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原生家庭束缚,为自己幸福负责

来源:中国妇女作者: 策划/本刊编辑部
聚焦 2021-03-15 11:10:57

杭州女孩洛洛因意外去世,她生前曾多次向好友抱怨父母要钱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这引发网友对原生家庭之困的共情与讨论。

QQ图片20210219132721.jpg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初源头,家庭环境、童年经历对个人的影响深远,可以一直延伸到成年后的生活。在新浪微博上,“如何拥有正确的原生家庭观”成为热搜话题,3.5万人次参与讨论,阅读量更是高达2亿。

或许家不只有温情的一面,也会伤人。原生家庭之罪,真的要一辈子承受吗?其实不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除了原生家庭给予的爱,我们还有自爱的能力。一个从心理上与父母分离的人,无论童年幸与不幸,当下的幸福可以由自己决定。能否走出原生家庭之痛,关键看你自己。


与父母分离,寻找自我真正的价值

文/林紫

 image.png

林紫  知名心理专家 

原生家庭的沿袭,其实是指特殊的家庭经历,往往会让人从小就形成一种特殊的自我认同方式。洛洛的情况不少见,总有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成为家庭压力的牺牲品。无论她怎么尽力而为,可能父母最关注、最操心的人都始终是幼小的弟弟,而父母更愿意将成年后的她作为自己负担压力的左右臂。

家庭关系,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份人际关系。家庭中每个成员如何交往,对于我们日后与他人的交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樊胜美”们来说,家庭关系的平衡始终是以“照顾”为基础的,然而,“照顾”本身常常意味着某种程度的不平等,让关系难以健康和自然的发展。

以“照顾”为基础成长起来的孩子,她感觉似乎只有不断付出,才可以被肯定和接纳。所以成年后会更加渴望用付出去换取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可惜的是,潜意识中被压抑的委屈和缺失感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外界的关注永远也将它填补不满。洛洛在微博上就曾经写道:“在爱里长大的孩子格外地吸引人去爱,朝气蓬勃的状态很难让人不去喜欢,他们在爱里自由自在,也能在被爱之中如鱼得水地去爱别人。很可惜,我不是。”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义务为他人的人生负全责,哪怕是最爱的家人。良好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迁就——满足”,而是共享。对于家庭成员来说,也是一样。人际交往的最佳策略是“双赢”——别人的得到并不必然以我们的失去为代价。在替他人考虑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考虑自己,因为只有尊重自己的人才可能真正尊重他人,也才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通过否定自我来满足他人,其实是一种“假性利他”,很难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愉悦。相反,尝试表达真实的自我,在冲突之中找到平衡,我们和对方才都能享受到关系带来的快乐。出问题的家庭,家人之间常常是没有界限的,父母控制和干涉孩子,孩子无法独立处理自己的人生……搅成一锅粥,而幸福生活一定是从人格独立开始的。


过度“愚孝”,会搭上自己的幸福

文/车凤

image.png

车凤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推崇孝道,《孝经》有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对父母和长辈的孝,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是一切品德教育的原点”。正因孝文化在中国人中世代流传,很多人会觉得孝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因此放弃了应有的独立思考和追问: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孝?

不管是“樊胜美”这个虚拟的影视剧形象,还是杭州女孩洛洛,包括很多现实生活中原本十分优秀独立的女孩,都陷溺于原生家庭的泥淖中无法自拔。这些女性,无一例外地会有一种较高的自我要求,那就是要做一个孝敬的女儿,所以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父母的愿望,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全都贴补娘家的家用,包括常常用于给兄弟改善生活。那么,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家的精神真的就是“孝道”的真谛吗?显然不是。

很多人提起儒家就想到“三纲五常”,其中有“父为子纲”,其实孔子从来都没有教学生对父母盲从。孔子的学生曾参是个有名的大孝子,曾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了,被父亲用棍子打昏过去。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挨打而怨恨父亲,然而孔子知道此事后却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所以,我们不要一提起儒家思想就觉得是愚忠愚孝,真正的孝不是不假思索的盲从,而是能够看到事情的本质,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现在,很多孩子从中学开始就能教给父母和长辈很多东西,因为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途径非常多了,就会有一种知识上的“反哺”。作为子女,我们要明白:即使是爱我们胜过爱自己的父母,也不能替代我们去思考,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通过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这个世界。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最超乎功利色彩的,为了孩子可以舍弃一切甚至舍弃生命的父母并非少数,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认为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差异常常是天壤之别,把养孩子当成交易的父母也并非没有。万一遇到了不明事理的父母,无限度地索取,那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的“度”,不必因为担心背负不孝的骂名而无止境地付出。这既是孔子所说的“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也是一个成熟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因爱和解,打破“问题”代际遗传

文/ 文雯

image.png

文雯 初岸文学主编  

洛洛在微博上写道:“我承认原生家庭是我这辈子都挣脱不开的牢笼。我费尽力气往外爬,往远处躲。可终究,在我自认为快活洒脱的时候,它一次次用响亮的耳光提醒我,你躲不开的,这辈子都躲不开。”

有句广为流传的话是这么说的: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然而在心理学界,除了弗洛伊德的童年决定论,还有阿德勒的积极心理学。阿德勒认为,人类是为了达到现在不幸的目的,才去归咎于过去的痛苦。用他的理论来说:“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我本人很认同这个观点,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是不会把自己的不幸与失败,简单归咎于原生家庭的。所以,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学会把原生家庭的不足,转换成我们当下努力的方向和理由。接纳不完美的父母,理解他们当年的不容易和局限性。一旦你一辈子都想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父母亲是错误的,反而会被困住了。所以与父母,请因爱和解,这样才能有余裕去了解自己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从而打破原生家庭问题的代际遗传。

著名心理学家萨提亚曾说,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创造了一个生命;第二次出生,是母亲把我们生下来,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阿德勒的理论也是如此,他认为人类有自由意志,人是可以改变的。作家梁晓声在他的作品《我和我的命》中也说人有“三命”:一是父母给的,原生家庭给的,叫“天命”;二是由自己生活经历决定的,叫“实命”;三是文化给的,叫“自修命”。他写出了命运那不可违拗的决定作用,以及人的奋斗和自修自悟能够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

人性是复杂的,生活也是复杂的,但生命本是独立的、自由的。一个人一旦从心理上与父母分离,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就一定能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缚,活出生命本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