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栉风沐雨脱贫路, 勤劳敲开幸福门

来源:中国妇女作者: 文/本刊记者 郭一卓
聚焦 2020-12-17 16:43:20

张家口市是河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曾有11个国家贫困县区,其中9个县区被列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难啃的“硬骨头”。一个个村庄、一户户家庭的变迁,见证了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


image.png

天鹅湖畔,张家口市第三届脱单集体婚礼隆重举行


金秋时节的张家口市沽源县,处处充盈着丰收的喜悦。9月21日,张家口市第三届脱贫脱单集体婚礼,在沽源县美丽的天鹅湖畔隆重举办。在这场由张家口市妇联、中共沽源县委等主办,县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各县区妇联承办的婚礼现场,有来自13个区县的百名夫妻,有在脱贫攻坚中致富的小夫妻,也有几十年相濡以沫的老夫妇。他们不仅收获了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也收获了美满的婚姻家庭,踏上幸福的小康之路。 


市妇联主席张春黎说,妇联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帮助缺乏脱贫动力的单身,解决婚姻问题,让他们有个家,脱单同时加快脱贫。参加完这场特殊的婚礼,本刊记者深入两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的五个乡村进行采访,一幅幅脱贫摘帽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打造脱贫攻坚的“康保”样本


康保县气候严寒干旱,地瘦人穷,属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河北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康保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和“空心村”治理工作。今年2月全县实现脱贫摘帽。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和谐新气象 


针对农村“空心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康保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变群众生存、生产、生活条件的治本之策,立足资源共享,就业便利,在县城建设了集中安置区,共建95栋小高层电梯楼,安置110个村7000余户居民入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而康保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走在了前面。


如今的康保县,处处充满生机。位于县城的怡安社区,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比肩而立,一条条平坦的道路整洁通畅……这里是容纳了当地80%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是河北省规模最大的集中安置区。


76岁的刘翠花和老伴就生活在这里。在县妇联主席赵永芳的陪同下,记者乘坐电梯,走进高家营村刘翠花的家。


“快请进!”刘翠花夫妇笑容满面地将记者迎进家门。客厅的电视柜上,摆放着两张引人注目的照片:一张是刘翠花夫妇与高家营村民一起出游的照片。那是老两口易地搬迁后,县妇联驻高家营村第一书记王海燕组织村民出游,给村民留下的集体合影。照片上,每个村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还是我们第一次出游呢。”刘翠花兴奋地说。另一张是原来老宅的纪念照。照片中低矮的土坯房和坍塌的院墙,让刘翠花心生感慨:“这辈子都没有想过能住上高楼!”


2016年之前,刘翠花一家住在离县城10公里的高家营村。几年前,她的儿媳因病做手术,欠下外债十几万元,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这个时候正赶上县妇联驻村扶贫工作组入驻高家营村,副主席王海燕成为驻村第一书记。


王海燕了解刘翠花的情况后,先依据政策,为他们申请救助金,缓解燃眉之急。而此时的康保县,针对地域的特殊性,正在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很快,高家营村就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村,刘翠花一家三口只花费了9000元,分到了一套75平米的新居。


刘翠花边说着生活的变化,边带着记者参观她的新居:窗明几净、厨卫亮堂,冰箱、液晶彩电、布艺沙发一应俱全……


对刘翠花一家来说,居住环境的改善,只是脱贫的第一步,面对十几万元的外债,要想真正脱贫,就要有稳定的收入。于是,王海燕利用妇联的资源,让刘翠花学习种植芽菜。


走进刘翠花的卧室,阳台上立着一个高高的架子,一个个一尺见方的盘子摆放其中,这里面种的就是芽菜。有的刚冒出嫩芽,有的芽苗长了一寸来高,还有的蹿出绿盈盈的叶子。


说起芽菜的种植,刘翠花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刚开始不敢种,一是不了解,二是怕种出来没销路。”老实厚道的刘翠花语气中透着淳朴。针对这些担忧,王海燕联系专业人士,对刘翠花及村民进行培训,同时帮助他们联系芽苗的销路。


人老心不老,人老劲儿不松,刘翠花的芽苗培育获得很大成功,并在当地小有名气。她曾在20天培育出一百盘芽苗,一年下来,收入不错,一家老小心情也好了,其他贫困户也在她的带动下,也种起了芽菜。


在承担了80%集中安置任务的怡安社区,村民们变好的不仅仅是房子,让他们愁了半辈子的“挣钱”也容易起来。社区周边引进了恒太皮具股份有限公司、利平巧娘编织厂、嘉康农业等20多家企业,一个名为“康保县智能就业服务系统”的平台,自动将他们的就业需求和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对接,使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裁剪,拼接,缝制……在恒太皮具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代存芳等百余名女工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从老家的土房到县城的楼房,代存芳不仅住进了宽敞舒适的新房,还收获了新的工作。


“我家四口人,以前只能种点地,赚不了什么钱。可搬到县城后,小区内定期会发布各种招聘信息,我报着试试的心态来到这里。这里有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我现在的操作也越来越熟练了。”如今的代存芳,每月能赚2000多元,生活有了保障,对未来充满信心。


县妇联赵永芳主席告诉记者,康保县按照“公司基地+乡村车间+贫困群众”的方式,全力助推就业扶贫,帮助易地搬迁贫困劳动者重新找到获得感和幸福感。


image.png

昔日贫困村蝶变成富裕美丽新农村


昔日“空心村”,蝶变美丽新农村


康保县东南的南乔家营村,下辖7个自然村,全村人口空心化达81%,两个自然村间隔最远达5公里,2017年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深度贫困村之一。两年前,省民政厅作为帮扶单位,实施“整体搬迁空心村、集中安置建新区”的治理方案,率先在全县开启了7村连建的“空心村”治理建设工程。


坝上的秋天总是来得早一些,9月底,站在距离县城45公里处的南乔家营村的土地上,明显感觉凉意十足。但当走进一座座红顶黄墙的联排新房,一派祥和崭新的面貌不由得让记者感到一股暖意。


下午3点多,记者走进村民常海忠的家。环顾四周,新柜子、新沙发、新茶几,新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


常海忠与妻子在为迎接十一小长假而忙碌着,“过去村里道路不通,环境脏乱差,孩子每到过年时才回来一次,如今村里环境好了,道路通畅了,每到小长假,儿女们都会回来,这次过节他们能住好些天呢!”常海忠一边说一边笑,笑声中透着对新生活的满足。


谈到南乔家营村的变化,省民政厅驻南乔家营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陈世清感触颇深。3年前 “空、散、破、穷”是这个村子留给他的第一印象。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面对这样的村子,脱贫攻坚怎么搞?基础设施怎么建?怎样才能彻底拔穷根?带着雄心壮志进村的陈世清,和大家一起问诊把脉,以“党建引领、新区安置、产业带动、政策兜底”的思路,帮助村民彻底改变生活面貌。而此时的康保县正在探索一条以空心村整治,带动脱贫攻坚的路子。2018年6月,新的南乔家营村破土动工了。


从图纸设计到房屋建设,一切都要只争朝夕。一年后,一处供94户村民集中居住的新村子建好了:坚固耐用的联排房屋整齐排列,真材实料的装修周到实用,笔直宽阔的道路直通村里……


而就在距新村不远的老村里,常海忠家尚未拆除的残颓房屋仍在。他回忆道,原来一个小自然村里只住着三五户人家,几乎没有文化生活;如今大伙聚在一处,晚上太阳能路灯亮起时,村民们扭秧歌,跳广场舞,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扶贫工作队利用一处养殖场的闲置圈舍建起了养殖小区,养牛这一产业,带动了不少村民富起来,常海忠就是其中之一。


常海忠的女儿自幼患先天性心脏病,需要手术治疗,花光了所有积蓄。2013年他和父亲都成为贫困户,后来在驻村工作队不断鼓励下,他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家里有10头牛,每头牛的收益都在2万元以上。


南乔家营村的新生,使得一批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返回了家乡。随着二期新居即将开建,更多的村民将回到曾经的家园安居乐业……


从“穷得揪心”到“美得如画”


辽阔的草原,蜿蜒的湖泊,茂密的植被,清新的空气……来过沽源县的人常常感叹这里“美得如画”,然而又有谁能知道这里曾经“穷得揪心”?


曾经,贫困人口占全县人口1/3,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脱贫攻坚以来,沽源县发展乡村旅游,为产业扶贫注入科技动力,如今,全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搭“旅游快车”,走乡村振兴路


闪电河乡的黑山嘴村,因村后大山形似虎嘴,石头呈黑色而得名。虽然其紧邻闪电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自然资源丰富,然而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却一直是省级深度贫困村。2018年初,全村贫困发生率还在30%。河北省人防办战备信息管理处处长王会敏到黑山嘴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后,将贫困户纳入旅游经营等产业链条中,发展乡村旅游,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8月底,张家口沽源的风已经有些寒意了,可黑山嘴村附近的 “草原神画”景区,游人热情依旧不减。


信步景区,花海木栈道景观公园、大型拓展训练基地、蒙古特色餐厅……让人流连忘返,乡村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然而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贫瘠的土地。


第一天入驻村子的情景,王会敏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个特殊的日子,2018年3月8日,作为为数不多的省直选派女第一书记,在朋友的节日祝福和鼓励声中,她怀着满腔热情,奔赴黑山嘴村。


虽然此前对黑山嘴村有所了解,但真正置身其中,还是让王会敏感到吃惊。当天最低气温将近零下20摄氏度,村委会门口堆着十几厘米厚的雪,她穿着在石家庄过冬最厚的衣服还是被刺骨的寒风吹透了。


走在村子里,王会敏看到的是摇摇欲坠的土坯房、土院墙、坑坑洼洼的入户路。


艰苦的条件让王会敏意识到,不折不扣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实是一场攻坚战,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硬仗。


驻村第一件事,王会敏就是想着如何把村子的环境变美。她与队友千方百计争取各级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村里的主路全部建成了柏油路、入户路为水泥路,适龄孩子全部入学……


两年,村庄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美如画”,实实在在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


为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王会敏与队友立足黑山嘴村的丰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之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驻村扶贫工作队引入社会资金6000余万元,按照4A级标准打造集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草原神画”生态旅游项目。


“以平均每亩500元流转村民720亩土地,用于企业开发旅游项目。企业一次性支付村民到2028年土地流转费,仅靠这一项,黑山嘴村所涉及贫困户每年平均增收4000元。”说到“草原神画”景区为村民增收的方式,王会敏不经意间,流露出满满的自信。


与此同时,扶贫工作队还引入社会资金1.2亿元,开发建设黑山嘴中欧小镇特色民宿旅游,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项目。


王会敏说,去年黑山嘴村作为深度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将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科技小院,装满扶贫大智慧


为产业扶贫注入科技动力,增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质量效益、贫困群众致富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沽源县东辛营村,就有一座深受农民欢迎的“科技小院”。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已于2018年提前脱贫出列。


虽说已是金秋时节,可由于采用露天与大棚两种种植模式,在“科技小院”架豆园区的大棚里,藤蔓上的架豆仍然长势喜人。


村民马龙凤和丈夫像往日一样摘着架豆。往年这个时节,丈夫都是在外地打工,自从村里推广架豆种植后,他便回到家乡种架豆。靠着农忙种架豆、农闲做加工,马龙凤一家不仅成功脱贫,更成为了远近有名的致富能手。


早在科技小院成立之前,东辛营村已有种植架豆的传统,但由于常年粗放管理,产量逐年下降,村民种植架豆的热情并不高。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驻沽源产业扶贫帮扶小组于2017年6月,在东辛营村建起全县首家“科技小院”,由中国农业大学师生长期驻守,指导村民科学浇水施肥。让东辛营村的架豆量价齐升,村民乐得合不拢嘴。可伴随架豆产量的提升,销售又成了困扰种植户的最大难题。


恰巧此时,王金山作为省司法厅选派干部,入驻东辛营村任第一书记。为了解决村民眼前的难题,在省司法厅驻村工作队的多方协调和积极推动下,村里成立了沽源县架豆协会,辐射全县40多个村。菜贩来收菜,谁报的价格高,村民卖给谁,村民卖菜真正有了话语权。


为了减少蔬菜交易中间环节,直接与客户对接,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东辛营村还建起了自己的蔬菜交易市场,2000多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大厅,吸引着各地客户。 村民一斤架豆可以多卖三四角钱。蔬菜交易市场将市场摊位出租,部分租金直接分配给村民,让村民享受市场红利。


种植架豆不仅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提升。如果不是驻村工作队的帮扶,曾经的单身汉李强都不敢想,自己还能有成家的那一天。如今,他与妻子王英萍的姻缘已成为十里八乡村民口中的一段佳话。


两年前的李强还是一个近50岁的单身汉,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他放弃外出打工,靠种莜麦为生。因为穷,他娶不上媳妇。2018年,他依托种植架豆脱贫致富,扶贫干部在微信公众号上为他征婚。至今,王英萍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启事中 “前二十年孤身照顾母亲”这几个字,深深打动了她。李强没想到女方能主动来家里,也不敢想王英萍能答应嫁给自己。


李强这样一个光棍汉,还真就娶上了好媳妇。不仅让李强看到了改变人生的希望,更让全村人看到,孝顺肯干的人总能迎来幸福。


一个个家庭用勤劳敲开幸福门,一个个村庄旧貌变新颜,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是美好生活的新起点,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需要接续奋斗。

脱贫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