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的“热象”照见了什么?
我们在热议李子柒与文化输出的时候,是不是也冷观一下李子柒给我们输入了什么?到底是什么让中外如此庞大的粉丝群体,愿意在这个划屏即过的时代,把目光长久地停留在她的身上?
小调查
你为什么“爱”李子柒?
在《中国妇女》读者群“你为什么‘爱’李子柒”的小调查中,这 4 条原因位居前列:
1. 喜欢看她干活的利落劲儿,觉得劳动也很美。
2. 乐于看到向往的田园生活有了一个真实的版本。3. 旁观她的慢生活,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4. 被她传达的各种中国传统文化项目所吸引。
在二十一世纪二零年代开启的时候,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心灵半径,你的文化深度,因为这样一位女性的出现到底得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呢?
专栏作家
给平淡岁月赋予仪式感
席越 专栏作家
李子柒上传到油管的视频之一《过年的小零食》,迄今已经播放 4000 万次。留言近 3000 条,且大多为英文撰写,赞誉之声溢出屏幕。
她酿酱油、蒸窝头、晒粉条、吊柿饼的视频,让外国人看到上头。有人说“一个外型像公主的姑娘,干起活来却能这么硬核。我虽不知道她在做什么,但看起来就觉得很美好。”还有很多人表示,喜欢看到李子柒的奶奶,虽然听不懂祖孙二人在说什么,但能感到她们之间的脉脉亲情。就像央视点评“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外国人看懂了李子柒的热爱,也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没有翻译却依旧火遍全球。”
在李子柒的视频中,从不浪费任何东西。切剩的红薯喂猪,洗出的渣滓喂鸭,淘米水用来浇地,玉米棒用来烧火,她不看镜头也不说话,就是在那默默干活儿,偶尔跟奶奶说几句方言。别说外国人听不懂,连我都听不太明白。砍新笋、劈竹子、种稻米、纺羊毛……虽然没有旁白对话,但内容饱和度很高。
李子柒多次在微博中解释:真实的农村生活是很累的,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美好。“我展示给大家的,是我向往的生活。”李子柒的视频固然加了一层文青滤镜,真干农活时也不可能穿着宽袖的汉服,但远离生活又来源生活,将平淡岁月赋予仪式感。
李子柒从小就给做竹器、做乡厨的爷爷打下手,一个人会不会干活儿,一抄家伙就能看出来。看行家干活儿是种享受,有条不紊、行云流水、庖丁解牛、手起刀落,单靠后期剪辑做不出来这样的节奏。比如,我就很喜欢看李子柒每次扣上木桶盖子时的那一下子敲击;喜欢她做粉条时一边叩击,一边晃动半个葫芦做成的水瓢;喜欢她一把柴刀行天下,剁肉剔骨、切菜削竹、开瓶盖,全是它。
一个女孩,自己劈木柴,这种“原始生活”别说中国的城市居民,就是农村的年轻人也很少有人操作。做一缸红薯淀粉,从秋意盎然拍到冬雪飘落,与中国城市人群三餐靠外卖,家务靠外包,养娃靠保姆(咱也是没办法)相比,西方人喜欢自己动手、贴近自然的生活态度。大部分人的生活是不假手他人的。他们虽然不懂什么“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但却也有“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的精神,乐在其中、引以为荣。
归根结底,是李子柒本人的质感吸引了大家。对自然的向往、对劳动的欣赏、对亲情的眷恋,这些品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
这个时代没有才华会被埋没。挖掘自己的独特价值,找到一条空白赛道,稳扎稳打地持续产出,通过互联网放大赋能,用勤劳、真诚、精湛、出众,实现人生的正面跨越。这可能就是李子柒对我们最大的文化输入。
心理专家
一个有治愈力的白日梦
吴涓 心理专家
上世纪 90 年代,在美国曾经很流行一种“白日梦减压法”,就是在感到压力很大时,主动的让自己“走神儿”,幻想一些让自己放松的画面,暂时与眼下感到有压力的人或事拉开一点距离。这有点儿像给烦躁的孩子一个棒棒糖,对情绪能起到安抚的作用,所以也被称为“棒棒糖疗法”。
在我看来,李子柒为那些生活在大城市里,一边追逐梦想一边焦虑不安随时想逃离又不舍的年轻人,编织出一副完美的白日梦蓝本:不用在城市拥堵的交通里跋涉,不用刷脸打卡上班,没有老板的施压,没有同事的竞争……遗世独立,随心所欲。
这里说的“白日梦”并无贬义,事实上,“白日梦”是健康心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意识状态,注意力减少对外环境的刺激反应,而是转向内在。白日梦会让人处于一种半恍惚状态,比如睡前或休息放松时的发呆状态。
现实中,隔着屏幕,我们看一个叫李子柒的姑娘,穿着粗布汉服干着田间农活,小女子干起活来利落干练,亦古亦今,可盐可甜,烹茶煮酒,自制美食,展现日常器物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在幻想中,我们就是她,置身山林间,暂时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回归万物本质。
我们所说的李子柒身上的仙气,可能就是这种梦境中的感觉,温柔贤惠的仙女,热爱生活,无所不能。超然闲适,生机勃勃的山林生活,在李子柒的小院里被演绎成一系列的小视频火遍全球。花竹茅舍、老式灶台温暖的柴火上嵌一口大锅,里面是热腾腾的山家风味,袅袅飘出一扇没有遮挡物的大窗,远处是连绵的山脉,风云变幻,青绿葱郁。李子柒的小院满足了中国古今文人的田园梦:在别有洞天的尘寰外,感应四时寒暑,和应自然万物,胸中无事,称心如意。
李子柒,是一场“生活在别处”的白日梦,是关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乡愁。是在现实与幻想的边界,留给自己的一个棒棒糖。
老友粉
接地气是现代人的奢侈品
文/孟芹
第一次看李子柒的美食视频,是做面包窑那一期,只觉这个姑娘太能干了,就算是在乡下,推手推车、和水泥、砌砖、做泥坯的姑娘也很少见。搜索她的资料,才知道她的身世背景。这样的女孩蕙质兰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她让人坚信,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她都能活出自己的桃花源。
看看她就知道理想生活的范本是什么样子,最起码她提供了可能性之一。
有时候也会想,像她一样回老家吧,在山川下、溪流边,安守一个小院,内外遍植花木,遵循大自然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却又难以割舍工作、家庭方方面面的牵绊,所以看她的视频,就是一种假想式的安慰,有人替你实现了一个梦想,看着也很开心。
李子柒说:“把日子过成什么样子,更多地取决于你本身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你是否愿意为之努力。”深以为然,她给我们最大的启发便是,不断地问自己:你想过怎样的日子,你愿意为之付出多少?
我同样喜欢的一位山居者二冬曾说:“每个成年人每年至少有那么一两回,孤身一人,在山里或者荒野间,宅上一个礼拜(当然最好的是每个月都有三五天),不然你永远都意识不到自己在人群中的状态,是怎样一种混沌的存在。”
我身边的确有一些人,他们周末会跑到人不多的环境呆两天,从工作的秩序中抽离出来,净化一下,变得柔软和真实。有的干脆就在郊区买下一个院子,侍弄成一个自然舒适的小天地。
人不管住在什么地方,内心的气场会影响所处的环境。所以你想过得田园诗意,就得有一颗有种子的心,改造环境,让环境变得越来越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