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打官司,得不偿失
仓促结婚,感情不牢闹离婚
殷娟是南京一家医药公司的业务骨干,收入颇高。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她在当地有许多亲戚,大家平时相处得都不错。不过最近两年,亲戚们都为她的表哥许强文不美满的婚姻担心。
许强文和殷娟都是独生子女,年龄只差一岁,所以感情要好过其他表亲,像亲兄妹一样。许强文是南京一家公司技术部门的经理,事业、家庭背景都不错,可是偏偏感情生活一片空白。
家人的不断催促,除了让许强文长吁短叹,殷娟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联系了很多同学和朋友,经常给表哥介绍女朋友。
不久,殷娟的同学给许强文介绍了在银行工作的张蕾蕾。双方见面后感觉还不错,很快就确立了恋爱关系。许强文和张蕾蕾刚开始约会的时候,经常叫着殷娟。接触几次后,她觉得张蕾蕾性格温和恬静,与表哥的性格很像,就催促他们早点结婚。
相识五个月后,许强文和张蕾蕾举办了婚礼。可是,婚后没多久,许强文就发现张蕾蕾的性格虽然不强势,但却很固执,两人经常因为意见不和争吵。与其他夫妻吵架不同的是,他们的争吵总是以冷战收场。有时候十几天里,谁也不理谁。
许强文并没有太多与人沟通和相处的经验。他只在上大学时谈过一段很短的恋爱,平时下了课便去图书馆,很少与同学沟通,甚至与同寝室的人也很少说话。工作后,大部分时间他只与一台电脑相伴。
每当许强文看到妻子面无表情时都很生气,就更不会有所迁就。亲戚们大多认为他的性格老实,知道他们夫妻感情不和,总觉得是张蕾蕾欺负他。不过,婚已经结了,日子总还要过,亲戚们也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调和。
只是这段众人参与的婚姻,没有按照大家的期望延续。每次听到亲戚们的劝和,张蕾蕾都感到委屈。因为他们只站在许强文的角度考虑,虽然没有指责她,但言语中多少有些埋怨。
张蕾蕾渐渐地对婚姻失去了信心。结婚近一年,她便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向法院申请离婚。得到这个消息,不但许强文感到吃惊,亲戚们更是一片哗然。他们指责张蕾蕾的做法太草率,希望她撤回起诉,与许强文好好过日子。
特别是作为“媒人”的殷娟,认为表哥失败的婚姻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于是,她找到表嫂,软硬兼施,要求张蕾蕾别再闹离婚。
已经厌倦这段婚姻的张蕾蕾,当然不会答应。可是,法院审理后认为,许强文和张蕾蕾是自愿结婚,张蕾蕾也没能拿出证明夫妻感情已经破裂的证据,2014年5月,南京市鼓楼区法院驳回了张蕾蕾的离婚请求。
离婚时,无端多出一笔债
法院判决不准离婚,但许强文与张蕾蕾的关系并没有改善,张蕾蕾还搬回了父母家。对于离婚,她心意已决。
面对如此情形,许强文和家人都在积极寻找对策,只不过,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挽救这段婚姻,而是迁怒于张蕾蕾的“无情”,想让她付出代价。
半年后,张蕾蕾再次向法院申请离婚,并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可官司还没结束,殷娟却将张蕾蕾和许强文告上鼓楼区法院,要求他们归还欠下的15万元债务。
殷娟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在法庭上拿出了名下银行卡的账户明细,里面有自己支取15万元的记录。她称这15万元借给了许强文,还提供了一张借条,内容为:“本人于2013年10月借殷娟15万元整,立此为据。借款人:殷娟”。
殷娟还强调,许强文借的钱是用来结婚的,应该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张蕾蕾必须和许强文一起承担还款责任。
许强文认可了殷娟的债务,还要求张蕾蕾共同还钱。但张蕾蕾却称自己并不知道这笔债务,她坚持认为,殷娟与许强文是私下串通,目的是帮助许强文伪造债务,离婚的时候多分钱,她请求法院查明真相。为了弄清事实,法院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殷娟虽然提供了支取15万元定期存款的证据,但取款日期却与借条上的时间不同,而且在取款当日,她又将这笔钱直接转存于同一账户的活期存款。另外,张蕾蕾第一次打官司离婚时,许强文并未提及向殷娟借款的事,而是在张蕾蕾第二次提出离婚时,称当初结婚的费用为15万元。
殷娟提交的证据,与法院查明的事实大相径庭。面对法院的质疑,殷娟沉默了,她无法自圆其说。
法官经过审理认为,殷娟提供的银行取款记录,不但没有证明她将这笔钱借给了许强文,反而证明了她故意虚假陈述。而且,她提供的借条,连借款人的姓名都写成自己,既有悖常理,也不能证明真实的借款情况。殷娟的请求属于虚假诉讼,所以驳回了她的请求。考虑到殷娟造假打官司的情节并不严重,而且事后认错态度良好,2015年5月,鼓楼区法院对她做出了罚款1000元的处罚。
审理这个案子的戎建生法官提醒说,现在,一些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串通他人伪造债务,最后被法院识破,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轻者拘留或罚款,重者则要承担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