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土教育,让孩子接地气养根系

作者:策划执行/王晓艳
家叙家议 2022-04-25 11:14:04

乡土教育是通过乡土知识学习和乡土环境熏陶而生发乡土情感、增进乡土认同的教育。乡土教育不仅是了解土地与农村,也是自然教育、生活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关于土地的故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带孩子到广阔天地去,了解农业和农村,了解家乡和传统,给孩子接上地气,培养根系,输送不断向上生长的养分。

在浸润式学习中,使教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融合,增长儿童生活经验、提高劳动能力,培养孩子服务乡土的意识和振兴乡村的热情。

父母圈

@亚玲/让孩子有一个回得去的家乡

对于乡土教育,我们动手很早。我一直觉得人的一生中,最好要有一段农村生活的经历,城市长大的我一直觉得遗憾,好在婆家是农村的。我发现身边有些人挺排斥自己的孩子和农村产生联系,但我从孩子3岁起,就每年送他到农村的爷爷奶奶家住一段时间。现在都上高中了,每年寒暑假也都是在老家度过的。如今的农村不仅不会让孩子吃不必要的苦,还会让孩子学到很多书本上、城市里没有的东西。当地的农旅文化搞起来了,我们每年春天都会抽几天回去参加开耕节。这些年来,他不仅跟爷爷奶奶培养起感情,还跟原本只是填表才出现的籍贯,有了深厚的感情。去年暑假他在回乡创业的亲戚孩子那里做了一个月的兼职,现在政治考试遇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这些内容,他的感受是很直观的。


@匡匡/周游农场,享受土地馈赠

因为这两年环境的特殊性,全家都不能远距离旅游,但是“圈”在城里是不行的,我就把目光投向了周边农村。我们认领了农场的一块田地,从此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周我们带两个孩子去干农活,从规划到选种,从翻土到浇灌,感觉日子有了新的盼头。孩子解锁了农作物的秘密,原来花生是埋在土里的,原来自己种的韭菜是这种细细的,原来葱开花了这么好看。以前,孩子不关心天气变化,现在有了一块土地可以牵挂,连5岁的妹妹看到下雨都会开心地说,我种的土豆可以喝饱水啦!自从有了这块地,我们家的菜基本没有花钱买过,因为提前做了功课,种的菜品每个时节都有节奏地成熟,不用囤菜,各种青菜疯长,每周去地里都摘好多回来送人,春天,光在田间地头挖点野菜都够吃好几顿。希望这块地能伴随孩子们度过一个更丰富的童年。

在劳动中学习 在大地上成长

文/章振乐

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孩子与乡村的距离逐渐拉大,我们看到了一些成长的缺失。所以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应该修起一条与土地连通的路,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在劳动中学习,在大地上成长。


乡土教育的根基是劳动教育

我们学校有一片乡土教育实验田,20亩“开心农场”是孩子们的“田野课堂”,孩子们种稻、种菜,养兔、养猪,通过种植、养护、收获、分享,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一年级种蚕豆,二年级种土豆,三年级种桑养蚕,四年级种油菜,五年级种向日葵,六年级养殖,教师们带领着学生及家长在这块田地里劳作,依据二十四节气知识与农民老师学种植,观察记录播下的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立夏时节“花尽蜜蜂稀”,立秋时孩子们又拿起锄头,整地施肥,在农场里种萝卜,秋收时举办收获节,在汗水中收获劳动的喜悦和自豪。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在一轮轮的农事劳作中,孩子们不仅观察到了物种、自然、大地的轮回变化,也收获了知识沉淀、自信喜悦的童年时光,体会辛勤的耕作换来大自然的馈赠。同时磨炼思想意志,培养劳动习惯、劳动精神和劳动素养,进而塑造他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乡土教育离不开家庭,比如我们学校“开学第一垦”活动会有亲子开垦活动,农场劳动中也有亲子农技指导活动,收获节中感受丰收之美的亲子农运会等,“大手小手共成长”的亲子劳作形成了良好的家校土壤和根基。

 

乡土教育中了解农耕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个宝藏,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能够引领孩子发现光阴轮转、自然变化的秘密。节气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如“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下种,谷雨栽秧”“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在这些诗歌、谚语中,蕴藏着古人观察自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后总结出的自然规律。

根据节气的自然变化,衍生出许多结合自然规律、体现传统特色的活动,我们的家庭可以搞一些“节气农时”的活动,培养孩子对农耕的兴趣。如春分竖蛋、 清明踏青、立夏秤人、重阳登高等。还可以在家庭中根据节气安排饮食,比如立春“咬”春卷 ,惊蛰“炒”虫,清明吃青团,立夏吃蚕豆,秋分吃螃蟹等。

立夏时节,由于气温转暖,蚊虫增多,江浙一带有吃乌米饭的习俗。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是用采集野生植物乌饭树的叶子煮汤,用所煮的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吃乌米饭可以祛风解毒,防蚊虫叮咬。我们会带孩子上山采摘树叶浸糯米,目睹白米变黑米的过程,将乌米蒸熟,品尝乌米饭的香甜,立夏的味道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田。让孩子们习得生活的仪式感,同时懂得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乡土教育是一种文明建设

乡土教育不仅是对“风土”认知的提升,更是对“人情”的升华,所以也是一种情感教育。

每年腊八,我们都会让孩子们自己准备各种谷物、豆子做腊八粥,还和家人分享。有孩子在日记中写道:“小时候奶奶总会在腊八节煮一锅浓浓的腊八粥。天还没有亮,一股香味就会扑鼻而来。今天,我早早准备了做腊八粥的食材,熬制了一锅美味的腊八粥。祝愿奶奶在腊八节喝了腊八粥,一年都会健康幸福。”

乡土教育还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或者自己生活的地方。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农村、入农户、下农田,感受新时代新农村的民俗民风。利用乡村文化礼堂、废弃小学校舍等闲置空间场所,农田、溪流、山林等广袤的自然空间作为活动开展的教学场所,让整个村域空间变成劳动教育的开放式课堂,让自然乡野成为孩子乡土教育的最佳场所,普通农户、乡村特色手艺人、乡村退休教师等通过培训成为“村民教师”,这一切为乡风文明建设带来了新动力。

 “农耕课堂”以带领学生体验顺应四季变化及作物生长周期的农事劳动为主, 村民、教师以言传身教带领学生学习农耕知识、观察自然作物、练习农具用法、体验真实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

“农户课堂”以乡村特色的家务劳动及烹饪体验为主,学生走入农户家中,开展劈柴、生火、备菜、土灶烹饪等具有乡村特色的劳动体验及餐具准备、餐后整理等各项生活家务劳动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手艺课堂”由手艺人带领学生了解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历史及传统手艺特色,由“村民教师”进行演示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制作、学习掌握特色手工技艺、非遗传统技艺或乡村传统美食的服务性及创造性劳动体验。同时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和经济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激发家国情怀。

乡村振兴无论是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其关键是人,归根到底是教育。而乡土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了解乡村,热爱大地,对于乡土有文化认同、情感认同,长大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