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潮春来 巾帼手工“锦绣”夺目

来源:文/本刊记者 王晓艳
聚焦 2022-03-02 16:12:17

第二届中国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2021年12月27日在贵阳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1个项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了项目路演、产品展示和答辩。通过以赛促训,进一步激发广大妇女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妇女手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3日~5日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一年过去了,在贵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展现了手工产业在激发广大妇女创新创造活力、传承民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妇女手工产业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锦绣”夺目的成绩单。


锦绣赶考路,夺目成绩单

大赛颁奖仪式上,展示贵州绣娘刺绣的红色主题十米长卷

第二届中国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颁奖仪式上,进行了以“传承、发展、创新、展望”为主题四个篇章的文艺演出。“千年织韵 巧手脱贫”,《捣练图》中的人物被请出画卷,重现盛唐时代妇女手工生产画面;“山川合奏 乡村振兴”,布依石头寨的姑娘讲述留学归来振兴传统文化的故事;“国潮律动 创意筑梦”,苗绣与时尚的碰撞“花火”四溅;“心意汇海 载梦前行”,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间演绎着妇女手工产业发展的精彩,讲述着广大妇女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的故事,彰显着新时代女性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品格。

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委托,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黄晓薇对大赛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举办此次大赛,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希望广大妇女不断探索创新,在参与乡村振兴、建功新时代中,创造更加出彩的人生。

image.png

此次大赛在全国妇联的组织和指导下,历时六个月,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1305个项目报名参赛,项目涉及刺绣、织染、服饰、文创等20多个门类。各地妇联通过以赛促训,培训妇女24万人次,带动妇女就业6万人次。多部门联合行动,为妇女手工产业发展集聚了更多资源,拓展了妇女创业就业新空间。

“锦绣计划”已成为贵州广大妇女脱贫致富、建功立业、展现风采的重要平台,培植了很多手工创业、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大赛还专设了苗绣文化设计赛,促进苗绣人才发现、提档升级,为贵州“锦绣计划”发展壮大助力。大赛现场还特别开辟了北京巧娘迎冬奥展区,展示了“北京巧娘”在内的首都广大妇女通过手工创作的冬奥周边创意产品,这些作品将冬奥宣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妇女群众积极参与冬奥、热情支持冬奥的精神面貌。

总决赛中,来自全国各省区的31个项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了项目路演、产品展示和答辩,最终6个项目分获初创型团队组、成长型企业组两个组别冠军、亚军、季军,12个项目分获最具传承奖、最优创意奖、最佳商业模式奖,10个项目获助力苗绣产业公益奖。

这些获奖者和获奖作品传达出此次大赛的亮点,一是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发展,一批获得多项专利技术的非遗文创项目脱颖而出,提升了妇女手工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品质。二是手工创业者的多元化,参赛选手中有热爱创作的手工达人,有享誉一方的巧手名家,有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还有包括硕士、博士在内的高校师生团队。三是“发展性保护”,市场对接同步跟进,通过举办创新作品展,开展直播带货、合作洽谈、大师展演等活动,成果迅速转化助力打造妇女手工产业发展链条。


守正创新,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在高手如云的总决赛,江西渝州绣坊“夏布绣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项目”夺得了大赛成长型企业组冠军,显示出不俗的实力。夏布绣是江西刺绣中唯一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渝州绣坊创始人吴婉菁则是夏布绣最年轻的代表性传承人。

image.png

成长型企业组冠军“绣艺不息——国家级非遗夏布绣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项目”主创人吴婉菁


与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现况一样,夏布绣技艺存在着工艺流程复杂、技艺难度较高、制作周期较长、市场回报较慢的现实问题,导致传承力量逐渐流失,特别是年轻一代很少愿意接手。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吴婉菁却对夏布绣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别样的感情,愿意跟着她婆婆——夏布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小红学习。

image.png夏布绣办公用品系列《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这些年来,她不仅在夏布绣的技艺上不断精进,还带领研发团队,用夏布绣的IP开发设计出了夏布绣箱包、家具、家居用品等数百种文创品,让夏布绣这一传统工艺实实在在地融入大众生活,并与欧莱雅等近百家企业达成了跨界合作。

渝州绣坊还开办了国内唯一一家夏布绣博物馆,建设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非遗体验中心,形成了一个以夏布绣为核心,极具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积极融入乡村振兴,免费培训10万人次,带动万余名妇女创业就业。

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新国潮的崛起,使夏布绣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攀升,获得国家专利96个,还曾作为“国礼”赠予各国使节。吴婉菁说自己和夏布绣都生逢其时,“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在IP化、多元化、数字化、国际化等方面开拓新的增长点。”

image.png

用苗绣技艺制作的“锦绣苗娃”


贵州张秀珍的参赛项目《指尖上的“舞者”——欧东花》获成长型企业组亚军,参赛作品是她与婆婆欧东花一起用苗绣技艺制作的“锦绣苗娃”。欧东花是黔东南有区域影响力的手工艺人,从小学习苗绣技艺,倾尽半生心血致力于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曾代表苗绣手工艺人去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欧东花还用收藏的一万余件民族服饰及工艺品创办了黔东南州最大的民营文化博物馆,藏品有苗族刺绣、银饰、蜡染、挑花、织锦等,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image.png

成长型企业组亚军“指尖上的‘舞者’欧东花 ”主创人张秀珍


作为这个非遗家庭的一员,儿媳张秀珍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将传统工艺转化发展,是我们这一代年轻手艺人的责任和义务。我已经开始培养孩子学习刺绣了,让苗绣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国潮新风,传统手艺滋养时尚生活 

image.png

手工刺绣和手机充电宝,像这种看似完全不搭界的东西被“开物成务”玩转了。“国潮礼物——手绣3C”项目获得了成长型企业组季军,这个来自深圳的团队致力于礼品的非遗化改造,研发刺绣衍生品,将刺绣、雕漆工艺应用于移动电源、手机壳、音响等产品设计中,让年轻人从电子产品中领略经典文化之美。

“开物成务”中的“开物”是解构,是指将非遗项目进行解构,提炼经典文化元素。“成务”是再造,结合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通过设计优化和供应链创新融合,实现非遗再造转化,助力传统消费产品升级。传统制造企业经过非遗手工艺点石成金,解决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收获更多的商业溢价空间。


image.png

成长型企业组季军“礼品的非遗化改造,尽在‘国潮礼物——开物成务’”主创人王素娟

“开物成务”创始人王素娟解析这种融合:“比如‘喜上枝头’系列,我们先是从经典的湘绣作品《百鸟朝凤》中提取了一只小小鸟,然后用这只鸟的形象去相应设计研发相关的刺绣蓝牙音响、移动电源、无线充电器等产品。”

“开物成务”团队四年来,针对全国各大绣种开发了系列产品,尽可能扩大非遗活化再造的范围。完成了针对刺绣、雕漆、蓝染等中国传统工艺文化基因系统性的解构和梳理,积累了几十万字的文字资料和丰富的视频资料。将非遗文化与深圳先进的设计制造能力结合,开发了手绣3C系列、雕漆包装礼盒系列、蓝染家居系列等近200个非遗元素跨界产品,对口帮扶了3000多名贫困妇女,给她们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稳定订单。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新加坡、阿联酋、印度、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热销,被作为具有东方美学的中国特色文化产品。

谈到未来,王素娟说:“希望所有热爱手工艺的人和我们一起架桥。通过这座桥贯穿传统与创新,链接历史与当代,融合东方和西方,让守艺人与更广阔的世界连接,设计师与更滋养的文化对话,让前人的智慧与当下生活相融。”


专业赋能,“学院派”演绎非遗新文创

“匠·生万物”非遗文创团队获得初创型团队组冠军,意味着妇女手工创业迎来了“学院派”。

与传统的家庭式传承和师徒式传承不同,这个非遗文创品牌是由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师生主创的。团队中有大学教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民间美术系的研究生、本科生。专业背景既涵盖了刺绣、陶瓷、蜡染、银饰等贵州主要特色手工艺,又兼具艺术学理论、产品设计实践、产品材料、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专业背景。

image.png

image.png

非遗手工技艺运用于家居、茶具、饰品等设计中


“学院派”用全新的方式探索着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之路。在设备齐全的传统工艺实验室里研发新材料、新技术,研发非遗文创产品300余款,获得外观专利98个。他们利用高校教学、科研、平台等多方面资源,打通设计师、传承人群、加工企业、销售平台之间的壁垒,搭建有设计、有产品、有生产、有市场的非遗发展新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基地,可以进行普及培训和研修培训,培养了一批实现民族工艺美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并与20多家非遗工坊、3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通过他们带动了大批妇女就业。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化屋村扶贫车间,县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彭艺落落大方地向总书记介绍了苗族刺绣和蜡染技术,被很多媒体报道。彭艺就是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回乡开了讲习所,带着黔西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群众就业。

大名鼎鼎的网红品牌“王的手创”的创办者饶勇、王丹青也是贵州民族大学学生,他们大力推广贵州苗族刺绣技艺,在电商领域开创传统手工刺绣新品类,先后为《大鱼海棠》、《你的名字》、《大闹天竺》等电影及中国国家博物馆设计制作刺绣文创衍生产品。


image.png

初创型团队组冠军“‘匠·生万物’

贵州高校师生

非遗文创品牌”

主创人陈梅


“匠·生万物”团队负责人陈梅教授是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长期奋战在民族手工艺教学一线,带领团队探索出“文化传承+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一批适应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同时他们还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在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乡村美育”等民族手工艺相关活动。

陈梅说:“非遗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是其重要的原则,而‘活化’则是保护传承的关键。作为由高校师生组成的团队,我们不仅要进行保护传承,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的非遗手工产品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实现其活态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让更多的青年人参与到非遗手工创新之中,培养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