一种姿态离开北京。

小万工和丈夫都是从湖北小县城考到北京的,一个北大物理,一个清华建筑。小万工在北京顶尖开发商公司负责高端住宅,丈夫在北京名校高中分校区做老师,物理学科带头人。他们本科毕业留京至今九年,其间搬了六次家,最近这第七次,是带二孩之家迁往武汉。

在北京14年,跟朋友们道别的时候大家都特别不理解,已经有房有车有户口有事业,他们应该是最不可能“逃离”的那一类人。

小万工说,丈夫一直想回去,他现在北京的一所名校分校教物理,回武汉也能去国内顶尖的中学,而且离父母近,孩子也能得到更好的照料。恰好她公司有一个内部调动去武汉的机会,她参与竞聘,发现这几年武汉的变化非常明显,大江大湖大武汉也有不逊于北京的事业空间。

真的很纠结,毕竟在北京待了14年,已经都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就家庭而言,去武汉父母和孩子都能有更好的照顾,提升家庭幸福感,武汉的基础教育质量也不错;就个人的职业前景而言,无论在北京或在武汉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虽经理性的分析,但让他们下定决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居然是“希望”。比起待在把日子过得四平八稳的北京,去武汉因为不确定所以有挑战有新的希望。至于孩子,比生活在哪个城市更重要的是始终能在父母完整的爱中长大,在北京或在武汉,居豪宅或居陋巷,又怎样?只要爱相随。

这个时代日新月异,让我们面临了更多的压力和困惑,但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你可以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席位坚守在一线城市;也可以为了给父母一个圆满的晚年返回家乡;你可以带动家庭改变来适应一座城市;也可以选择一个和家庭匹配度更高的城市来激活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择城,是发现自己,设计未来,重启人生的过程。

城市 择城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