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美育滋养孩子成长

作者:文/陈昊晴 杨华
聚焦 2021-06-30 10:57:19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美育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热点。

习近平总书记注重美育教育。今年4月20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总书记首先来到美术学院并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增强文化自信。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前所未有,全国各阶段学校把美育纳入课程体系、校园生活中,促进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也毫不逊色,将美育融入家庭教育和日常家庭生活,从小在孩子心中培植美的种子。 


校园美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底色


image.png

《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强化了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对引导全社会重视美育的价值、营造共同促进学校美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具有示范带动意义。

幼儿园是幼儿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蓝天华凯幼儿园里,小到进餐音乐,大到主题活动,孩子们都能置身于“美”,自然感知、充分体验美。

园长朱艳红介绍,幼儿园在儿童节期间让孩子们参演喜欢的童话剧,在道具制作时,给小朋友们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尊重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自然玩耍的过程中用手用脑用心感受美,鼓励他们在动手劳作中认识美、体味美。

用多种感官探索体验的方式,培养孩子“会欣赏、能享受、乐表现”的情趣与能力,引导孩子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是学校美育的主要目标。

北京花家地实验小学安海霞校长说,因花家地实验小学与中央美术学院毗邻,借助地域优势,他们将美术课搬到了央美美术馆“百年悲鸿”展览现场。当学生们置身于《田横五百士》作品前,专注地观察画作的构图、色彩等每一个细节,在欣赏中评述和思考,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共赏中碰撞智慧、共鸣情感。回到课堂中,学生们对画作以及背后历史事件的理解更透彻深刻了。与艺术大师作品零距离对话,不但涵养了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也提升了对多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2022北京冬奥会在即,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冰雪奇缘——中央美术学院高参小携手冬奥创想艺术展”,花家地小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冰雪运动造型、冬奥会徽艺术创作现场展示、以“一班一国、相约冰雪”为主题进行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用舞蹈和特色服饰展示各国文化,让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公平竞争、互相理解、友谊团结的奥运精神,更时时处处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审美核心素养得到一定提升。

当美育的种子播进每个学生的心灵,知美、向美、创美的办学方式全面深入地滋养学生生命成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大幅提升,在集体环境中体会团结配合、提升自信,培养爱表达、懂表现,知欣赏的审美素养,是学生受益一生的财富。


家庭是美育摇篮,润物无声滋养一生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也更加重视美育教育。

北京“海淀妈妈”李欣睿就是家庭美育的践行者。她认为美育关乎文化自信,应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每到二十四节气,她都会与6岁的女儿相宜,依循传统习俗,像玩游戏一样,度过独特的季候。立夏的清晨,她会和女儿一起煮鸡蛋,再用小绳编个蛋兜兜,挂在小相宜胸前,约上三两个小朋友,一起玩“撞蛋”。歌谣里唱“立夏吃了蛋,力气大一万”“立夏吃了蛋,石头能踩烂”李欣睿用这样的传统方式给女儿讲出节气吃蛋对身体的助益,给孩子送上一夏健康的祝福。冬至,李欣睿还会带女儿做一盏小桔灯,再把屋里的灯全部关掉,用这一线光,让女儿感受至暗时刻的光明和希望。这火光还照在屋里一簇腊梅上,冬至的清冽和纯粹,借由嗅觉,也牢牢地印刻在女儿的记忆里从食物制作到家庭装饰,李欣睿一家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风霜雨雪,阳光沙丘泥土树木花草鸟兽虫鱼,这些丰富的自然环境变成了家庭美育最好的素材。

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闫永霞是乱针绣的第三代传承人。她和丈夫罗守军多年来一直坚守传承具有重庆特色的沙磁乱针绣,一个理论派,一个实操派。丈夫四处搜集各种刺绣书籍,从中拓展新点子、新想法,妻子把“点子”变成实物。夫妻俩利用传统非遗文化,让下一代在动手中认识美、体味美。儿子罗泽霖从小就爱上了民间工艺,一年级开始刺绣,练就了超强的耐心和专注力。为了让儿子找准自己最擅长、最热衷的发展方向,夫妻俩还为他找了好几位玉雕、木雕、刺绣的工艺老师,多样化美育。罗泽霖从一名刺绣爱好者成为苏州工艺美院的一名大学生。他将刺绣当做一种修养身心的方式,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用分层加色的手法,使每一幅作品都成为“刺绣油画”。他说,父母的美育教育让他受益匪浅,当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变得无限丰富,自己的人生也因此更加充盈美好。

美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孩子一生审美情感的形成影响最早,渗透在人生起点和成长全程,也沉浸于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家庭是美育的摇篮。家庭美育、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融会贯通,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


美育如阳光和雨水


文/郑勤砚

image.png

郑勤砚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首届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今年3月,教育部成立首届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并将秘书处设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的美育事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迈上新台阶。


正如阳光和雨水滋养万物生长一样,少儿美育就是儿童成长中的阳光和雨水。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和创造力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 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传播中华审美文化、启迪学生情智、帮助学生形成完善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的重任。蔡元培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倡导美育与德育、智育相统一,彼此相互促进。要“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美育不仅可以激发人的精神活力,培养和调动人的想象力,也对引发人的灵感、创造力有莫大的帮助。

当孩子看到一件艺术作品时,通过观看、触摸、倾听等多种感官,感受到作品的颜色、气味、质感、形状等多种特质,启发他们自身的经历和认识,产生不同的情感。美育能帮助孩子建立系统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亲近自然和融入社会,感受到“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美感。

美育促进大脑开发和全面发展

从科学角度来说,人对于艺术品的观看需要35个以上的神经区域的参与。因此,当人们在从事视觉艺术活动时,整个大脑都会得到锻炼与开发。艺术创作本身即具有跨领域、跨学科的特性,其特性强调了儿童不是在一种孤立的环境中被动吸收知识,而是在多层面的环境中通过积极参与获得知识。艺术学习有助于形成缜密的思维能力。儿童通过艺术鉴赏,对作品所用材料、呈现方式等独特的细节发生兴趣。通过对多种艺术风格的观察和思考,探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情感表达与主题的关系、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精细严密的思维习惯和跨学科探索的认知模式从而被建立起来。儿童美育将经验和信息由被动积累转向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儿童知觉感官能动性,让儿童获得大脑和心智的全面开发。

image.png

学生们置身于徐悲鸿《田横五百士》作品前,与艺术大师作品零距离对话


美育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良好的美育可以提高少儿的审美水平,这对加强抽象思维是一种刺激。少儿在学习、生活中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活动,也是一种自由、具有自觉创造的活动,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所以,美育能够使少儿的形象思维得到提升,这种思维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做了更好的铺垫。学习艺术的过程不仅陶冶情操,在与伙伴进行协助创作时还可以加强合作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美育在个体生命的早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每个儿童都天生拥有着游戏的精神和艺术的心灵。

在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各种关系和生动经验中,儿童作为创造者和被欣赏者投身于艺术的精神表达和图画创作中,并逐渐获得成长。在审美表现和对想象力的需求中,视觉形象的表现向我们展示出孩童对现实的感受及内心的世界。

每个孩子天生具有创造艺术形象和符号的能力。儿童在欣赏绘本和画作时,领悟见贤思齐、感恩奉献的精神;在和小伙伴共同体验美术创作带来的乐趣时,培养互助合群的理念、宽厚待人的心性;在美术馆中感受美的作品时,注重礼仪、自我约束;在使用不同的媒材创作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锻炼灵活变通的能力。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艺术不是道德和说教,却能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审美的眼睛,浸润内心的情感、品行,养正心、正德、正见、正行,这是美育的重要责任。

美育塑造世界观和跨学科思维

今天,美术不再仅仅是作为附属的学科存在,而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儿童的品性、修养、道德起到规范作用。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是对于孩子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大脑与肢体的协调能力等的综合提升。在学习艺术形象创造的时候,通过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和再创造,能够很好地锻炼孩子的创造力,拓展在今后的生活中探索外部世界的可能性。

美育点亮山村孩子理想之光

中央美术学院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教学资源不均衡,为偏远地区艺术教师持续六年开展培训,以提高偏远地区的美育教学水平。至今,在国家级贫困县开办培训22期,有1561名基层教师接受艺术普及教育,受益学生人数达20余万。美育浸润山区孩子心灵,点亮了他们的理想之光。

美育影响我们一生。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社会、家庭、学校全面配合,让美育逐步迈上新台阶,让孩子在美的阳光中成长,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