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儿,爸爸就是你的生命靠山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方糖
婚姻与家庭 2012-11-01 10:52:00

2011年5月23日晚八点多。甘肃会宁县一中。上晚自习的16岁高一女孩张岩突然腹痛昏厥!
    女儿怎么啦?惊恐包围着母亲宗淑珍。她不知所措,在送女儿去医院的路上,她打电话告诉了在兰州打工的丈夫张克勇。

父女互相鼓励

女儿苦等肠移植
    张克勇与宗淑珍是甘肃白银市会宁县会师镇桃花山人,育有五个子女,加上年迈的父母,一家九口三代同堂。张克勇除了农忙外,四处打工赚钱供儿女读书:大女儿和二女儿相继被江西医学院和天津中国民航大学录取。三女儿从小就刻苦,年年是校三好学生,成绩稳居全校前三名……
    得知三女儿突患重病,他赶紧借了1万元钱,赶到医院。
    全面检查后,医生发现张岩的小肠已全部坏死。“肠系膜全栓,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血液病。她的小肠全部腐烂了。你们来得太晚,治疗无从下手,她再也无法进食,水也不能喝了。”医生向张克勇夫妇说明病情。
    宗淑珍愣在那儿。张克勇则大汗淋漓,这是他的老毛病,心中一急就会出汗。他恢复了一些冷静,对医生说:“我女儿只有16岁,砸锅卖铁也要治她的病。求求你们,救救她……”
    因为家长坚持,医生对张岩进行了保守治疗——小肠消炎、输营养液。半个月后,张克勇向亲朋借的9万多元钱花光了。可女儿越来越虚弱,越来越焦躁,多次哭问父母和医生:“什么时候出院呀,我拖下的课越来越多了。”
    院方跟张克勇交流:“我们医院并不具备这种病的医疗条件,要不,邀请刚从美国回国的西京消化病医院外科吴国生教授来兰州会诊,看看他有无办法?”“好!”张克勇想也没想,借钱去了。
    吴教授来了,认为张岩的情况非常危险,但由于患者精神尚佳,可以转至西京消化病医院试试。
    6月24日,张岩转院。一路汽车颠波,她的虚汗淋湿了垫着的床单,张克勇坐在女儿身边,握着女儿的手……此时,张岩的情况已经很糟糕,多部位穿孔,腹腔满满4000多毫升脓液,让体内器官多处发炎,细菌滋生。吴教授的治疗方案很干脆:“小肠全切,保命要紧。以后再进行小肠移植。”当天,他为张岩实施了全部小肠及部分十二指肠、结肠切除和造瘘术——术后,张岩面若白纸,每天靠静脉营养维持。
    接下来,必须尽快进行小肠移植。经化验,张岩是A型血,一家人无人相配!无奈,医院向外界发出了紧急寻找小肠供体的信息。
    每天的静脉营养液费用高达1000多元,对于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是天文数字。张克勇东借西贷,白天照顾女儿,晚上到建筑工地打零工。最严重的是,小肠切除后,张岩体内的炎症越来越甚,每天产生约1500毫升胃液,晚上睡觉无法排出,经常误吸入肺部,引发肺部感染。张岩的睡姿要求枕头很高,不能让腹内脓液倒流进入呼吸道。然而,病中的张岩睡觉时无法控制不翻身。张克勇夫妇必须随时守在床边……一次次轮到张克勇值班的时候,因为打工又累又乏,又担心睡着,他不断用牙签扎自己的屁股提神。
    转眼半年,寻找供体根本没有结果。张岩的体重已经不足40公斤,腹部感染越来越严重,生命岌岌可危!

父女一起“赌”命
    2012年1月,医院下了第一张病危通知书。颤抖着签了病危通知书,张克勇又是一身暴汗,他突然起身,找到吴国生教授:“寻找同血型小肠肯定没有希望了,我跟妻子(其实,他根本没跟妻子商量)商量过了,就切我的小肠试试。哪怕只是试试也行,也要好过她坐着等死!”吴教授沉默良久,说道:“请让我们在研究之后再答复你吧。”
    器官移植中,小肠移植因为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和严重的感染威胁,是成功率最低的移植手术。活体小肠移植,不但需要双方的血型配合,而且需要双方的肠内环境也相似,手术难度大、感染系数高、成功率不高,而且供体的感染系数也高,消化能力削弱……因此,一直是器官移植领域的制高点。全球范围内,仅仅美英两国做过三例不同血型的小肠移植。亚洲,尚无先例。“你和你的女儿必须考虑清楚——她的小肠虽然全部切除,依靠营养液还能活上一年半载。如果移植失败,一旦发生排异反应,她将很快死亡。你也将承受因为切除小肠导致的后遗症——手术伤口极易感染、消化能力削弱。两败俱伤的结果,不是医生的初衷,却是实实在在的风险。你和你的女儿能接受吗?”
    听了吴教授的话,张克勇很坚定:“如果早晚是死,张岩肯定愿意为了活下去‘赌’一回。至于我自己,能为女儿带来一点点生机,死也值得,给她一点小肠又算什么!”
    果然,得知这台手术的风险后,小小年纪的张岩毫无惧色:“爸爸不怕,我也不怕。起码,这样还有一丁点儿能够治好的希望。”
    然而,得知手术的注意事项后,张克勇却傻眼了:小肠移植与其他移植不同,受供双方的肠内环境必须保持一致,才能将排异反应减至最低程度。这就是说,他们父女俩在那段时间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甚至生活规律必须尽量一致。更进一步说,张克勇原来的吸烟、吃辣椒等嗜好,必须戒掉!
    “戒,趁这个机会戒烟。”张克勇痛快地笑了。身上的烟和打火机,送给了隔壁病房的一位陪床家属。对他来说,最难戒的是辣椒。长期在建筑工地干活,每餐必吃辣的张克勇很不适应。以前,他光嚼几根酸辣椒就可以狼吞虎咽三大碗米饭,如今,一到吃饭,张克勇就习惯性地打开一瓶辣椒酱,但只是闻闻。工友说:“你突然戒烟戒辣椒,怎么回事?”张克勇无奈地说:“我要调养身体给女儿捐肠子,烟和辣椒的刺激大,得忍着,手术之后,我再一餐吃它三大瓶。”工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你十元我十元地捐钱给他……
    还在兰州军区住院时,张克勇就借遍了兄弟姐妹的钱,现在,为了保住女儿的命,他一直跟老板提前透支着工资。好在,上大学的两个女儿已经申请了助学贷款,可以勤工俭学挣生活费,甚至给三妹一点儿支援。寒假中,四个姊妹拾垃圾为老三挣手术费,一个寒假就赚了2000多元。年近八旬的爷爷奶奶也没闲着,从邻村买了两头猪崽养着,“孙女手术后,给她补身子。”


父爱创下的医学奇迹
    苦苦的坚持与等待,终于等到了手术的那一天。
    8月11日,张克勇和张岩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要求。吴教授动情地说:“你女儿很坚强很懂事,每一次查房听到她的读书声,我就为你们父女的坚韧而感动。你用了半年,就让自己的小肠内环境与女儿吻合,非常了不起。我们一定尽心尽力做好手术,也期望奇迹能够发生……”张克勇含着热泪说:“请您们放心动手术吧。无论成不成功,我们都不会后悔。我经常想,我的小肠怎么会救不了女儿的生命呢?我们父女俩心心相通,难道不是最好的免疫力?”
    8月12日上午9时,张克勇和女儿分别换上白色消毒服,被推入了相邻的两间手术室。分开的时候,父女俩微笑着,相互击掌!张克勇对女儿说:“手术后,好好读书,考个更牛的大学。”女儿调皮地说:“爸爸放心,我肯定超过姐姐的。”
    这台手术,西京消化病医院动用八个科室协作,三十多名专家教授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樊代明也亲自出马,父女二人同时进行手术:先切取张克勇的190厘米小肠,快速而仔细地灌洗后,立即植入张岩体内,与她的血管及肠道缝合……为减轻排异反应,清除了张克勇小肠的淋巴结,实施了脾切除,使用了国际上先进的免疫制剂。因为张岩的十二指肠只剩一半,胃排空不畅,进行了十二指肠和移植肠吻合胃造瘘,避免吻合瘘的风险;同时切除了张岩的脾脏,避免发生急性排异反应……整整10个小时的精心手术后,190厘米的小肠植入了张岩体内。
    第二天清晨5点多钟,天蒙蒙亮,麻醉药的劲儿一过去,张克勇就被腹部的剧烈疼痛疼醒了。然而,他忍着痛,让妻子将自己推到无菌病房,透过玻璃看着女儿。女儿睡得正香,似乎感觉到了父亲在看她,眼皮动了动。负责术后监护的医生告诉他,通过十多个小时的连续监测,手术应该成功了,“恢复得快,张岩半个月后能吃流食”。乍一听医生提及“吃饭”这件事儿,张克勇忍不住心酸掉泪:“可怜的女儿啊,她已经一年三个月没有吃过一粒米饭了……”
    张岩真的一点点好起来了。手术后的第八天,她可以喝水,可以下床活动,可以喝上一小碗米汤。手术后第十二天,通过严密的监护和检查,医生终于完全确认:张岩体内的移植小肠已经健康成活,恢复消化功能。就从当天上午开始,医生决定,终止张岩的静脉营养液注射!
    因为张岩不能离开重症监护室,那餐饭是医院为她特别定制的,父亲母亲和两个姐姐只能透过玻璃,含着热泪,看张岩一口一口咀嚼那碗香喷喷、软绵绵的米饭……
    因为是不同血型的小肠移植,张岩在术后半年不能回家。从张岩住院到手术成功,张克勇前后花了70余万元,为省钱,他决定回家疗养,将照顾女儿的重任交给妻子。
    接受采访的时候,吴国生教授说,这台手术能够成功,与患者张岩强烈的求生欲望、供体张克勇坚强勇敢的意志力息息相关。因为伟大的父亲之爱,才创下一个医学奇迹,令人肃然起敬。
    张克勇截掉190厘米的小肠,对他的身体会不会造成伤害?吴国生教授说,会有一点后遗症,但问题不会很大。一个正常成年人的小肠约5米,其实只要1米多长的健康小肠,足以维持正常需要。术后第八天,张克勇已经看起来非常健康了,若不是身穿住院服,谁也看不出他的体内切除过小肠。■

女儿 爸爸
关键字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