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疏通”不是“围堵”
女儿放弃已经考取的北大,却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一入大学就被导演陆川邀为《金陵十三钗》的英文导演,现在,成为了著名的跨界青年艺术家、策展人兼导演……母亲阎静并非教育家,也非心理学家,她只是坚守着一个原则——
讲述/阎静 撰文/田华
翻看孩子的日记,死乞白赖加进孩子的朋友圈……很多母亲成了孩子24小时的跟踪者,生怕自己一不留神孩子就走了歧路。这样的结果适得其反,因为教育是越堵越塞,所以才总有妈妈们抱怨跟孩子之间有代沟。我在女儿由宓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变小”,置换角色,在成就了女儿人生的同时,自己也“重新活了一回”。而女儿既有了快乐的童年,也度过了幸福的少年时光,迎来了她最自信的灿烂年华。
赞美是孩子创新力的催化剂
当别人夸奖由宓的美丽时,我明白其实不仅仅是外表,而是她那种发自内心的自信让别人不知不觉地欣赏。当她还是中学生时,就跟专栏作家洪晃成为了忘年交。两个人因为英语结缘,洪晃说女儿的英语好得可以写诗了,甚至能说出“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绿”字的感觉。洪晃喜欢跟她聊天,古今中外、天上地下,随意聊,女儿都能对答。这样的自信来自于哪儿?女儿说是在妈妈的赞许中建立起自信、自强的性格。
记得上小学的她拿着《北京青年报》发表的“豆腐块”兴奋地向我炫耀,我忽然有些酸涩。这情景与我当年何其相似!读小学的时候,我收听《小喇叭》节目,听到征集歌曲,当即和妹妹写下三段歌词寄出,竟然被播出了。当我们满怀激动地把这喜讯告诉母亲时,母亲却说“怎么可能,屎壳郎能做蜜谁还养蜂!”我多么希望得到一句鼓励的话,哪怕抚摸一下我的头。但是母亲这句话,让我的心彻底凉了,发誓以后再也不做这种事情了。后来我就总有这样的心理暗示,我不是一个可以做大事的人,久而久之,面临竞争时,总想逃,不想赢。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猜想女儿那时的心情应该跟我当年一样,也在期待着我的赞美。于是,我决定毫不吝啬地夸奖她,告诉她“妈妈真的很喜欢你的文章”。女儿受到鼓励,从此一写不可收,文章经常见诸报刊。高中开始自己编剧本,大学一年级已经是几家报纸、杂志的专栏写手了,以至于一进入大学就被导演陆川邀请为《金陵十三钗》的英文导演。这些都为她将来的职业方向奠定了特别好的基础。
我小时候几乎听不到赞美。老师表扬过一次,恨不得记一辈子。而母亲直到晚年也没夸过我一句。我曾经问过母亲:是我不好吗?为什么您从不夸我?母亲却说:好还用说吗?其实“好”是一定要说出来的,不说出来,就可能“堵”住了孩子的无限潜能。
有一次包饺子,女儿也来凑热闹,我让她先洗手然后像玩橡皮泥一样揉面。后来女儿不满足于光摆弄面,偏要和我一起包。可是学了不一会儿,她就不学了,盛出一点馅,独自一人悄悄地包出了小书包、小花篮、手套、灯笼、小耗子、小猫、小兔、大高楼……“哇,太奇妙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饺子熟了,我故意抢着挑着大嚼女儿为我包的稀奇古怪的饺子。而因为我的赞美,女儿从此不停地琢磨着再弄点什么新玩艺儿给我看,创意不断。
林肯说:人类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渴望被欣赏。而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具有需要被激发的潜在创造力,父母的表扬与欣赏就是这种创新力的催化剂。
有所放弃的孩子更有未来
女儿尝试过很多职业,导演、策展人……现在是德国科隆媒体艺术学院艺术与媒体理论系的助理教授。她的人生精彩不断,正是女儿敢于一次次放弃的结果。
女儿读初中时,被人大附中内定可以直升高中,但她还是坚持参加了中考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后,她同时被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录取,但她却因为更喜欢传媒大学的专业和教学方式,而放弃了北大。当时,这个举动让亲友们大跌眼镜,居然放弃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北大!然而,我尊重她的选择,因为我知道放弃更需要勇气,一个懂得放弃的人一定会为自己积攒更多的力量。果然,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就读的女儿,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读得格外卖力,如鱼得水。
女儿的童年里没有电视只有书。有一次,她回家委屈地说:“妈妈,我们同学笑话我都不知道黑猫警长是什么。”我说:“没关系,你知道的很多是他们都不知道的。”说完,我指指堆满她身边的书。女儿笑着又去读书了。她出国的时候,从家里带走了好多箱书。因为读书多,知识面非常广,所以无论跟谁聊天,聊什么,她都可以“有的说,有的聊”。女儿说我的“放养”教育,使她受益于文化上的自信,书看的够多,选择就有了底气。
很多父母都要求孩子按自己设定的路线走,甚至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殊不知,热爱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让孩子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者学校,可能就“堵”了孩子成才的路!
包容“早恋”让孩子学会爱
女儿长大了,我却逆生长了。现在,我是家里“最小的”那个人,每一天都是我的“童年”。女儿虽然长年在国外,但仍然管着家里的大事小情,她老对我说:“老妈,你就玩吧,啥也不用管。”女儿对我的这种“包容”与“呵护”让我感觉到了浓浓的爱,而女儿说,这种“爱”是我深深根植于她内心的。
女儿读高中时,有一次,我和她去购物。女儿说要买一款香水给同学作礼物,我一看牌子,就知道是送男同学的,再一问价,三百多元,够贵!我心想,女儿是不是有了“他”?看着女儿的执拗,我只好先垫付,说:“回头你还我。”那天,我思考了一路,应该如何与女儿聊起这个敏感的话题。
晚上,我俩聊天,我用一切了然于胸的口吻假装神秘地说:“我知道你送给谁,如果是值得我女儿喜欢的人,这钱就不用还了。”这话一说,女儿的紧张感一下就放松了,吞吞吐吐地招供说,他是个高年级男生。然后,我从“妈妈也是这个年龄过来的”说起,谈到对异性的看法,讲到那时追求我的人很多,还有人追着我去插队了……女儿听着、笑着,发现妈妈原来也有这么多秘密呢。此后,女儿有啥秘密都跟我分享。而我趁机告诉她,感情很重要,但是要有底线,鼓励她以学业为重。后来有一天,女儿让我帮她给男朋友买件上衣,我一下买了三件,女儿很开心。春节的时候,竟意外收到那个连面都没见过的男孩的短信,我拿着手机在女儿面前显摆半天,母女都很开心。
关于女儿早恋这件事,给予超然的包容态度,没有堵而是疏,结果是让孩子学会了“爱”。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在早恋时,被父母呵斥的孩子往往有心理阴影,觉得谈恋爱是一件不光彩的见不得人的事,成年后往往不能正确地处理两性关系。而现在,每每看到由宓自信开朗的样子,我就庆幸自己没有在她成长的道路上过多地投下阴影。
与女儿同步成长,我真正体会了世界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的格言:婴儿是成人的父母。这一路走来,伴随女儿成长的生命历程弥补了我曾经缺失的美好时光,仿佛让我也有了一个金色的童年,重温了少年时的憧憬,回味了青春期深藏的对异性的感受,帮助我重新构建了人生的坐标。所以,每当女儿对我说“谢谢”时,我也由衷地感谢她对我生命的激活和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