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教育”磨炼还是伤害?
《中国青年报》近期网络调查显示: 81.8%受访者赞同对青少年进行“吃苦教育”,认为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和培养责任感。但“吃苦教育”也需要设计途径和方法,否则事与愿违。
“吃苦教育”磨炼还是伤害?
文/杜江莉
“沉迷网络、骄蛮懒散……”正当我和老公为10岁儿子的种种劣迹愤愤然又无可奈何时,得知有同事把孩子送到“吃苦”夏令营专门进行吃苦教育,随即做出决定:送儿子回老家甘肃农村锻炼一个月。
虽说穷山沟交通不便信号不通,但吃的保证是绿色健康食物,呼吸的绝对是高负氧离子新鲜空气。我们想,只要能保证孩子身体健康,受点磨炼有益无害。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变形记》里,城里的孩子几天下来个个变化都挺大,我也把这次吃苦教育当成是“拯救”孩子的“稻草”,满心期待儿子能面貌一新。
儿子在开学前一周被接回来。看着他又黑又瘦的小脸真让人心疼。吃完饭后,儿子还破天荒地主动提出去洗碗。后来几天,他吃吗吗香,一点儿也不挑食,我这心里偷着乐:这趟苦真没白吃。我还专门带他去游乐场、西餐厅想补偿一下。可回来几天了,他好像并不快乐。不管我们怎么宠爱他,他总是一副烦躁厌恶的样子。本来就不喜欢跟我们交流的他变得越发沉默寡言。再往后,儿子逐渐“原形毕露”,又回复原来的坏生活习惯,变本加厉地玩游戏,好像要把一个多月的时间都补回来。
我和老公一致认为是吃苦“剂量不够”,时间太短,好的品质和生活方式还没成为一种习惯。暑假我们再次将儿子送回老家,他坚决不从,但最终还是拗不过,抹着眼泪去了。
第二次“吃苦”归来,儿子明显结实了,个头也蹿出一大截儿。可就是说话越发没好气,好像谁都对不起他似的,感觉我们不是他爹妈而是仇人。一次无意中看到他的QQ空间,里面竟然全是对农村的厌恶和对我们的愤怒,他写到,“下辈子再不去那个破地方,连冰箱都没有,害得我一个月没吃过肉。”“满村里除了几个老家伙,找不到能说话的小孩。”还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上厕所,苍蝇马蜂直拍PP,每次吓得我想尿裤子。”再往下看,包括院子里的鸡屎、炕沿的潮虫都给他带来了莫大的困扰。最令我触目惊心的话是下面好友给他的留言:“估计你不是亲生的。”他回复了一个哭哭啼啼的表情。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让孩子吃点苦不是更能体会幸福的甜蜜吗?磨炼儿子有错吗?为什么会招来他那么大的怨恨?
家长互助
刻意“吃苦”适得其反
心理咨询师 吕小杉
“挨苦”、“适应”、“超越”是吃苦教育的三重境界。对于家长的强行安排,孩子极不愿意又没有办法,只好“挨”,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也有意锻炼我的吃苦精神,让我跟着农场里的大孩子去拣麦穗。日头晒得人两眼发黑,穿着凉鞋的脚被麦茬扎得生疼,最终使我产生了对劳作的厌恶和惧怕。要先征得孩子同意,如果没经过很好的沟通和引导,还是不要轻易尝试刻意而为的“吃苦”,否则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一辈子的阴影。
吃苦教育应贯穿日常
幼儿园园长 彭春鹤
吃苦夏令营、吃苦课程,实际上就是把“吃苦”从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功课。这样,就会让孩子认为是课程学完拉倒。“从来慈母多败儿”,送孩子去吃苦,还不如反思自己。只要家长能狠下心来,平时坚持将吃苦锻炼渗透到孩子生活的点滴里,控制孩子的零花钱、多让孩子做家务等,才能事半功倍。
孩子其实已经够“苦”
报社记者 佟江
我女儿今年上五年级,经常做作业做到趴在桌上睡着。有一阵子她常说一句“真羡慕我同桌被车撞了不用写作业。”现在的孩子貌似幸福,实际上没有玩耍没有自由,天真烂漫的年龄心里其实有很多苦楚。孩子在自然成长中就会遇到很多挫折,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我们反而应该想方设法消除他们的苦恼,让他们快乐成长。如果非要有点吃苦训练的话,我认为让孩子尽早独立面对困难,积极锻炼身体,就足够了。
王一欣 深圳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专家连线
偷懒的教育只能制造隔阂和创伤
中国文化向来喜欢颂扬父母恩情,尤其是母爱。一个人当了妈,似乎就理所当然地走上神坛,基本上没什么错处了。即使做错了,一句“我还不是为了你好”,顶多再大而化之地说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就堵上了孩子的嘴。
在这种自我麻痹和陶醉之下,父母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很容易变得粗疏简陋,自以为是。以这对信奉“吃苦教育”的父母为例,觉得到农村吃苦就可以改变孩子的“劣迹”,实在是一种又偷懒又愚昧的做法。
现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从小众星拱月,锦衣玉食,生活无忧,的确是没有受过他们父辈曾经受过的苦。但这只是说明,时代不同了,苦处不一样。比如说,作为独生子女孤独的痛苦,被过度关注的痛苦,被赋予超过自己能力期望的痛苦,学业竞争激烈的痛苦,被各种电子产品包围而不会与人交流的痛苦,等等,就是他们的父母在孩童时代体会不深的。生而为人,痛苦面前人人平等,每个时代都无法逃避。作为父母,还要额外施加痛苦给孩子,心理动力到底是什么?
也许是出于对孩子的嫉妒。父母,尤其是童年不快乐的父母,内心深处心理失衡,羡慕和嫉妒现在孩子的处处优越,所以在孩子不听话时,“劣迹”斑斑时,很容易顺理成章地想出“让他受受我们曾经吃过的苦”这一招来。有时候,父母这样做也有其潜意识的欲望,比如希望把孩子塑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让孩子去体会自己曾经的艰苦、奋斗,让孩子能重复自己的人生道路。
不论是以上哪一种或者是其他原因,都无可厚非,情有可原。父母有时候只需要稍微多看看内心,就可以避免太多的理所当然,也可以少给孩子制造创伤,以及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从方法学的角度来说,为什么这样的“吃苦教育”是无效的?
首先,途径不对。比如本文的父母,是为了让孩子少玩游戏,培养意志品质。玩游戏的原因没搞清楚,一味地把孩子送到一个短期没有电子产品和网络的地方去,除了让欲望因压抑而更加蓬勃以外,真不会有其他结果。培养意志品质,离孩子最近的现成方式是体育锻炼和克服困难。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多参与运动,让孩子在运动中逐渐养成坚韧拼搏的意志品质;至于困难,在日常生活中简直多如牛毛,父母能在孩子解决困难的过程中站在身后成为依靠,在孩子解决后真诚地为他喝彩就足矣,何必采用把孩子一个人扔到完全陌生的农村这样极端的创伤性方式呢?
其次,出发点有问题。有的父母认为,这一代孩子不事稼穑,不懂得生活艰辛,送他们去艰苦的地方锻炼,至少让他们多一份人生体验,将来眼界更开阔,也更懂得惜福感恩。父母在此忽略了一个问题,人的生活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塑造的。他在自己的环境中,可以了解生活艰辛,也可以学习惜福感恩。一厢情愿地把孩子扔进一个和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地方,父母甚至都不在身边陪伴,父母希望孩子体会的东西,孩子毫无感觉,感受到的只是肮脏的厕所,炕沿的潮虫,飞扬的尘土,那么孩子产生“我不是亲生的”这种想法也不奇怪。
现在的很多学校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要参加军训。军训是好事,单单是离家几天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就已经是让人兴奋的事情了。有次,在超市碰到一群孩子采购食品,闲聊几句,原来在为军训几天准备干粮,因为“吃不饱,饭菜难以下咽”,而且,厕所很脏,他们打算忍受五天不大便,回家再解决。孩子们对军训的感觉是唉声叹气,而不是我所以为的兴高采烈。我觉得如果这些条件是人为设置的,实在是本末倒置,它让一场充满激情和不平凡的经历变成了一场难以忍受的痛苦,已经与军训的初衷相去太远。
因此,刻意、盲目地把孩子置于“苦”中,是徒劳和不负责任的,甚至是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