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盲盒变魔盒,上瘾误歧途

来源:中国妇女作者: 文/曹赟娴 陈晨
法律帮助 2021-05-06 15:30:11

1.png

“盲盒”已成部分年轻人消费新宠


“生活如同盒子里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这是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如今被不少盲盒爱好者用来形容盲盒的迷人之处。


所谓盲盒,就是在外表相同的不透明盒子中放置不同的玩偶,消费者购买时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哪一款玩偶,买盲盒相当于“碰运气”,有一定概率能买到自己心仪的那款。


如今在很多商场都能看到盲盒店、盲盒自动贩卖机的身影,吸引年轻人驻足选购。几十元一只的盲盒单价不贵,然而由于商家往往成套推出盲盒,且设有投放率极低的“隐藏款”玩偶,所以要想集齐全套,或者买到隐藏款,消费者常常花销巨大,且容易成瘾。


连偷73只盲盒,没有“隐藏款”


2021年2月,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宣判了一起盗窃盲盒案。女孩王菲菲痴迷于购买一个品牌的盲盒,很想买到其中的隐藏款玩偶。然而想买到隐藏款,只能大量购买盲盒。王菲菲花费大量金钱,依然没有买到隐藏款,她已无力负担继续购买的费用,于是就动起了“歪心思”。


王菲菲在一家商场的盲盒店买了几只盲盒,随后趁店员不注意时顺手牵羊,拿起一只盲盒直接离开。让她庆幸的是,店员居然没发现。她觉得这一招行得通,于是如法炮制,在半个月内,多次光顾盲盒店实施盗窃,作案地点涉及多处。但令她失望的是,相继盗取73只盲盒后,她依然没有获得心心念念的隐藏款。王菲菲把这些已拆开的盲盒全部出售,并花光了出售所得。


就在王菲菲以惯用手法在店里盗窃时,被店员抓了现行。当天,王菲菲先是买了几只盲盒,她看准时机,又顺手拿了一盒,没付钱就离开了,随后去门店旁边的卫生间,把盲盒放到挎包里。没想到,店员已留意到她的反常,并在监控中看到了她作案的全过程。王菲菲刚从卫生间出来,就被逮了个正着,店员迅速报警。


检察机关对王菲菲提起公诉。据检方指控,王菲菲先后实施了6次盗窃行为,共盗取一个品牌的宫廷系列、圣诞系列等热门盲盒73只,价值4000余元。


上海浦东新区法院对这起“盗窃盲盒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法院认为,王菲菲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由于她到案后如实供述罪行,且已赔偿商家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依法予以从轻处罚。2021年2月,法院以盗窃罪判处王菲菲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2000元。


主审法官胡泰忠提醒,近年来,盲盒经济在年轻群体中形成一股消费新风潮,一些年轻人为追求隐藏款不断投入金钱,更有甚者突破法律底线,盗窃盲盒。所以,年轻人务必理性消费,同时警惕盲盒背后的成瘾机制,别让盲盒变成“潘多拉魔盒”。


2.png

安静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干预部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女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心理保健技术学组副组长


上瘾背后,心理因素在作祟


法官的提醒不无道理。2021年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官网发布提示,盲盒采用类似于抽奖的营销策略,极易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尤其是吸引好奇心强、喜欢攀比、消费观念尚不健全的青少年群体。据媒体报道及消费者投诉的情况来看,盲盒市场存在过度营销,消费者易“中套上瘾”等多种问题。


中消协发布的提示中,引用了Mob研究院《2020盲盒经济洞察报告》的数据。其中显示2019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预计2021年将突破百亿。2019年8月,天猫国际曾发布《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其中数据表明,每年有20万消费者一年在盲盒上花费超过2万元,甚至有消费者一年要耗资百万购买盲盒。


2020年12月,新华社发文评论盲盒经济,称“盲盒热”背后的上瘾和赌博心理在滋生畸形消费,呼吁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盲盒经营模式,避免其畸形发展,给社会和青少年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盲盒成瘾背后,是怎样的消费心理?记者采访了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干预部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女心理保健专业委员会心理保健技术学组副组长安静。


Q:“盲盒热”背后,是怎样的消费心理?


A:一是精神寄托。盲盒里的小玩偶大都面容可爱、呆萌、真诚,这样的面容常常给人一种善良、无害、无攻击性的感受。人们在现实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可能会感到受伤、孤独、难过,而盲盒中的玩偶可以带来一种治愈的力量,弥补孤独,给予心理安慰。如今独居的年轻群体增多,玩偶是个良好的陪伴,这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益处。


二是“奖赏强化”。由于盲盒打开之前并不知道里面是什么,这种不确定性、神秘感和好奇心会充分调动起人们的期待心理,而期待与大脑的奖赏系统有关,在面对不确定的奖赏刺激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这是一种与愉悦感相关的神经递质。因此,在打开盲盒时人们通常会有一种兴奋的感受,这种兴奋感受可能加强个人对购买行为的重复选择。拆开盲盒,会有一定概率遇到喜欢的款式,遇到喜欢的东西所带来的惊喜,更是作为一种随机的“奖赏”,进一步强化了个人的购买行为。


三是“完美心结”。很多人都有追求圆满的心态,比如喜欢收集成套的物品,希望把一个系列的所有玩偶收集全。集齐之后会增加购买者的自我满足感、控制感和价值感,继而增加他们收集一下套盲盒的渴求。收集盲盒也可能是购买者生活中的一个“小目标”,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目标在短期内无法实现,而这种收集行为相对容易实现,所以一些购买者会用这种行为达成阶段性自我满足。


四是沉没成本。人们对自己的付出总会非常在意,觉得“我已经付出这么多了,不能半途而废。”在收集盲盒方面也会有这种思维。在这种思维引导下,一些购买者“不甘心”花费了那么多钱却买不到隐藏款,随后继续不断购买。


五是争做幸运儿。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平淡,甚至单调。人们希望在生活中遇到小幸运,带来好心情。在买盲盒这个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上,如果买到隐藏款,或是购得想要的款式,那么购买者会觉得:“我今天真幸运”,继而惊喜、快乐。期待幸运降临的心理,得到了满足。


六是“晒圈”的成就感。付出行动,获得收益,得到奖赏,强化行动,这是大脑的奖赏系统正常运作的状态。拆开盲盒后,尤其是获得隐藏款或集全了全套盲盒,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晒一晒这些成绩,获得他人的关注,也是一种奖赏与动力,会促使购买者获得存在感,也给购买者带来不断购买的动力与快乐。


Q:有人为了收集盲盒花费不菲,有人甚至盗窃盲盒。是怎样的心态让人从适度消费到失去理性,对其“成瘾”呢?


A:成瘾指的是,个体反复渴求某种活动或滥用某些药物,虽然这样做将会,或已经给其自身带来不良后果,但其无法控制自己。


盲盒的随机性就像赌博、彩票等,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是对大脑奖赏系统的成瘾,是对多巴胺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的成瘾。奖赏过程,包括预期性奖赏和感受性奖赏,在购买之前,购买者的预期是:“盲盒里放的是我想要的那款玩偶。”从这时起,大脑的奖赏系统被激活,多巴胺大量分泌,体验到兴奋。拆开盲盒时,购买者产生愉悦感受。购买后,购买者为了再次感受并提升这种愉悦体验,继续买盲盒,这就形成了一个可以不断循环的“奖赏回路”。购买者对其带来的愉悦成瘾,产生行为习惯,久而久之对购买行为失去控制,继而严重依赖其产生愉悦感,并沉迷于其中,造成成瘾状态。


一旦成瘾,可能就会失去理性,用突破规则性的方式去获取盲盒,找到那些快感。如盗窃,再如一些新闻媒体报道的,超出消费能力斥巨资买盲盒等等。盗窃本身不一定会成瘾,但对盲盒的追逐可能会成瘾,进而会导致盗窃等非理性的行为。


“盲盒”类商品有其合理性,偶尔购买能带来好心情。但要了解其背后的成瘾机制,在购买时别过度,别太投入。毕竟广泛的乐趣、健康的心态、理性的消费观念,才能带来真正且长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