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桂云: 办一所乡村医生的“黄埔军校”

来源:中国妇女网作者:柳亚敏
巾帼风采 2014-01-26 15:29:00

王桂云,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副会长,全国三八红旗手。
 
采访王桂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她的心里,除了学校没啥“大事”。问她创业经历了哪些苦,她说:“好像还顺利。”问她是否会偶尔和先生拌拌嘴?她说:“每天忙,没时间拌嘴。”问她的孩子是否经历了青春逆反期?她说:“很平稳就度过了。”……好像在她这里,人生的所有难题都迎刃而解了。
 
从8人到3万人的“教育奇迹”
走进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时,正值新学期开学之际,一排排的红色教学楼,有序的绿树成荫,操场上,嬉笑打闹的学生们……整个校园里都洋溢着欣欣向荣的青春气息。当问到学院的创办人、学院党委书记王桂云是否对此很自豪,她笑笑说:“更多的是感到压力,我告诉自己不能停下,我只能一个劲地往前走。”
她坦承自己作为女人,也有脆弱的时候,偶尔做做“白日梦”,啥时候退了休跟工作彻底说BYEBYE,“但我知道我不能停下来。”
1993年,她和丈夫盛振文开始创业。办学后的第一次招生,却只招来了8名学生,其中还有两名是自己的亲戚。可人少也得兑现承诺,只能硬着头皮开。为此,她要付出的代价是财务亏空,因为教师要照样请,课程照样一门不落地开。她到处去“游说”,给人家许诺,先来听课,不满意你们再走,觉得好再留下。庆幸的是,陆续有人加入,加入进来的学生却没有一个退的,一个月之后,8人扩展到了150人,发展到了两个班。说起这段往事,王桂云轻描淡写:“一个月而已,一个月之后,我们就走上了正轨。”但学校的一位教师却这样感慨,那时候王书记真不容易。“由于学校位置偏,没通公交车,老师们都不愿意来上课。王书记就三顾茅庐地请,请来后又每天骑自行车接送。她个子不高,有的老师个子却一米八多,但她照样载。”老师们最终被她的精神感动了,答应无论如何都会来学校上课。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王桂云走到今天呢?她说是梦想的力量!从小生活在农村,生病了妈妈总是给一碗姜汤喝,“为什么我们这里不能像城里一样有医院有医生?一些邻里乡亲生了病,没有医生看,有的病死在家里。那时,我就许下了一个愿望,长大了要当医生!”后来,王桂云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山东淄博医学院,但毕业后仅仅实习了两个月,她就改变了想法:“个人的力量太有限。名牌医学院的学生都想留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永远面临看病难的问题。如果我能建一所学校专门培养针对中小城市尤其是乡镇的一些医学人才,那就太好了。”
和同样学医的丈夫一商量,两人一拍即合,创业的想法由此生根发芽。说干就干,尽管中间经历过一次次的不顺与挑战,但因为心中有梦,她能够总是饱含热情地勇往直前,学校也因此经历了一次次不断攀升的蜕变过程,从挂靠山东中医学院的中专部到2000年改建为山东协和医学专修学院、2004年改建为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升格为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在校生从八名学生到三万学生,学科从单一学科到现在拥有十五个本科、三十九个专科,山东协和学院画了一条漂亮的成长孤线。
王桂云正给学生们上课
 
让农民不再看病难
跟王桂云聊天,发现她最心系的就是乡村医生,为了帮助乡村医生提高技能,她开始实施乡村医生的免费培训,到现在做了一百期,为山东省培训乡村医生近两万人。因为乡村医生参加培训期间享受学习免费、教材免费、住宿免费、生活用品免费、喝开水免费、洗澡免费等“六免费”,学校为此每年要投入两百余万元,“但我觉得这个不能计较。我一直没有忘记办学的初衷,就是想让农民有地方看病,我们要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山东10万名乡村医生轮训一遍。这是实事,我应该去做。” 
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前,王桂云做了非常详尽的调研。针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她主持编写了山东省乡村医生在岗培训系列教材。在培训时,王桂云更讲究的是“实操”,重点教授他们基本常规医疗仪器的使用操作和分析判断。培训班第15期学员、济南槐荫区吴家堡乡村女医生刘延平接受完培训回到家里,一名乡亲到她的诊所来就诊,自诉恶心、呕吐。刚开始她诊断为肠炎,可经过几天治疗都没有效果。她想起在学院学到的知识,立马给病人做了一个心电图,结果发现是冠心病。病人脱险后来表示感谢,刘延平说,要谢就谢王书记吧,幸亏在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学到了心电图方面的知识,否则就误诊了。
王桂云对乡村医生的另一个培训重点是教会他们正确用药,她说多数乡村医生是“机关枪式”的医生。遇到感染发烧的病人,动不动就用抗生素。她风趣地说,“冤有头债有主,要逮住是由什么病原菌引起的感冒,对症选择有效的抗病原菌药物,才能有效治疗。”
“公益事业只有奉献,没有索取,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王桂云说做公益像做自己的事业一样,不能停止,要一往无前。她的很多学生都来自于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校就实行学生喝水、洗澡全免费。“一次洗澡费、一壶开水虽然不贵,但对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来说,就要从生活费中多支出3元到4元,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学生们减了负,学校却每年要在这方面多投入三百多万元,但王桂云照样觉得这不是问题,因为教育一定要以人为本。
幸福的一家四口
 
家和万事兴
一起创业,一起走到现在,王桂云跟丈夫盛振文共享了生命中的成功与喜悦,也共担了生命中的艰难与痛苦。2004年,盛振文遭遇车祸,在医院昏迷了11天,胳膊、双腿都装上了钢板,全身几乎无法移动。当时学校刚刚改建为普通高职院校,工作千头万绪,王桂云一边要安排好工作,一边要去医院照顾丈夫。“我接到他出车祸的电话时,整个人都懵了,但到医院里一看,他还活着,心就放了下来,只要人在,什么都不怕。”
车祸给丈夫留下了残疾,双腿需要钢板支撑,右臂被植入钢钉,右手也无法拿东西。王桂云为此承担了更多的工作和家务事。好在一对双胞胎儿子乖巧听话,波澜不惊地一年年长大,长成了两个帅小伙。说起家庭和孩子,王桂云对自己的评价是“不合格”,“家里乱七八糟的,我没时间收拾。因为实在是太忙了。每天晚上,孩子们都会问我啥时候回,我说马上回,他们就会问出校门了吗?因为他们知道我说的‘马上’也可能意味着得八九点才能到家。”
因为太忙了,从来没有带孩子们出去玩过,两个孩子中考后,就向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能不能带我们去趟上海?王桂云咬咬牙请了假带着孩子们出发了,可到了上海的第二天,学校就来电话,有事需要她回来处理,她火急火燎地往回赶,两个孩子却还是高兴得不得了,说总算是出了一趟远门。看到孩子们心满意足的样子,王桂云愧疚不已:“我亏欠孩子们的太多。”但孩子们却不这么认为,“妈妈对我们最好的教育不是陪伴而是行动,她的行动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像在学校里分工明确一样,家里也分工明确,王桂云管教育,盛振文管体育,父子三人都喜欢篮球,都是NBA球迷。“他们每天聚在一起,讨论NBA,说起某个球星,有很多的共同话题。”说到这些的时候,紧绷的王桂云才整个人放松下来,这时,脸上终于洋溢出了一种幸福:“家和才能万事兴,家庭幸福也是我前进的动力。”
 

王桂云
关键字查询