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青少年模式,守护“少年的你”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同日上午,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就“王者荣耀”手机网络游戏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向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提起未成年人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引起广泛关注。
青少年模式,虚设存隐忧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针对未成年人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其实,早在2019年,国家网信办就指导组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了青少年模式,在全国主要网络短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该系统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但直到今天仍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漏洞。
王蕊是一名老师,她的儿子沉迷游戏无法自拔,即便使用了青少年模式,依旧没有改变。王蕊只能自己盯紧孩子,严格限制他的游戏时间。可孩子网瘾大,加之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经常会与母亲争吵,影响了母子关系。
除了游戏,其他平台的诱惑也只多不少。若父母在孩子身边监督,孩子用手机的时间可以得到控制,而对于在外打工的家长来说,想监督孩子却很难。13岁的刘晓萌从小与外婆一起生活,受同学的影响沉迷于一个直播平台。而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如同虚设,在外婆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她使用外婆的微信,先后40次向平台转账充值,用于购买平台虚拟币,打赏主播,转账总金额10万元。尽管最后法院认定刘晓萌的打赏行为无效,可孩子在平台上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
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如果不能合理安排网上娱乐时间,沉迷其中,就会对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造成影响。很多视频平台在登录时虽然显示可设置青少年模式,但并不是强制的,在父母设置青少年模式后,孩子也可以自己关闭。就算已经处于青少年模式,恐怖、色情等内容依然存在,未成年人很难不受影响。
高丽姣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律师
完善法律,有效监护
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网络影响健康,那么,法律在完善青少年模式管控方面有哪些新规定?对此,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的高丽姣律师给出了解答。
Q:现有法律对未成年人上网娱乐有何规定?
A: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的网络保护专章作出了具体规制。
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规定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的原则;涉及14岁以下的,应征得监护人同意。
在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时间过度使用方面,要求任何企业都不得提供诱导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另外,对网络游戏专门做了规定。比如,网络游戏经依法审批后方可运营;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网游企业应按国家规定,对游戏进行分类、适龄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功能;每日22:00至次日8:00,禁止网游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网游服务等。
对于网络直播乱象也进行了规范管理,直播企业不得为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提供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16~18岁的未成年人可以注册使用直播发布服务,但应认证其身份信息,并征得监护人同意。
Q: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国家、企业、学校及家长分别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A:在政府层面,网信部门会同公安、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部门,根据保护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需要,确定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网络信息的种类、范围和判断标准。国家应当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
学校应当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学校发现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共同教育引导。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作出适龄提示,并采取技术措施,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Q:家长若发现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该如何维权?
A:按照新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及时受理并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投诉、举报。孩子的健康或学业受损,涉事企业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存在违法行为,由公安、网信、电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和旅游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吊销相关许可证;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此严格把控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